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略有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在北京,有很多带口的地名光听名字就很有故事,什么鲜鱼口啊、闹市口啊、吉市口啊、珠市口啊、灯市口啊、羊市口、磁器口啊等等等等,不知道您听出来没有,其实,这些地名都和一种物品有关,无论是鱼、鸡、猪、羊,还是瓷器、灯笼,无非就是吃的用的。所以,这些带口的北京地名,其实,在以前都是集市,如果您听过我们昨天的节目,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前门外鲜鱼口,其实,最早叫线市口,后来才改成了鲜鱼口,那您知道崇文门外磁器口,原来还叫什么口吗?
今天,我们继续这一周的特别策划主题,说说北京带口的地名,今天,我们和您说说磁器口。
如果您乘坐地铁7号线,就有磁器口站,这车站的造型就值得一说,磁器口站的如意“宝瓶”装饰图案呼应的是这里曾经的瓷器集散地传承,不过啊,这里以前应该是两个地名,分别是蒜市口和磁器口。蒜市口在现在路口的东北区,磁器口在现在路口的西南区。在民国初年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老地图上,就是分别标有蒜市口和磁器口的。为什么人两个地名会合二为一呢?蒜市口为什么慢慢消失了呢?
其实,蒜市口的历史比磁器口可长多了。因为这里最早只有买大蒜的集市,说起这一地名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元朝时,这里地处文明门,也就是崇文门外,是元大都东南部进城的惟一通道。由于人员往来频繁,于是有许多乡下人在城门外设摊叫卖,其中以经营大蒜的居多,于是被称为蒜市。明朝嘉靖年间修建北京外城后,这一带便成了城里,从万历至崇祯年间及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为蒜市口,形成南北走向的街道后称蒜市口街。
此后,紧挨着蒜市口,又有“景德轩”和“精品阁”两家瓷器店先后开张,且买卖兴隆,到了清朝宣统年间便改称瓷器口。以后陆续又向南开了几十家瓷器铺,街道两旁还有许多瓷器摊儿,成为名副其实的“瓷器一条街”。因瓷器的“瓷”和磁铁的“磁”相通,新中国成立后被命名为磁器口大街。再后来,经过不断的重修改造,路口也越建越大,蒜市口首先被占,地名也就逐渐消失了,而只留下了磁器口的地名。
这个过程呢,大概是这样的:以前的崇文门外大街并不长,南端就到蒜市口。当年是一个丁字路口,西口是东柳树井大街,后并入东珠市口大街,东口就是蒜市口大街,后并入广渠门内大街。现在的磁器口的路口中央就是当年蒜市口路口。当时面对崇外大街的是蒜市口的50几号,好像有4户人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修了一个大宣传牌子挡着这几户。
而磁器口大街还在西侧,它的北端出口在东柳树井,面对着香串胡同。过去8路的停车站虽在崇外大街南段,但它的站名是蒜市口。23路的停车站在东柳树井,靠近磁器口,它的站名是磁器口。1966年前的原崇文区少年之家就在蒜市口大街路南,旁边的清真小吃店就是以卖豆汁而闻名全市的。可惜,蒜市口和揽杆市、大石桥、火神庙一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并入广渠门内大街,有着悠久历史的蒜市口地名消失了,而现在,能说清楚的人都很少了。
尽管这条街道只有500m长,却曾是原崇文区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路口,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农贸市场,有“农副产品一条街”之称,而今也是北京东南城区繁华的地带。
说到磁器口,就不能不提到曹雪芹。也许有听众会纳闷,这磁器口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呢?告诉您,这里曾经是曹雪芹从南京搬到北京居住的家,并且,是大名鼎鼎的十七间半的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在北京的故居原有多种说法。1982年10月,中国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在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介绍了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内务府档案中新发现的一件刑部移会,这件原始档案证明,曹雪芹一家由南京回到北京后,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
张书才拿乾隆《京城全图》对照,蒜市口街16号院与记载的十七间半房相似。 经过实地考证,确定原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为故居原址。院子有18间房子,按照民间的说法,阴阳房和门洞算半间,正好吻合十七间半的格局。而且,当时张书才和多名研究者发现,院子还留存“端方正直”四扇屏门,这四个字曾在《红楼梦》里出现过。张书才认为,这就是曹雪芹的故居遗址。那到底这里是不是曹雪芹故居呢?现在又怎样了呢?
说来非常可惜,曹雪芹故居已经被拆除了。我想,也许很多听众还是想知道,虽然已经被拆除了,但原址到底是在哪儿呢?
拆除前的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被确认为曹雪芹老宅
告诉您,这里现在是广渠门内大街磁器口十字路口的一部分,路口东北口地铁7号线的出入口和排风口大概的位置,就是以前的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而原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的其他位置,现在已经改成了商场写字楼项目。作为曹雪芹在北京唯一有史可考的故居原址,一直没能建成曹雪芹纪念馆,不能不说是咱们北京人的遗憾。那当年曹雪芹在蒜市口的生活怎么样呢?那这地方到底是怎么考证出来的,拆除之前到底什么样?又是什么时候被拆除呢?
我们翻阅了吴恩裕、胡文彬等人研究曹雪芹在北京生活、著述经历的文章得知:曹雪芹当年在蒜市口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曹雪芹,名霑,字芹圃,号雪芹,又号芹溪,自署梦阮。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江苏南京利济巷江宁织造府署。他的家是一个接驾四次、得到康熙特殊“恩眷”、显赫一时的世家。曹雪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赶上曹家“盛世”的末期。四五岁时,他家由于康熙、雍正皇位更迭的政治变故受到牵连,开始有了败落的征兆。雍正六年(1728)他父亲亏空大量公款,被撤职抄家并递解回北京。这一年,曹雪芹不过十二三岁,也随同北上。从此,他在北京住了三十多年,度过了清贫不屈、辛勤写作的一生。
曹雪芹在北京的生活、交往和写作,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时期,可惜我们只有通过他的朋友的诗文和一些传闻,约略勾画出大致的轮廓。曹家在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贡院附近,前门外鲜鱼口、东城烧酒胡同原有几处旧房,抄家后雍正亦曾明令“少留房屋,以资赡养”;加上在通州还有六百亩地和张家湾一家本银七千两的当铺,看来生活还过得去。
拆除前的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外景
崇文门外一带充溢着中下层社会的生活氛围,既是故衣百货、农副产品的集散之地,也是商贩农夫、游民乞丐、市井豪侠乃至僧尼道士、三教九流的荟萃之区。曹雪芹以废官家属,家败回京后即生活成长在这样一个地域环境里,其耳闻目见、交往接触的自然多有下层社会的生活情景和各色人物,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较之在江南时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他成长、思想和创作产生既大且深的影响。
张书才先生论证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图中标黄院落)。
曹雪芹曾住蒜市口的论断同时也证实了曹雪芹曾寓居卧佛寺传说的可靠性。过去传说曹雪芹家败落后,曾居崇文门外卧佛寺。多年以来,论者多以曹雪芹是满洲旗人,不能居外城,因而猜想这卧佛寺当是西城旧刑部街西的卧佛寺,即鹫峰寺。现在,清代档案既已证明曹雪芹回京后住在蒜市口,则他“曾居崇文门外卧佛寺”的传说可以说是实打实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北京有两个卧佛寺,一个在西郊香山脚下,另一个在崇文门外东花市斜街,这后者鲜为人知。从花市往东,过铁辘轳把至广渠门有一条斜街,过去一直称卧佛寺街。这儿的卧佛寺有三进大殿,山墙高耸,颇有佛宇梵宫气派。解放初期,这里成立北京玉器厂,在寺内建起了厂房、仓库。当时啊,卧佛犹存,留在中殿。据老人们说,卧佛保佑百姓平安,身体有病痛摸一摸卧佛就会好的,头疼摸头,脚疼摸脚。这当然是一种迷信。因此,当地居民常到卧佛寺去,玉器厂是默许的,从不阻拦。直到1966年,有一天突然开来两辆大卡车,把大卧佛拉走了。记得当时街道两旁站满了人,目送卡车缓缓地向西驶去……
“卧佛著书”说的是曹雪芹在此居住时写下了旷世奇作《红楼梦》。建于明朝的卧佛寺在原花市斜街上,因寺内有卧佛,俗称“卧佛寺”。据说曹公穷困难耐之时,曾寄居在此。红楼开篇中贾雨村寄居葫芦庙,“假语村言成巨著,寄居寺院卖文时,卧佛惘问红尘事,才子痴迷幻境诗”就是他当时的经历写照。
2000年,因曹家故居位置处于两广路施工路段,经论证后曹雪芹故居不得不被拆除。当时论证认为,拆除时的房子是民国初年建造的,已不是曹雪芹当时居住的清代建筑。但随后工人们修路拆房时发现,这里的地基正好是十七间半的构造,进一步印证了207号院所在地就是曹雪芹故居原址。原来的蒜市口大街只有7米宽,曹家是在路北临街的院子,原来叫蒜市口16号院,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曹雪芹故居原址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著「绵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著「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生活。关於《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於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我们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青年时代的曹雪芹才华出众,能诗能文,绘画也很有名气。有人请他到皇宫书院里当画师,收入丰厚。但曹雪芹穷而有志,宁肯过苦日子,也不愿去侍候达官贵人。后来他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任职。在这里他结识了敦诚、敦敏兄弟,成了终生的好友。晚年,曹雪芹在城里也没有立足之地了,便搬到香山卧佛寺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居住,过著十分贫困的生活。敦诚、敦敏的诗里说他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爱喝酒,却没钱买,於是便赊酒喝,待卖了画再还钱。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中,生活清贫的也不少见,但苦到曹雪芹这步田地的,实在不多。但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曹雪芹讲过,「并不足妨我襟怀」,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大约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的秋天,他的儿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伤。不久,他自己也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除夕这一天,当别人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他却悄然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字字看来皆是雪,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神,创作的鸿篇巨著《红楼梦》,为他矗立了历史的丰碑。
曹雪芹在这个地区生活的时间是他《红楼梦》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红楼梦》中的很多场景都能在蒜市口地区找到“影子”,书中提到的兴隆街就离蒜市口不远,铁槛寺的原型是附近的隆安寺,是古代皇家、高官停灵的地方,故居东边还有一座曹雪芹常去的卧佛寺。甚至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此开始创作的。
说到曹雪芹,也在北京留下过很多故事。传说在雍正元年(1723)四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曹雪芹跟随他的表哥、平郡王的儿子福彭(十四岁),游圆明园,到同乐园听戏时,见到了雍正皇帝及后妃、皇子等。由于福彭曾经作过皇四子弘历(乾隆)的伴读,经福彭介绍,小小的曹雪芹兴高采烈地拜会了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弘历,弘历很高兴,称赞曹雪芹“秀外慧中,必承祖业无疑”,希望曹雪芹长大成人后,“要秀而实方可”。惜别时弘历解下自己佩带的用丽江宝峰石磨制而成的十八粒串珠,赠给了曹雪芹,曹沾雪芹接过串珠,拜谢而辞。
曹雪芹不只是个文学巨匠,相传他还是个烹调好手。一天,他邀好友敦敏和于叔度到家里作客,笑呵呵地问两人道:“你们二位喜欢吃什么菜?”
敦敏张口说:“你就来个‘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均可尝!’”
曹雪芹说声知道了,转身又问于叔度:“你想吃什么?”于叔度慢条斯理地说:“听说你做的‘有头没有颈,有气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没脚千里行。’很是拿手。做一盘尝尝,如何?”
曹雪芹频频点头说:“好,好! 我去做来!”
工夫不大,两盘佳肴端上桌来。那真是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于是,三人围坐桌前,畅饮起来。请猜猜敦、于两人各要的是什么菜。告诉您,谜底:前者是藕,后者是鱼。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张书才研究员,曾经在1991年就撰文呼吁:如果我们把思路放宽一些,把眼光放远一点,结合北京市、原崇文区的城市规划建设,还可以考虑在蒜市口路北建立“曹雪芹纪念馆”。他的建筑布局可作如下设想:东边为“曹雪芹故居”,依照乾隆《京城全图》所绘东数第三个宅院的房屋格局,修复十七间半房屋,作为参观、凭吊的场所;故居西侧建造“《红楼梦》资料研究中心”,既是负责征集、交换有关研究资料的机构,又是提供阅览、研究的场所。同时,还可考虑适当修复卧佛寺,以及东郊通惠河二闸一段景区。这样,我们首都北京便可开辟一条“《红楼梦》旅游线”,把蒜市口、卧佛寺、二闸、恭王府、南菜园“大观园”及西山“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文化古迹、景点连接起来,循踪寻梦,必会吸引国内外的《红楼梦》爱好者和旅游者。
那在2016年年底的时候,传来了好消息,东城区文化委文物科科长汪源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2017年年底前,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将启动建设工程,将在原址以北,崇文搜宝南侧、新世界项目地块上,建设占地800平方米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经专家对照乾隆《京城全图》,实地考察确认原蒜市口地区、广渠门大街207号院即为曹氏故居。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设计方案为三进传统民居院落,所有建筑单体为单层木结构传统建筑。另外,目前隆安寺、卧佛寺都保存完好,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建成后,将有望形成以曹雪芹和红楼梦为题材的京城新文化旅游线路。当然,类似的消息,2003年和2011年就曾经被报道过两次了,但十多年来,一直是镜花水月,那这次到底能不能变为现实呢,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零点重播。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为详细的曹雪芹故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