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上语文辅导班有用吗?
优质回答:
上语文辅导班基本没用,因为语文学习靠得是积累和写作,不靠短期的刷题训练。
据笔者观察,大凡语文学得好的孩子,几乎都没有上过语文辅导班,有的甚至语文课也不认真听课,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和印发的训练题也很少做,但语文成绩却不低,原因就在于他们大多有这样几个良好的习惯:
一是喜欢读书,兴趣广泛。这些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大部分从小就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的甚至嗜书如命,看到什么读什么,阅读范围非常广。读得多了,无论是词汇量还是理解能力,都比一般学生高出许多,像诗词大会上获得冠军的武亦书一样,记住那么多的古代诗词,出口成章,还用上辅导班吗?还用担心她语文成绩不好吗?
二是喜欢动脑,善于刨根问底。这些喜欢读书、喜欢积累的孩子,读书时并不是囫囵吞枣,看热闹,而是边读边思考,读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总喜欢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不仅能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且能促进其它各科知识的学习。
三是善于表达,养成了写的习惯。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口头语言,读书多的孩子,大多十分健谈,口头语言丰富,这就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写作。读书多的孩子,大多有“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在读书和生活中的思考记录下来,如此以来,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由此可见,父母与其花重金让孩子上语文辅导班,不如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孩子多读几本课外书,培养孩子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才是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正确选择。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说一下。我是师范毕业,汉语言文学,有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之前一直做编辑,有宝宝后辞职,后来一边考编一边在一家培训机构做初中语文老师。确实,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但是相对短时间内,针对考试题型和自身短板制定课程计划,用心学习的孩子还是能很快提高的。比如,如何阅读课外文言文,我教给孩子的是方法,怎么推测字的含义,翻译句子需要注意的句子成分完整、语序得当等等;现代文阅读题型相对固定,每种题型怎么答题,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知识积累;关于作文,需要注意的更多了,怎么审题,怎么发散立意,怎么组织结构等。我有个学生,资质一般,就记住我说的记叙文不是纯记述,要有感有思,记叙文最后要加上恰当的总结或者说理,然后考试作文分比平时明显提高。而平时学习不错的,通过学习也可以总结方法,触类旁通。
本身我热爱语文,也喜欢钻研,曾经作为培训老师我自觉问心无愧。在培训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孩子没有进步,跟学生态度也很有关系,很多学生不是抱着一定要进步的心态,纯粹应付家长,而培训学校环境不像正式学校那么严格,老师也不会也不能太严格要求,所以,家长们,无论学校还是校外,都要跟老师做好沟通,打开学生心结。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感觉这问题不能简单用“有用”或者“无用”来回答,得先看一下语文的构成。语文的学习可大致分为字词、语感、套路、表达四大块。
1、字词,这是死的,只要不懒惰,都可以掌握,没有补习的必要;
2、语感,很抽象的一个概念,每个人对语文的感受力不同,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货绝对是日积月累才修炼成精的,没有哪个老师可以在短期对一个学生的语感进行速成,除非,可以发达到在大脑中植入自动学习的芯片,完成自动更新。
换句话,再厉害的老师,面对毫无语感或者语感很差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的,只有孩子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老师才能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块没必要补习,与其花钱去请别人,不如家长花点精力督促孩子平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多了,语感自然上来了。
3、套路,无非就是一些答题思路和模板,这些基本上在课堂上老师们都是讲过的,但套路是死的,题目是活得,生搬套路会很累,过于投机取巧,而且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全是骨头,评卷时也不会给分。
大部分补习班,套路是必讲的重点,因为干货只在学校听几遍是消化不了的,但套路确实就那么些,讲来讲去很枯燥,老师烦,学生烦,所以讲完套路,就要现学现用地刷题了,刷完题还得总结方法,形成整体的思维。
因此,这一块在特定的时候是可以去补补的,经过辅导老师针对性刷题后又针对性讲解分析,孩子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提高,但前提是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差。这就是下面将提到的第4点。
4、表达,将分析所得形成书面文字,写到答题有效区域。这基本上是最后一步了,因为即使你重新检查想改,也没有空间了,因此语文主观题讲究一次过,不大改。
语文现在虽然不考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口头表达能力其实能看出一个人的瞬间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词汇储备量,甚至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性格特点,而书面表达能力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不需要瞬间给出文字,而是可以在脑海中细细琢磨好,再下笔如有神。这个是可以借助外力,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梳理和矫正的,顺便积累一些高频常用的词汇,这些形成的表达性文字是谓“肉”,填补到套路的“骨”里,骨肉相连,表达才算完整了。
总结:
字词没捷径,语感看经典。
套路自学也可成,看你用功不用功。
表达最难需刷题,刷完及时总结才有用。
建议:两种情况的孩子可以考虑补习语文
一是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差。
但家长得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无非是态度、习惯和方法问题,和孩子坦诚沟通,等他自己想补了再说,硬补,孩子也不会用心听,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另一方面,如果要补,建议选择一下老师,培训培训机构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辅导老师老师能先出具一份学情分析,即先拿几套试卷让孩子做,然后通过孩子完成试卷的情况对孩子的学情进行分析,而且在后续补课中步步跟进,那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经验的,值得一请。
二是计划将语文发展成优势科目的孩子可以在关键时候补补,目的是查出盲点,然后突破。
近几年高考改革,语文的分数似乎越改越高,由原来的满分150分到现在的满分180分甚至是200分,而且难度也越来越大,成了得语文者得高考的局势,所以,只要有中高考在,语文就必须往死里学。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提问:
实践是给成长最好的养料,教育只对乐意学习的孩子有用。如果一个孩子上课睡觉、下课生龙活虎,那么给他再多的成长辅助资源也无济于事。当然,饮食+睡眠+运动是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好的核心。因为,只有身心健康这个基础打好之后,才能确保当学之时精力充沛。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自然创造生命物质之时并没有锁死生命的成长轨迹,每种自然生命除了基本成长形态、体貌特质、营养补给途径,真实的生长状况仍然需要生命个体诞生之后自主适应。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降解植物或动物遗体……非生命物质供养植物—>植物供养动物—>微生物为植物制造养料形成了稳定的自然物质有序循环“生态食物链”。
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归纳总结、抽象发散、模仿借鉴是人类与其它自然动物族群相区别开来的“三大智力支柱”。因此,在漫长的适应自然生存环境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人类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读音+寓意,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的程序物质实体—>物质用途—>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文明成果。然而,人类后天摸索形成的抽象社会生存文明并不具备自然生理遗传特性,每个人类孩子出生后都必须从零开始模仿学习综合劳动生存技能。因此,为了将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最好生存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人类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生存技能传承体系——教育。
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告诉人们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会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就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人学习成长的综合影响。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出生在原始森林的人类祖先只能以采摘植物果实+捕猎其它动物维持生存、出生在农耕时期的绝大多数孩子必须学会播种植物+圈养动物、出生在商贾家庭的孩子极小就学会了做买卖、出生在中国的孩子学会了讲汉语+写方块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国的孩子学会了讲英语+写ABC+使用刀叉……
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之间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没有机会上场的人却只能看热闹;双奥运开幕式导演张艺谋用舞台艺术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内涵,但是没有教材能够教任何人如何组织好下一场舞台展演盛会。因为,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知识总是由那些善于总结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经验的人汇集创造出来的。故而,那些整日背诵《悯农》却从未下地干过农活的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珍爱粮食的意义、那些拿着高薪+整日吃海参的职业男足们拎不清拼搏的价值、那些锦衣玉食的人口专家不知底层老百姓如何会在经济繁荣的年代自觉节育……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人类社会文明智慧源于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标准。当然,无论在任何时期、以任何人为参照,生产劳动+生活实践都是收获成长经验的最佳方式。因为,没有人能依靠理论成长为游泳健将、没有人可以不下地种出粮食、没有将军可以依靠兵法获胜、没有运动健儿可以依靠阅读收获奖牌、没有孩子不经历实践能够知道什么是尊老爱幼&什么是勤能补拙…….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同理,教育本质上只能唤醒具备主动模仿行为意识的孩子们,激活他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综合求知欲望、激活他们对认知自然物质世界的求知欲望。当然,这个基本前提是拥有一位热爱生活、爱知求真的导师。因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意思是指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将领的指挥是关键。也泛指凡是领头人无能,事业就非破败不可。木青《匪患世界》七章:“常言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燕雨飞和偏将一惊跑,那些军官轰的一声,早已四散逃开”】”。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育是人类辅助子女快速成长的综合性社会行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领就是行为示范、要义讲解、实践引导。而今,学校教育给孩子们教授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性的学识几乎没有【大班制体育课实际上难有真正的流汗型运动,劳动实践课也没有真下地的机会】。因此,当前学校教育正面临着“技多不压身,贪多嚼不烂”现实危局。
基础教育过度重文轻武、社会教辅资源急功近利、城镇没有童年综合成长练习场……一大批优秀的苗子正因成长空间+成长辅助资源限制与“天才”无缘。因为,人类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没有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准确地发掘孩子最大的成长潜能在哪里、没有孩子确信自己未来笃定会喜欢什么+从事什么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犹如走迷宫、需要家长和老师花时间带孩子们成长试错,而试错的最佳方式就是实践。所以,实践是给成长最好的养料,教育只对乐意学习的孩子有用。
其他网友回答
没用,要想学好语文,唯一方法就是多读,特别是文言文,熟读成诵为止,最好能默写下来。这样读书多了,语文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要是再学一些做题技巧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