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翠|一念|海德格尔的双重人格

编者按:
我号开设的新栏目一一"拾翠",每周六推出。共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文摘》,就是我会把朋友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推荐给大家。二是《一念》,以读书笔记为主,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句话或者一张图片,相信都会在喧嚣嘈杂的瞬间令我们深思良久。岁月悠悠,公号开设至今,虽然一路艰辛然而进步缓慢,所以深深感谢大家的支持、信任与不弃,让我们继续风雨兼程。
——张欣
海德格尔的双重人格
文|楊小彦
海德格尔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是臭名昭著的德国纳粹党人。海德格尔以其思想魅力和双重人格迷倒了前来求学的18岁犹太少女阿伦特。这个未来的政治学者,直到晚年仍然依恋于这一段青春的回忆。她带着自己的苦难,并以其影响力为抵押,在二战以后,全力为乃师做无罪辩护。
阿伦特说,全体德国人都必须为希特勒的罪恶负责。
她对极权主义的政治分析振聋发聩,从理性的角度揭示了人性罪恶的普遍根源。她强调,不要以为一种历史罪恶可以全由攫取权力的疯子来承当,当普通人用沉默去面对之时,其实就是一种认同,已经成为无法逃避的同案犯。
但是,海德格尔可不是认同那么简单。
历史不会忘记,1933年,海德格尔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之后,拒绝其恩师、犹太人胡塞尔进入学校。而他本人正是在这所学校,在哲学教授胡塞尔的教导下成长,并成为最重要的继承人。1941年,《存在与时间》再版时,海德格尔删去了胡塞尔对此做出贡献的有关字句。可是,这本奠定他在哲学界地位的著作,1927年首先就发表在胡塞尔主持的《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第二年,1928年,海德格尔因此而接替了退休的胡塞尔的哲学教席。
坦率说,这是20世纪最大的思想迷团和情感迷宫。
无法解释。
或许可以在他晦涩的哲学论述中找到若干原因吧。海德格尔指出,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错把人做为关注的中心,从而把存在解释为单向度的个别,并由此而达至一种蔑视自然的技术态度。他强调,存在首先是存在,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我们,人,个别的人,只是存在当中的暂时过客而已。
在他论述存在普遍性的严谨语言中,我嗅到了一股非人的气味。
然而,矛盾的是,海德格尔认为,拯救此一颓势的只有艺术。至少,人需要诗意的栖居。
这里,艺术大概也不是指个别的作品和个别的艺术家,如贡布里希所言,而是指,一种普遍的存在。
至少,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自觉往“思想”上靠的研究艺术的人们,都更喜欢这个纳粹主义者、存在论者和双重人格海德格尔。贡布里希总是被“思想”所冷落。
这是否属于二十世纪与艺术有关的奇特悖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