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历史为啥不全?
优质回答: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启动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探索之旅。此后二十八年间,他七出七归,播仁爱于友邦。伴随着这一壮举的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这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郑和,原姓马,名三宝,世称三宝太监,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朱棣赐“郑”姓。
郑和历尽千难万苦七下西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向来就争论不休。其中流传最早而且最广的观点就是寻找在靖难之役中神秘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对于这一说法在《明史》中也可以找到依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中明确的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建文帝,另一个就是炫耀国威。
不管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所起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 郑和的船队到底有多庞大,你可能很难想象,只知道在中学历史课本上讲过,船队很大,要是具体说还真说不上来。
至于为啥记录不全,这个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明代兵部侍郎刘大夏烧毁了所有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以及“郑和宝船”的建造图纸。“郑和研究”这场600年前的航海壮举仍然被许多迷雾所笼罩。
其他网友回答
当时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不是像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一样影响了全世界的变化发展。郑和七下西洋对于当时来说只能算一次较为特俗的政治活动,即使记载也不可能特别详细。而且随着掌权者的更替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很少有人还会浪费精力在这上面,毕竟这次航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具备太大的意义与实际利益,当时主要是重农抑商,而且随着倭寇横行,沿海逐渐封闭,朝廷对于这种外出航行就更加不在意了。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与王景弘率领这支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开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到达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郑和从这里返航。在回航途中于旧港了打击了海盗陈祖义的袭扰,首次用兵大获全胜,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祸患,维护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称赞。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后来的6次都是在有第一远航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次远航是最艰难的,不知道前方会遇到什么,一切都是未知数,是否会语言不通,是否会遇上海盗,船上的粮食淡水能维持多久,前方会航到那里。第一次就是打开各国贸易的一个基础,就好像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一样。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