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张良,韩信,刘邦对这三人的评价(韩信,萧何,张良被称为什么)

网友提问:

刘邦分封开国功臣,萧何第一,为何韩信和张良的排名却如此靠后?

优质回答:

我们所谓的“西汉开国功臣”排名最初源自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刘邦分封的时候并没有进行这种大范围的排名,而且排名也仅仅局限在“封侯”这个范围内。

刘邦时期第一次排名

刘邦第一次排名是大汉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分封侯爵的时候,一次性分封了二十几个(有说二十八侯),这里有一个谁是第一功臣的争论。

当时普遍的看法是曹参应该排名第一,毕竟战功赫赫,对其他人拥有着碾压式的优势,但是他却被人弯道“超车”了,这个人便是萧何。

刘邦举了一个例子,即猎人与猎狗的关系。他认为萧何就是那个猎人,而诸将不过是猎狗而已,猎人才是那个处于指挥地位的人,还有萧何举荐的人才数十人,其他人举荐的不过两三人而已,这方面萧何也是更优秀的。关内侯鄂千秋还因为进谏萧何排名榜首有功被封为安平侯。

肯定有人会问,韩信的功劳更大,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个讨论呢?

其实,在本文的开头,水一白就已经说明了,这个第一仅限于侯爵之间排,所以像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人,都是完全不在这个行列之中的。

刘邦时期第二次排名

截止到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去世之前,一共分封的列侯一百四十三人。在这一年,刘邦曾申明以皇帝的诏书为信物,以白马歃血立盟誓,定封了十八位列侯的位次。即后来的所谓十八侯。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引颜师古注:谓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从第一至十八也。

这里面的张敖还是值得商榷的,是刘邦为了女儿才把女婿排在这么高的位置,还是吕后后来所为,就不得而知了。

这时候韩信已经不仅仅是被贬为淮阴侯的问题了,他已经因谋反而被诛杀了,所以刘邦不把他排在十八侯表里面也是无可厚非的。

吕后时期的排名(最终排名)

公元前186年,即吕后称制后的第二年,诏令丞相陈平,将高祖时期的这些列侯按其功劳大小分别排列,依次序记录,然后将正本藏在宗庙里,副本则由主管官吏保存。这份排名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份“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也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那份“西汉开国功臣表”。

很不幸,淮阴侯韩信因罪被排到了二十一位,但是毕竟他还是有个排名,比直接被抹杀要好一些。

张良之所以被排在第六十二位,倒是可以用《史记》中的一段话来解释一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账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可见,之所以张良没有排名那么靠前,主要是因为没有“战斗功”,与其类似的还有排名47的陈平,但是这并不妨碍厚待张良,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只不过张良还是选择了留城这个与刘邦初遇之地罢了。

所以,关于这个排名呢,我们还是要客观地考虑一下当时的实际历史情况,而不能一概而论,就想当然地认为韩信、张良功劳比不过萧何、曹参,如果当真如此,刘邦也不会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样的话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是芒果论史!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之为汉初三杰,在西汉的开国功臣排名之中,萧何位列第一,但张良和韩信却不在二、三,这是因为张良韩信不行吗?

其实不然,汉初功臣表并不能说明各功臣的贡献大小。

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必须要搞清楚西汉建国时是怎么样封赏功臣,怎么样进行封侯的。只要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汉初功臣表“看一看即可,不必当真”这一个事实了。

论功行赏需要“量化”

刘邦在和开国功臣们商讨谁是第一功臣的时候,大家都一致推荐曹参,因为曹参是楚汉之争中作战最勇猛,攻城掠地最多的人。在刘邦认定萧何是第一功臣之后,还有很多人为曹参愤愤不平,由此可见,曹参为第一功臣其实是深入人心的一个观念。这里就涉及到了论功行赏的一套标准,萧何治理关中,为刘邦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固然有功,但这个功劳具体有多大呢?无法量化!张良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帮助刘邦趋吉避凶,肯定是有功劳的,但功劳有多少呢?也无法量化。

但是带兵打仗就不一样了,你取得了10个地方首级,他取得了100个地方首级,那谁的功劳大一眼就看出来了。刘邦的天下是在马背上真刀真枪干出来的,这些武将士兵自然就占了开国功臣的大多数,曹参作战有多勇猛大家都看在眼里,选曹参是第一功臣,谁敢不服?

但是萧何不一样,在功臣们的眼中,萧何干了什么事情啊?不就是终日龟缩在大后方吗?我们这么一帮人在前线流血拼命干这么多年,还比不上他萧何这个躲在大后方耍笔杆子的文人?开什么玩笑呢!所以说,大家对萧何不服气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刘邦凭借君主的声威点定萧何为第一,大家也就认了,这张良又算什么?萧何虽然耍笔杆子,但好歹也在关中独当一面,你张良不就是刘邦的跟屁虫吗?萧何当第一兄弟们已经很不服气了,你张良还想当第二?绝不可能!我估计刘邦如果强行把张良排第二,这帮开国武将就得闹事儿了。

“功人”与“功狗”

开国武将是一帮大老粗,不懂其中根本,但是刘邦是懂的,他特意提出了一个“功狗论”来证明萧何的第一实至名归。

这个“功狗论”概括起来很简单,意思就是说萧何是猎人,他给你们指明方向,你们是猎狗,只需要跟着萧何指的放向去做就完事儿了。其实根据刘邦的分类,“萧何、张良、韩信”这汉初三杰都是“功人”,而樊哙、曹参等人则都是“功狗”。

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太直观,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做“可替代性”来对“功人”和“功狗”进行区分,像曹参、樊哙这样冲锋陷阵的“功狗”,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可替代性的,而萧何、张良这样的“功人”,他们的工作是不具备“可替代性”的。

冲锋陷阵这种事情曹参、樊哙可以做,但换一个身强力壮的勇士一样能做。但是往哪儿冲?怎么冲?多少人冲?这些问题就需要身为“功人”的韩信来进行指导,而“功狗”樊哙之流就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样的,萧何能够把关中治理的秩序井然,别人做不到,曹参后来做了丞相也只能“萧规曹随”,完全不敢改萧何的规矩,因为他不能比萧何做得更好。张良能够窥破地方意图本质,指导刘邦做出正确决策,其他人也干不了。

“功狗”能干的事情,其他人也能干,但是“功人”能干的事情,其他人干不了,这就是区别。

汉初功臣表是将功绩量化后的结果,萧何、张良等人的功绩无从量化,自然很难得到他人的承认了,但我们都知道,“汉初三杰”个个都是名不虚传!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封功臣榜的名次,只有刘邦自知,别人都看不懂。立汉三杰:箫,韩,张。分别箫第一名,韩二十一名,张六十二名。从世人看來绝对不公,但王者有王者的依图,这个依图他是从各个历史阶段來着想。封功臣榜是立国后的事。接有下要考虑国家的治理,必须要箫何治国之才,也就要拍他的马屁,这样他才有积及性,为朝廷工作,不仅功臣名次,而且丞相升相国,可算是马屁拍足。

。对待韩信,立国已是过期货,在当平楚相争時刘邦对他马屁同样拍足,登台拜将,行历史仅有君拜臣三拜九叩首的大礼(当時对刘邦來说只要为我所用叩几亇头有什么关系)韩信死心塌地为他南征北战。一担事业成功,这种三夏的热量,慢淡化,从三齐王降至楚王,立国后降至淮阴侯。功臣榜为二十一名。该是理所当相,最后还要了他的命。

。张良在战争年代为他出谋划策,周游六国为他寻找贤士良将,現在国家建立,没有战争,像张良这样的只有吃闲饭一点没有作用,荣誉不能给得高而占去前十位的位子,所以给了他第六十二位,不管怎么说,你又不能讨价还价。可是刘邦心早已被张良的师父猜透,已经告所张良,待功成名就退居山林。偶然有一天早朝没有了张良,张良早已不告而别。

。大凡古代皇帝,为了自己的天下,黑心的多数,只能同患难,不得共荣华。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平民出生,却从一个泗水亭长做到天下之主。除了他本身之外,也离不了身边张良韩信等功臣。

张良是刘邦的谋臣,只是出谋划策却不能独当一面,更没有自己的利益集团。而萧何是大汉文官,为刘邦统治天下出谋划策,他是文官即使天下太平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张良知道对于开国皇帝来说,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张良知进退皇帝多次册封他,他就委婉推脱了。张良信奉道教更愿意研究玄学而不是道教。

其他网友回答

汉高祖刘邦分封的头一批功臣有二十八个。他这样封功臣是有依据的,不是想当然而来的,不然,那么多立下功劳的人,谁服谁,谁都不服,不服就容易生乱。汉朝初年的动力,几乎都是不服而产生的。比如燕王臧荼,他不服气汉高祖刘邦,仅仅凭借小小的燕国就起来反抗汉朝,英布,贵为淮南王,照样不服汉朝,造反了,其他就是一长串造反的,他们都不服气汉高祖,所以要造反。

汉高祖一次到洛阳南宫,看到大臣们坐在沙地里议论纷纷。问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商量造反。刘邦说,天下太平了,造什么反?张良说,他们立下功劳,没有得到分封,所以要造反。刘邦不得已封雍齿为什邡侯,而且马上命令官吏们统计数据,把这些人封了了事。

看看,在潜在的矛盾危险不危险?

刘邦封功臣榜的名次,就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而言,萧何无论功劳还是排位都是第一名,韩信二十一名,张良六十二名。

从个人对待刘邦和对待国家两个方面来说说他们的应该得到的地位和荣誉。

沛县集团对刘邦是老乡关系,亲近,随便找个沛县人出来,对刘邦的关系都要比其他人高一级。比如,燕国卢绾,他有什么功劳,但是,人家偏偏要封燕王。这就是刘邦的私人关系在起作用。雍齿,人家有功劳,刘邦经常找渣要杀人家,刘邦不敢杀,人家功劳大的原因。后来被迫封人家为什邡侯。这也是刘邦的私人关系在起作用。

萧何曹参对刘邦的关系和帮助巨大,尤其是萧何,他是秦朝的高级公务员,刘邦是秦朝的基层小官吏。萧何不以自己的地位而怠慢刘邦,反而对刘邦在经济上接济帮助,刘邦犯事时,是萧何打通关系 中止了刘邦的官司。刘邦出差,别人送刘邦十文钱,萧何是二十文三十文地送。刘邦在这种时候被萧何帮助,他得有良心报道人家的。刘邦后来就是这种心法占了先。其次才是萧何的经天纬地保障供给的功劳。曹参有功劳,但是曹参被刘邦打压下去了。这些弯弯绕绕,其实很平常,跟老百姓差不多。报恩是人的天性,就看发达到什么等级。比如秦庄襄王报答吕不韦,吕不韦不帮助他,他当上秦王后会让吕不韦当丞相,封洛阳十万户吗?

韩信对刘邦而言,刘邦一开始就对韩信的不善处穷表示了不满。韩信跟随项羽的时候,如果韩信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项羽会不鸟他吗?韩信一看项羽不用他,他就跳槽了。跳到刘邦手下,韩信你要升官,你得拿出点功劳来证明一下。但是韩信到了刘邦手下,先是犯罪要被处斩,后来又跑,让萧何去追。萧何一走,刘邦是大怒,如失左右手。萧何要跑的原因,是追韩信。刘邦得知后,他担惊受怕几天,原因就出在韩信身上。刘邦能不恼火吗?

再者,刘邦派郦食其到了齐国,齐国已经与汉王讲和了。韩信却没有得到刘邦的命令,擅自对齐国发动了战争。韩信的力量毕竟有限,齐国是大国,再没有守备,人家还是马上起来反抗。韩信平定不了齐国。刘邦气得吹胡子,只得把中原战场上的精兵强将抽调到齐国帮助韩信。项羽一看刘邦没有多少兵力,加紧了对刘邦的进攻。刘邦这时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刘邦恼火韩信的原因之一。再者,韩信和沛县集团的主力平定了齐国,韩信却向刘邦要求称齐假王。这就暴露了韩信一心想当齐国的野心。刘邦回来说,我天天等你来救我,没有想到你还要当齐王。再者,刘邦追击项羽,需要合围项羽的时候,请韩信,彭越发兵,他们都不来。后来说瓜分项羽九郡,他们就来了——这就让人怀疑韩信到底是来帮助刘邦,还是来夺取土地的?

这些,对刘邦而言,都成了韩信的罪恶。刘邦还敢把韩信放在靠前的位置吗?

至于张良,刘邦与张良接近的原因,一是张良是刺秦始皇的主谋,而且用行动证明了张良是彻底的反秦战士,张良的这点名声,就让其他诸侯不敢轻易下手危害他。二是张良在半路上碰上刘邦,他们一见面就走到一起了。张良回韩帮助韩国打游击。刘邦后来与张良一起入秦,张良两次救了刘邦。刘邦入巴蜀,张良献计烧桩道保证了刘邦入蜀后的安全,然后张良筹划了战略包围项羽的一切细节。这些做完后,张良就退出了汉朝的朝廷,他有自知之明。刘邦成全他,让他靠后,其实就是保全了他。不然,韩王信造反,恐怕会牵连到张良的。但是张良一点事情都没有。这是刘邦在周全张良,张良靠后恐怕就是这些原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