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外交官,对此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我不太认可这种说法。
李鸿章算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中国外交家了,在清末的那几十年里,提起外交,你能想到的第一人,除了李鸿章还有谁?他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跟他有关系,但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全部的努力。
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自强”的主张
“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主张,也是其政治纲领,更是洋务派对外的主张核心。和戎就是对外不主战,不求战。 力求和好,遇到战也要牺牲一些利益来早日结束战争,以赢得一个和平的环境,便于自强建设。自强就是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化生产力,最终实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样才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自强是根本目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第一要务是自强。自强是中心,一切都要围绕它来进行。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立足。
和戎是必要条件,自强固然是本,但中国要变法自强,这就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有实力与洋人相抗衡之前,应保持“和局”,“隐忍徐图”。
李鸿章认为,在与西方列强相比,中国国势贫弱,一旦发生争端,很难占据上风,更难以决胜疆场,通过“和戎”,以换取喘息、发展的时间。同时他认为最好的外交是“实力外交”,外交必须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所以“自强”是根本。而在手段上,以夷制夷,利用矛盾,与列强周旋,从而达到力保和局,维护国权的目的。
而以夷制夷的具体途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寻求国际调停。寻求国际调停最主要是为了借外国的力量,进行干预和调停,从而避免发生冲突或战争,尽可能保全利益。即
“始则假俄人 为钳制,续则恃英人为调停。”
二是合作性外交,“与其听一国久踞,莫若令各国均沾”。一方面表明对列强合作,寻求列强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各国的利益角逐中利用列强的矛盾,平衡各方面力量,从而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
三是联合与结盟政策,李鸿章最初产生结盟思想是想联合日本形成“东方防线”,但随着日本实力和野心的不断增长,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促使李鸿章从联日转向联俄,企图借俄国的力量来达到遏制日本及其他国家过分侵略的目的。
那么李鸿章这种外交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彼时的中国而言,外交是一个很陌生的领域,李鸿章作为一个典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即遵循“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封建道德纲常,忠于君主、忠于朝廷,所以李鸿章一生的外交,在于船坚炮利的列强交涉中,都是为保清廷免遭推翻的厄运,推行对外“和戎”的政策,衷心在维护清廷利益。
同时他的老师曾国藩,对李鸿章形成这样的外交思想,也有一定影响。曾国藩曾反复叮嘱李鸿章:“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李鸿章继承了他老师曾国藩“守定合约,绝无更改。”的主张,一再强调“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中外交涉事件
,惟有“谨守约章”。主张把处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儒家道德规范,扩展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受到列强侵略时坚持不平等条约。以理折之,进行与虎谋皮式的道德说教,不惜在权益上做出某种让步,来保住和局的目标。
他主官上希望以不平等条约作为对列强的一种约束,以为只要一意坚持条约,列强就“无隙可乘”。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幻想。贪得无厌的西方列强并不会就此止步。
站在腐朽的清王朝立场上,作为“忠臣”的李鸿章已经尽了其最大的努力。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说到底,近代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困的经济基础和较弱的国际地位。李鸿章只不过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把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种种早于都归结于李鸿章一人“卖国求降”政策的说法,未免有失偏颇。
李鸿章是清末那个浑浑噩噩的时代里,为数不多的求真求实的实干家,虽然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失误,也犯过一些错误,但这样的人,永远都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李鸿章一直埋头肯干、默默做事,直到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他的外交或许很烂,但我认为,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无论换了谁,相信也不会有能比他做得好的了。中山先生后来搞革命,不也是割让了许多利益给列强的么。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其他网友回答
对李鸿章“最烂外交官”的评价,无非是他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失败,与日本达成协议,允许日本与中国有同等派兵入驻的权利,为“甲午海战”埋下后患。海战失利与日本和谈,李鸿章曾对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这说明李鸿章对形势发展的把握是竭尽全力的,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
面对列强对大清疆域的步步蚕食,李鸿章在英、俄、日、美等国家之间合纵连横、委曲求全。在朝鲜借美国势力制约日本,在东北于英、俄、日之间拆解联合,真是殚精竭力。遗憾的是,就在李中堂临终的最后一刻,俄使臣还趁势紧逼,要求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之外,再与其签订类似于日本“二十一条”的无理条款,将东北划为沙俄的保护地,李中堂至死不予。
李鸿章之前没有从事过外交事务。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大臣,从此开始频繁与外国人打交道。这时候他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两项,一是抓自强运动,办实业、练新军,强海防, 二是在列强之间合众连横,寻求生存空间。当时,德国和意大利加入了列强的行列,日本明治维新一日千里,李鸿章主导的自强运动尚不能唤醒沉醉于“小楷章句”之中的朝野群臣,且自强运动屡屡遭遇同僚掣肘,真可谓“以一人之力顶一国之压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其他网友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外交?外交表面上看就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自身国家利益,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活动。本质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间实力的对抗。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军事上最好的是先采用谋略,其次才是外交,外交无法获得利益最后才直接战争。外交的祖宗可以说是鬼谷子,其纵横捭阖之术被其弟子苏秦、张仪在战国时代玩的炉火纯青,一怒而诸侯惧!
李鸿章,其所处的晚清时代,虽然看上去权力无限,实际上脑袋是慈禧等满清贵族,李鸿章只是坐在其老师曾国藩的肩膀上,没有曾国藩,满清贵族不可能重用汉人。李鸿章虽受重用,然则如履薄冰,满清贵族时时向其发射冷箭,他实际掌控的权力有限,从他能力上看可以说是治世之能臣,但本质上胸中的个人私利仍然大于国家利益,本质上只是慈禧的打手,用来对抗西方国家,也用来制衡满清贵族。李鸿章所有的外交都是秉持这一原则,为保存满清贵族的利益为上,而非保国家。当然其个人毕竟有历史局限性,正如其所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在他心中,保满清贵族利益,就是在保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
综上,说李鸿章是中国史上最烂的外交官实在是不懂历史,站在历史的角度,当世之时,没有人可以比他做的更好。梁启超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可以说若看不懂李鸿章,便无法看懂整个晚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