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历史上被低估的人物)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优质回答:

本以为胡宗南是因为“通共”才这么菜,没想到他是真的很菜。带着二十多万人去打延安,结果,差点把部队全都送给了解放军。

在国军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评价:“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看似是贬低胡宗南,但是细想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1947年,胡宗南率领25万野战军进攻陕北延安,号称要”三天占领延安”。结果,延安保卫战打了7天7夜,直到解放军撤出延安,胡宗南才在3月19日占领延安空城。而毛主席在撤走前,特意叮嘱彭德怀等人,一定要让部队把“房子、院子都打扫干净”再走。面对胡宗南二十余万大军,解放军还能如此安稳撤退,胡宗南真是“纸老虎”!

而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一时风光无二”,号称“俘敌5万”!结果,等记者来采访时,他找了一群老百姓充当被俘解放军。缴获的武器,也都是从各部队“抽调”过来的。

等青化砭,洋马河,蟠龙,沙加店,清涧,瓦子街,一系列战斗后,胡宗南的部队被西北解放军整旅、整师、甚至整军的吃掉。胡宗南手下二十多万人,15万机动兵力,愣是被彭德怀手下的3万解放军牵着鼻子走。

其手下的中将军长刘戡,少将师长严明、廖昂,旅长李昆岗、麦宗禹,等高级将领,不是死了,就是被俘。等到1948年4月,胡宗南被打出陕北的时候。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因为收编的俘虏兵太多,已经成了“南方部队”。

例如:第一三五旅少将麦宗禹,号称胡宗南的“四大金刚”之一。在被我军俘获后,经过教育,成了第一野战军(1949年,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俘处教员、步兵教员。

胡宗南这哪是去打仗啊,明显是去给彭德怀送兵源的。

1950年,胡宗南在台湾还被以“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贻误军国最巨”为由弹劾过。不过,经过陈诚和蒋介石的调解,此事不了了之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1943年5月17日,重庆军委会紧急命令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飞返湖北恩施,接手指挥“鄂西会战”以抵御日军进攻。此前由于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判断失误,战局已十分凶险,同时杂牌出身的孙连仲也很难驾驭六战区所属的中央军嫡系,陈诚接命即从云南楚雄出发。

(宜昌保卫战剧照)

日寇第11军新任司令官横山勇是个狡猾的家伙,为了隐蔽其聚歼六战区主力于宜昌以西的作战企图,首先挥师佯攻湘西的常德方向。待六战区机动兵力全部南调后,日军主力突然折返攻击江防要隘渔洋关,以第3、第13两个精锐师团为基干,猛扑以石牌为中心的江防要塞区,孙连仲这才发现日军根本不是要取常德,登时手忙脚乱起来。

石牌要塞位于被日寇侵占的宜昌以西20公里,是“长江三峡”之西陵峡的江水拐弯处,地势非常险要,成为阻止日军西进四川的第一道关锁。正因为位置及其重要,吴奇伟的江防军司令部和方天的第18军军部、胡琏的第11师师部均驻扎于此。

(胡琏剧照)

日军骤然攻向石牌,重庆的蒋某人也慌了手脚,给返回恩施的陈诚下达了必须坚守的死命令,称石牌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关系重庆安危,要求“以一师兵力死守”。由于第六战区已无机动兵力可用,陈诚只能动用老本第18军了,方天又把任务交给了胡琏,“土木系”的起家部队第一次顶到了阻击前沿,而原本,第18军始终在重庆周边担任警卫部队和战略预备队。

陈诚把电话直接打给了师长胡琏,询问第11师备战情况,黄埔四期的胡琏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陈诚听到很不耐烦:“这还是官腔”,胡琏只好改口说:“第11师打到最后一个兵”!陈诚的战术目标很明确:鉴于兵力不足防线凌乱,决以第11师固守石牌不弃,作为后面反攻时的支撑点,其他所有被击破的部队退至茅坪、野三关地区组织新的防御线,等待援兵到达后再行反攻。

(陈诚剧照)

此时军委会直属的第74军、第79军等各部正从湖南驰援而来,但赶到战场需要时间,其他部队又纷纷后撤之中,因此胡琏所部等于被孤零零顶在最前端,而中国军队能否争取到时间重新调整布署和等待援兵到达,全赖第11师究竟在石牌核心阵地坚守多久。为此,第18军军长方天在率领军部后撤前,专门找胡琏谈话。

方天说:“留11师在石牌是委员长的意思,委员长说石牌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那它就是,另外,第11师是辞公(陈辞修)的根基,能不能给长官争气,就看今日了”!胡琏的回答很耐人寻味:“我不惧死,但正如军长所言,11师是辞公的根基,就这样毁灭了”?方天听出话里有话,干脆直截了当:“你就告诉我,有没有把握守住吧”?

(吴奇伟剧照)

胡琏这才交了底:军长,你叫我说实话还是假话?鬼子来犯石牌的部队番号已经查明,有第3师团、第13师团还有第39师团,前二个师团是日军精锐(甲级师团),三个师团一起压过来,就算胡琏有三头六臂也未必顶得住的—-胡琏远没有网文传说那般慷慨激昂,他的坚守信心并不足,甚至有抵抗一段时间也后撤的潜台词。

方天有些动气了:“不要说了,现在没有任何办法,退一步讲,我们不能叫其他部队看笑话,宜昌战后这三年(指1940年宜昌沦陷),第18军没打什么仗,但却领着比其他部队都多的军饷,拿着比其他部队更好的武器,现在大家都看着我们”—-这是很实在的话,第18军再养尊处优下去,就成了战斗力直线下降的花架子部队了。

(宜昌保卫战剧照)

胡琏无奈了,写下遗书连同个人物品交给军参谋长赵秀昆,还墨迹说:“你们下去以后,可别忘了11师啊”,遂亲率师部人员登上凤凰山巅誓师,同时督促部队加固阵地准备战斗。所以说,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努力作战是真,但义无反顾的精神被严重高估了,他是在陈诚和方天的严令下投入战斗的,否则按他的想法,把第11师打光是划不来的。

另外,根据军参谋长兼第18师副师长赵秀昆的回忆,胡琏已经暗中准备了逃走的木船,是给自己留着后路的,但胡琏确实很会作秀,带头誓师的举动和打出“第11师是辞公的根基,这样使用实在可惜”的旗号深获陈诚之心。1943年5月27日,日军先头部队迫近石牌,战斗随即打响,装备精良的第11师居高临下,死死顶住了鬼子的仰攻。

实际上,日军使用于石牌正面的部队仅有第39师团野地支队数千人,根据日军战报,在整个鄂西会战中阵亡1025人、战伤3636人,其中在石牌挂掉的仅有286人,当然,鬼子的战报肯定有所缩水,赵秀昆的回忆是第11师毙伤日军约在1000余人,基本是可信的。第11师的歼敌数字,远远不如转入反攻后第74军和第79军在追击中的战果。

两天后的5月29日,横山勇发觉中国军队的援军纷纷抵近,且中美联合空军的出动和轰炸非常猛烈,给日军造成严重伤亡并几乎切断了补给线,遂下令前线日军反转,5月31日凌晨,胡琏发现当面日军已经撤走,于是马上向第18军军部、战区长官部和重庆军委会报告:已击败进攻石牌的日军,陈诚接报,立即下令全线追击。

也许在石牌保卫战中确曾出现过小规模的肉搏战,但是无论如何查不到第11师和日军第39师团有过数千人拼刺刀的记录。作为弹药充足的中央军嫡系11师,又占据着地利优势,根本犯不着跟鬼子在山坡上大打白刃战,所以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的战绩战力、战斗意志也被严重高估了,只能说尽了本分。

鄂西会战,中国军队在已经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仍然伤亡50000余人,且日寇第11军基本达成了打通长江中游水上运输线的战役目的(第11军当时根本不具备深入川渝的实力)。倒是重庆方面误以为鬼子要图谋入川所以吓得够呛,因此战后出于种种目的大肆宣传,硬生生变成了“鄂西大捷”,连带胡琏和第11师也一起沾光,成为抗战史上一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战役。

(宜昌保卫战剧照)

其他网友回答

答:我来说一个吧,所谓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应该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物。

这么说,希望诸位看官不要急着找板砖,先等我说完,如果觉得还有些道理,就随手点个赞,如果觉得完全不中听,再扔不迟。

后世对张良的推崇,似乎除了武圣姜子牙之外,无人能在其上。

虽然《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自古以来,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堪以之相比。言下之意,诸葛亮比姜子牙、张良更牛。

但2006年2月,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出土了一块红石石刻,上面写有6行57个字,记载的是诸葛亮和徐庶于建安六年春天拜谒张良留侯庙的事,诸葛亮对张良的评价极高,自愧不如,说:“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话,最初出自刘邦之口。

大汉开国,刘邦与众臣在探讨成败得失,口出豪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司马迁除了在《史记·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评价张良时重复了刘邦这句话,还在《太史公自序》中特别提到:“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班固作《汉书》,在《张良列传》沿袭其说,称:“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

这样,经过大家层层吹捧,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时,以留侯张良配祭。到了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十人配享,是为“武庙十哲”,张良为副祀,位列其中。

宋朝依照唐代惯例,张良仍配享武成王庙。

并且,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良位居百位名将前列。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照例少不了张良。清朝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也有张良。

我再强调一下,张良的确是一个奇才,为刘邦出谋划策,功盖天下。

但我要说的是,张良只是一个谋士,不是将才。

我们先来看看张良在灭秦过程中的经历和建立过的功劳,再回过头来对照一下这个结论。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相;父亲也继任韩国二朝相。秦灭六国,张良家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因此恨秦入骨,曾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遂,亡命江湖。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大泽乡起义爆发,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张良因时而动,“聚少年百馀人”,举旗起事,不利。只好率众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

对比一下,张良和刘邦同是从家乡聚众起兵,张良混得灰头土脸,而刘邦却是一路高歌猛进,与秦作战连战皆捷,并击毙秦泗川守,可谓意气风发。

张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驹的路上,在留地遇上了刘邦。

刘邦是个豪爽而有大志的人,他的风度和气魄,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张良。张良于是放弃了投奔景驹,在刘邦帐下“为厩将”。

说来也怪,刘邦自从有了张良,打仗就没那么顺了,磕磕碰碰,处处受阻。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势力最大,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叔侄俩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共商大事。

张良大概感觉到跟随刘邦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并且他和项梁是旧交,就劝项梁说:“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接受了他的建议,找来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

于是,张良高兴地跟刘邦“拜拜”,屁颠屁颠地跟随韩王成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去了。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史记·留侯世家》记:“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即张良辅佐韩王成向西攻略韩地,营营役役,转战数地,最终一事无成。

而没有了张良的刘邦,又复雄起。

该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刘邦取道颍川、南阳,准备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刘邦一下子就攻占下了韩王和张良攻了一年都搞不定的颍川。

两相比较,张良带兵打仗的本事实在是稀松平常。

不过,张良随刘邦南下,却能连出奇谋。

他先让刘邦易旗攻下宛城;再让刘邦用钱财招降峣关守将,拿下了峣关。

由此可见,张良善用奇谋,不擅用兵。

这之后,张良又有力劝刘邦离咸阳、还军灞上;凭借与项伯的交情,帮刘邦化解鸿门宴凶险,并与刘邦一起“尿遁”的经历。

但是,项羽自立西楚霸王,“计功割地”时,张良的投机心态又流露出来了。

项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

这个时候,估计张良是看到了刘邦再难翻身,就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辅佐韩王成。

但他把刘邦赏赐给他的金百镒、珠二斗转赠给老朋友项伯,让他再为刘邦请求加封汉中地区。这样,刘邦才得以拥有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在以上的灭秦过程来看,张良有两次带兵经历,一是“聚少年百馀人”起事,不利;另一是“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徒劳无功。所以,说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根本就是个笑话。

还有,张良两次不看好刘邦,两次在刘邦面临困境时主动脱离了刘邦阵营,即他的看人眼光还是有很大缺失的。

所幸,刘邦是个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对张良两次回归,都表示欢迎,张良这才得以在楚汉相争中建下大功勋。

张良第二次回归刘邦,是在刘邦出汉中平定三秦之后。

这张良没回归前,刘邦兵锋掠处,所向披靡;而张良回归后,刘邦先是在彭城大败,其后便陷入了与项羽长期苦战的局面中。

不过,这也不能怪张良。

之后的张良,提出了“下邑之谋”;并与陈平一起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建国后又建议先封雍齿以安定人心、助吕后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等等奇谋。

一句话,张良是个谋士,而非名将。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论刘邦将兵“不过能将十万”,而自己是“多多益善”。

比较张良与刘邦的能力,张良将兵应该是“不过能将千余”的水平。

所以,把张良尊为“武庙十哲”之一,是过度拔高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