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他与现实的海瑞有什么不同?
优质回答:
家在海口,离海瑞墓还不到一公里,所以,每年都会挑个日子过去拜一拜,报个到。不为别的,就为他是一个有气节的读书人,一个说真话说实话的好官。
自从《大明王朝》播出之后,我一直在想,海瑞这个人实在是很有说道,因为,他终于有了第三张面孔。
第一张面孔很威严,很厉害,令人心生敬意,却难以亲近。这个是千百年来活在人们心目中的海瑞。
清朝以来,以海瑞为题材的各种方言戏曲作品、评书、地方剧层出不穷,《大红袍》、《小红袍》、《五彩舆》、《海瑞上疏》、《海瑞背纤》、《海瑞罢官》等,人们给这类戏剧起个总名,叫做“海瑞戏”,另外还有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公案弹词。
活在民间的海瑞,是一个廉洁奉公,忠君爱民的大清官,属于神一样的存在。
第二张面孔是活在《明史》中的海瑞,毁誉参半,模糊不清。
明人海瑞,号“刚峰”,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是评价的主流。只要是看不过眼的事,不仅贪官污吏他敢参奏,就是皇帝老子他也照骂不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海瑞以六品的芝麻官职向嘉靖皇帝朱厚熜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慷慨激昂地写道:“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嘉靖,家家净也!”气得朱厚熜直哆嗦。
海瑞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廉洁,在他病逝的时候家里连办理丧事的钱财也没有,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连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遂凑钱为海瑞办了丧事。
然而,史实中的海瑞也还是有瑕疵的,有人甚至评价他为“大忠似伪,以博直名“。说他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博取一个好名声。这大概是说他有些仇富心理,在地方上做过一些冤案引起的。
但不管怎样,在封建社会,好皇帝不多,有几个清官也是一种安慰,只不过,像海瑞这样的更少,也不知道写史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如此吹毛求疵。
第三张面孔,就是《大明王朝1566》剧中的海瑞。
在黄志忠的人物演绎中,海瑞是一个刚正廉洁的直臣,又是一个有策略、会拐弯的地方官。他把海瑞的忠与孝,事与情,法与理等诸多方面的抉择,进行了充分完整的表达。既照顾到民间关于海青天的认同,也兼顾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有神一样的尊严,又带上足够的烟火气,让人肃然起敬,又打心眼儿里喜欢。
但尽管如此,剧中海瑞的行为,还是有一些令人难解的地方。
以海瑞的学识和对皇帝的认知,应该知道他呈上的《治安疏》,根本就说服不了皇帝,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还是冒死批龙鳞,逆圣听,为什么?
有人解释,是为了喊醒大明朝,至于能不能做到,其实并不重要。
这个我很同意,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是学儒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本就是儒家的行为准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节,就是读书人的气节。
可是,动机呢?换句话说,儒家为什么把这个节看得如此重要呢?想来想去,还是为了一个好名声。在剧中,嘉靖皇帝被海瑞怼得暴跳如雷,但最终还是没下杀手,为什么?因为不想成全这个人的清名,也不想让自己落下骂名。文天祥也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汗青就是历史,照汉青就是青史留名。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就是“青史留名“为什么对读书人如此重要呢?
这恐怕就涉及到所谓人类的终极问题了。
学佛的人可以转世,修道的人可以升天。这里的转世和升天,相信都是生命延续的意思,那么,学儒的读书人靠什么来延续生命呢?答案是,一个好名声!
文天祥死了700多年,人们还在背诵他的诗,讲述他的故事,海瑞死了400多年,人们还在念他的好处,演他的一生,这不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永生吗?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王朝1566》原名叫做《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海瑞是名正言顺的男一号,为了凸显主角魅力,编剧做了一定的拔高和美化,让海瑞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加接地气,总体来说塑造的比较成功。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海瑞在嘉靖时期最大官职为户部云南司主事,相当于今天正厅级干部,一个厅长与皇帝打擂台,颇有些螳臂当车的味道。
但日慕乡关也不太认同一些研究把海瑞解读成一个不通人情世故、迂腐残酷的怪人,脸谱化的人物只存在戏台上,时代虽然在变迁,但人性的相通的,现世不存在的人,古代也一样难以生存。
比起那些读书一套,做官一套的人来说,海瑞更加真实,他的行事准则看似奇怪,却恰恰是忠于圣贤书,比如说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本就是做官职责所在,无需大惊小怪,但官场腐败,人人食言自肥,反倒是那个清清白白的人成了异类。
再比如说海瑞上书直谏,本就是文官分内的事情,文死谏武死战,不仅官员不支持,嘉靖皇帝也大发雷霆,把他关进监狱。好在他不想做商纣王,海瑞保住了性命。
当然,海瑞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他晚年进言万历,希望恢复朱元璋时期的严刑峻法,以恐怖的手段来威吓官员,制止腐败。
如果要给海瑞定性,他更像一个中国儒教精神的守护者。
电视剧在保留正史记载历史事件的同时,对海瑞的形象做了升华,不再单纯设定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官员,而是变成了对皇权对立的百姓利益的代表者,嘉靖与海瑞,不如说是皇帝与百姓。
比起居高临下的王朝系列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抬高了以海瑞为代言人的民心在社会中的地位,把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二元论变更为皇权、相权、民权三足鼎立,不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明君圣主身上。
海瑞形象的重新塑造无疑是电视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大进步,但这种做法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那就是无论民心真实与否,都的通过皇帝这个统一出口来转化,皇权依旧是独一无二的。几十集的电视剧不过是通过利益集团的博弈去争取最高权力的宠幸,挽救一个如同瘾君子般自私自利的皇帝。
电视剧的设定还掩盖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海瑞能够为民请命,是因为皇帝给了他权力,只要皇帝不开心,随时可以收回。双方的对立不过是皇帝自查自省的一个游戏,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结果就是海瑞死了,一切又退化到原来的样子。
抛开电视剧所设定的历史背景,《大明王朝1566》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在指导思想一元论的组织内部,如何有效实现对权力的监管?如果没有海瑞,我们又能怎么办?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王朝1566》剧中的海瑞是一个戏剧角色,他要负责整部剧的推动,所以他的行为和性格要紧贴剧情,展示故事线索,基本上全都是戏说。剧中给他的定位是“极阳之体”,极阳就是至刚,他也叫刚峰,至刚一定易折,放现实中,海瑞早让干掉了。可在剧中,每当海瑞跟人冲突,一定会有护身宝物,要么是一本《大明律》,要么是胡宗宪的文件,要么是裕王的光环,反正一路披荆斩棘,怼天怼地,官还越做越大。
现实中的海瑞可不是水米不进,现实的海瑞是有政治智慧的人,靠着怼上司可当不了应天巡抚。海瑞在地方任职,丈量土地,整治豪强,这都是有利于朝廷收入的善政,你要说他是为了百姓,倒不如说是为了明廷。海瑞整顿吏治,也是打压比自己小的官,他能拎得清谁对他来说更重要,有御史要弹劾徐阶,海瑞还主动站队,说这个御史是个混账。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在剧中,不同的人对海瑞有不同的评价:赵贞吉说他大忠似伪;张居正认为他是国之利器;嘉靖对海瑞主要有三个评价:蠢直、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国之利器;海瑞评价自己时说过:无党、直臣。
许多观众则会认为海瑞刻板、教条、不知变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海瑞愚孝,对不起妻子儿女;海瑞貌似刚直,其实不通人情世故;海瑞过于理想化,他的主张和现实有很大冲突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怎么说呢?每每遇到政治无治官场腐败的时候,人们都希望遇到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可历史上真正的清官没多少,因为清官想要在官场反腐败除贪官必须得到皇权的认可与支持,否则寸步难行。好在海瑞遇到了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除弊治惩贪官让人大呼过瘾。不过说回来为了国家尽职尽责就可能忽视自己的小家,做为清官家中肯定不会像和砷那样富可敌国妻妾成群子孙众多。但是我们现在依然弘扬这样的清官,因为政体腐败最终受苦的是普通百姓,官场昏暗会导致民不聊生。时代呼唤清官,百姓拥戴清官,我们的国家也正需要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千千万万,他们是当今社会的正能量也是我们国家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