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被囚,为何只有张良得以善终?
优质回答:
西汉三杰中,韩信惨死,萧何坐牢,为何张良能够独善其身?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这三个人说起,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说一下萧何。萧何做过沛县主吏,和曹参一起在衙门办事,当时刘邦是沛县亭长,是萧何上司。一天,萧何就找来刘邦连襟樊哙,劝说刘邦起义反秦。于是他就和刘邦看押一百左右人拉起大旗,后投奔项梁,和项羽等一起组成抗秦联盟。刘邦仗义疏财,深得萧何和义军佩服,队伍不断扩大,兵强将广。推翻秦皇后,被项羽封汉王,封四川属地。萧何治国管理能力很强,刘邦就把后方管理交给萧何,萧何不负希望,把当地户口,赋税等管理的井井有条,能够不断的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士兵,使刘邦放心打仗,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刘邦还是多有不放心,多次派人监视萧何,于是萧何就把家族大部人送到前线作战,这样深得刘邦信任。后来刘邦经过七年楚汉争霸,最后得天下。刘邦得天下,恐各路诸侯王威胁江山社稷安全,除异性用族姓称王。萧何在关中帮助吕雉杀了韩信,不久英布造反,刘邦前去剿灭,不幸中箭重伤,回来后,为了警告萧何不要功高自傲,把他投放牢狱中,不久放出重用。萧何临终前推荐曹参作相。萧何能保族保己,说明萧何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低调为人,才赢得刘邦的信任。
再说说张良这个人,韩国贵族官宦之家出身。相传张良小时候,得仙人黄石公真传,后来给他“太公兵书”一部,并告诉他,只要悉心专研,定能成就一帆事业。因为他是韩国人,当时的韩国被秦王所灭,他非常痛恨秦王,他要学荆轲刺秦王,不幸刺杀失败,他变成全国通缉犯。无奈投奔了项梁,后来刘邦带着军队打下下邳,巧遇在下邳的张良,两人彻夜长谈,有相见很晚,英雄惜英雄感觉。同时对刘邦说,自己最大愿望就是恢复韩国,别无他想。刘邦被他的爱国主义深深感动。同时劝说项梁拥立韩王,自己带兵攻城池,与秦兵打游击战,并与刘邦一起攻城夺池,人马不断扩大,首先攻下咸阳,刘邦被华丽的宫殿而迷惑,不思进取,陈平劝说无果时,张良极力劝说秦灭亡的教训,不可享乐,要得民心,要有必胜的信心。才能成就一帆事业。在鸿门宴上脱险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主政四川。张良又给刘邦出谋,要成就事业,必须取得汉中,才不被困死川地。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迷惑项羽无反心。突袭三秦之地,打败三王,取得汉中。这时张良心系韩王,要辞别而保韩王,不料韩王被项羽所杀,无奈只好死心塌地保了刘邦。彭城之战,刘邦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铁蹄打个惨败,刘邦失去信心,在张良劝说下,联合英布彭越建立联盟,争取韩信助阵,张良月下追韩信。与项羽七年楚汉争霸,而一统天下,张良功不可没。刘邦封同姓王,除异性王,张良不想在留在朝堂,请求回归故里,无奈吕后缠求,帮助立了太子。太子继位,吕后感激张良。不几年张良去世。张良保全自己,最重要是,他爱国,把生死置之度外。既投奔刘邦就会 向他对韩国一样,死心塌地辅佐刘邦,刘邦看透了张良的心。
再说下韩信,韩信,出身平民,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韩信在反秦时先投奔了项羽,虽有帅才,但不得重用,后在萧何推荐下,投奔了刘邦,刘邦封他大将军。刘邦得韩信如鱼得水,楚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夺城拔寨,一直到垓下彻底打败项羽。都离不开韩信指挥,我个人认为,谁得韩信谁就得天下。既然韩信有如此能耐,为刘邦打下江山,出生入死,到头来,却被投进牢狱,后刘邦平英布谋反之时,梦韩信谋反,就传到吕雉耳中,在张良萧何帮助下,杀死韩信。这就是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杀韩信有人说韩信贪心大,比如,在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时,让他出兵时,他以要齐地,并封齐王可出兵。并多次要挟刘邦给他承诺。其实这不是主要,对这样卓越的人,加入你的阵营有个条件,对刘邦来说,他可以理解的。但在刘邦心里确实有想法的。得天下后,又把他解兵权做淮阴侯,还是不放心。最主要的还是韩信这个人领兵打仗太厉害了,怕自己一死,无人能驾驭了他,只要他振臂一呼,有可能动摇他的江山社稷,只有杀了他才能放心和安心。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是名门之后,他的家族五世相韩,可以说是刘邦所有下属中出身最好的一个,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他也以独特的角度开拓了刘邦的视野——他堪称是唯一一个站在国家战略角度给刘邦出谋划策的人。再加上他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与人争利,更是让向来都鄙视儒生的刘邦深感佩服,所以刘邦始终都是教他“子房”,并将他尊为帝王师。
在张良辅佐刘邦之时,他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一命,在楚汉议和之时,是他建议刘邦烧绝栈道稳住项羽,后来又写信告诉项羽,刘邦并没有与他争夺天下的野心。他还曾经让刘邦取消分封六国之后的命令,裂地封王以争取彭越、韩信等势力共同灭楚,建议刘邦放弃洛阳而定都关中,建议先封赏雍齿以安定天下功臣之心,在刘邦有废立之心时出面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张良的这些计策,全部都是出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比以“阴谋”著称的陈平高出一个层次。
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拒绝了刘邦让他任择齐国三万户的封赏而是选择了将首次与刘邦相遇的“留”当为自己的封地,不久之后又辞去一切荣华富贵,“从赤松子游”。他这种功成身退的行为,实在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大智慧,这也让他成为汉朝初年唯一一个能够明哲保身的开国功臣。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皇图霸业的建立离不开有文韬武略的文士和将军的辅佐,新的王朝的建立是艰辛的。然而,当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就忘记了当初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大肆诛杀功臣,所谓“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是这个道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先有陈胜吴广起义,后有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在这场龙争虎霸的斗争中,最终刘邦技高一筹,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最突出的人物,一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子房张良。二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三是“战必胜、攻必取,百战百胜”的韩信。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三杰,无汉朝”。然而,三人虽然建立了不朽功勋,结局却天差万别。韩信被处死,萧何被囚禁,只有张良得以善终。这又是为何?
一、韩信之死。
韩信最初在项羽麾下,项羽给了个郎中的官职,无领兵权,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使他得不到重视。后转为刘邦效力,刘邦具有识人之才,很快韩信被刘邦委以上将军重任,统领十万兵马,韩信感激他的信任。垓下之战中,韩信为了刘邦统一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也给韩信带来了“楚王”“淮阴侯”等无上荣耀,然而韩信不知“伴君如伴虎”、“功高盖主”“手握大权”的下场。更不知道急流勇退,反而处处让刘邦猜忌,所以最后死在了吕后的手中,一代战神就此陨灭。
二、萧何之难。
萧何比韩信懂得收敛。在帮刘邦打天下时,他把家产全部捐献出来,同时让全家族帮自己一起给刘邦打天下,汉朝建立后,萧何当了丞相,同时刘邦给他大加封赏,但是他推辞了,这一点更让刘邦信任。在立太子的过程中,萧何多次劝谏,才保住了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很是感激,所以虽然萧何深受百姓爱戴,被刘邦猜忌而被囚,在吕后的劝说下,刘邦才释放了萧何。
三、张良之退。
张良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屡次救刘邦性命,并且张良不居功不自傲,始终与刘邦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刘邦非常敬重感激他,曾经让张良在齐国任意挑选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等同于是给他封王。但是聪明的张子房似乎是看淡了名利,亦或是饱读诗书的他早就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下场,所以他急流勇退,放弃了荣华富贵,保住了自己的“名”,与世无争才是人生的财富。
纵观汉初三杰的不同结局,只有功成身退,与世无争,张良做到了,所以他才是结局中最好的那个。
其他网友回答
纠正一下,萧何其实也是善终的,虽然刘邦曾关过他一段时间,但后面很快就给放了,之后继续曹朝廷效力。甚至于在刘邦死后,他还辅佐了惠帝一段时间。
所以,汉初三杰里面,萧何与张良都算得上是善终,只有韩信早早的死在了吕后手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韩信与萧何、张良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只有他不得善终?
其实原因很简单,无非四个字——“功高震主”。事实上,不仅仅是韩信,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那些被兔死狗烹,不得善终的功臣名将,基本都是这个原因。
一般来讲,帝王作为团队领导,正常情况下他是不会杀功臣的,因为这不利于团结。
毕竟团队里面的其他人都会看在眼里,寒在心里。要知道这可是跟着你一起打江山,出生入死的从龙之臣啊,劳苦功高,到头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不得善终。连开国功臣都是如此下场,自己又能好到哪儿去?说不定下一个被动刀子的,就是自己。
如果不是情况特殊,帝王们一般都会善待开国功臣。因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必然会知道如何团结自己的下属。
刘邦这个人,混混出身,不学无术,无论行军打仗还是治国理政,水平其实都比较一般。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但刘邦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领导能力。刘邦情商很高,知道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团队,更知道如何去团结这个团队。所以像韩信、张良、萧何这些大才,才会甘心屈于刘邦的手下。
所以,刘邦绝对是一个优秀的领导,杀功臣这种败人品的事儿轻易不会做,尤其是像韩信这种,对于刘邦基业有着巨大贡献的功臣。
但是,如果遇到“功高震主”这种情况,那就得两说了!
一般对于帝王而言,他最看重肯定是自己打下的江山,是自家的这万世基业。他的一切布局和行为,也必定是围绕着“巩固江山、保全基业”这么一个目标来进行。臣子“功高震主”,意味着他对自己的江山基业有威胁。这就好比深埋在自家后院的一颗定时炸弹,必须要拆除,哪怕这可能是一个哑弹,永远不会爆炸。
韩信对于刘邦而言,无疑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刘邦当初为了和项羽争霸,大搞分封,对于手底下的将领以及投奔自己的诸侯,从来都不吝啬,封了不少诸侯王。如封韩信为齐王、封张耳为赵王,封英布为淮南王等等。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分封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人家凭什么帮你打仗?
但是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这些诸侯们可就不能算是助力了,而是威胁。他们控制着西汉帝国的半数疆域,个个手握重兵,难保哪天不会反水。毕竟自己当初就是这样过来的,先是接受了项羽的分封,后来却又把项羽给锤了。而且在汉五年和汉六年,燕王臧荼和韩王信先后谋反,更是给刘邦敲响了警钟。
所以,刘邦想要保全汉朝基业,那就必须要解决诸侯势大这个问题。而当时韩信被封为楚王,在众诸侯里面,声望最高,实力最强,威胁自然也就越大,所以刘邦需要第一个对付他。
汉六年,刘邦借着有人举报韩信谋反的机会,开始对韩信下手。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并没有杀他的意思,只是将其贬为了淮阴侯,带到京城软禁起来。因为对于当时的刘邦而言,在拿掉韩信的权势之后,韩信对他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败人品。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刘邦对韩信又有了新的想法。汉十年,陈豨造反,刘邦率兵征讨,此时刘邦已经六十岁了。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很有必要考虑后事了,说不定哪天就挂了。尤其是此次要带兵出征,战场上风云突变,谁知道自己能不能回来?一旦自己驾崩,那么剩下的吕雉母子,能否挑起大梁,继承家业就很成问题了。
要知道韩信当时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啊,一旦没有了刘邦的制衡,谁能对付他?
虽说当时韩信已经没了兵权,但是只要给韩信机会,拉出一支军队完全没问题,毕竟人家就是靠练兵起家的。当初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狂揍,大军损失殆尽,回来就直接把韩信的兵马给调走了,留给韩信一个光杆大将军的位置。可是没多久,韩信就又弄出了一支大军,并且靠着这支军队一路向东,平赵、降燕、定齐,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此外,韩信从楚汉争霸开始,就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在军中威望极高,连樊哙、周勃这些军中元老,都对其敬畏有加。当年韩信被贬淮阴侯,来到樊哙府上做客,樊哙依旧是恭敬相迎,并以臣礼事之。要知道此时韩信已经没有兵权了,也不是什么诸侯王,而樊哙可是刘邦的连襟,在朝中地位极高。但他依然尊敬韩信,把他当做自己的上司。
由此可见,韩信在军中的威望。这样一个人若是造反,有谁挡得住?
更为关键的是,韩信这个人非常有野心,而且丝毫不掩饰,他的理想是裂土封王。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韩信在项羽军中多年,却不受重用,于是他转投刘邦。在刘邦麾下,他起初同样不受重用,所以他又准备跑,好在有个萧何,在他的举荐下,韩信最终被刘邦高台拜将,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封王之路。
在楚汉战争开启之后,韩信的表现非常出色,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随着攻下的地盘不断扩大,韩信手中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在攻下了齐国之后,韩信觉得自己已经有资格封王了,于是开始向刘邦提条件,要刘邦封他为王,否则自己就按兵不动了。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他给刘邦写了一封信,齐地叛乱不休,是因为齐地没一个老大,不如你封我当代理齐王吧,我保证以后齐地就不会再发生叛乱。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急需救援,看到韩信的要求,自然是愤怒不已,这不明显是趁火打劫嘛。无奈之下,刘邦打赢了韩信的要求,韩信这才屁颠屁颠的带兵前来相救。
估计是这件事让韩信尝到了甜头,所以在后来刘邦追击项羽的时候,韩信又故技重施。原本当时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人,已经约好,一起合击项羽。但是韩信却在关键时候按兵不动。导致刘邦被项羽所击败,差点就被翻盘了。
刘邦自然明白韩信的意思,于是又给他封了一大片的土地,看到老板打钱了,韩信这才出兵,围攻项羽。
从上面这两件事,其实就看得出来,韩信这个人的功利心有多强。而后面刘邦秋后算账,不仅夺了他的兵权,还拿掉了他的爵位,韩信的裂土封王之梦就此破碎。很明显,韩信对此肯定是不甘心的,而且他还年轻,有着大把的时间和机会。
刘邦很清楚,韩信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所以他才会将其带回京城软禁起来,由自己亲自监管。这一次出征,刘邦原本是想把韩信带在身边,一来方便监视,二来打仗的时候也能帮帮忙。以韩信的才能而言,只要他出马,这一仗应该就稳了。但是韩信这个人不会来事儿,直接称病给刘邦拒绝了。
这无疑是给了刘邦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你小子难道是想趁我不在搞事情?此时不管韩信造反不造反,都已经不重要了。这样的巨大的威胁不除掉,难道还留着过年么?
当然了,刘邦不会亲自杀他,败人品这种事儿,吕雉来显然要更合适。于是刘邦前脚走,后脚韩信被吕雉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三族被夷。一代兵仙,就此落幕!
相比于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与萧何其实就要安全多了,因为他们是文臣,缺乏造反的实力。就算有心谋反,那也不足为据!
而且这两个人都很聪明,懂得进退。比如萧何,他虽说被刘邦列为第一功臣,且自己又位居相国,总领百官,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是,他从来都不独断专权,一切都看刘邦的意思。刘邦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当然了,萧何毕竟是相国,门生故吏遍天下,能拉起队伍,有号召力,所以刘邦也会怀疑他。为了防止刘邦的猜忌,萧何又自污名节,一向善待百姓,声望颇高的他,开始剥削百姓,结果去还牢里待了一圈。萧何的做法,其实就和当初的王翦一样,他要让刘邦清楚,自己没那个能力造反。
至于张良,那就更厉害了,人家直接放弃了权势。原本张良就是以谋士的身份出现在刘邦身边,他不管事不管权,不结党不营私,没有什么势力,对于刘邦的威胁本身就小。建功立业之后,其他人都争抢分封,张良不争不抢。刘邦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却推辞了,请求刘邦把“留”分封给他,因为那里是张良遇到刘邦的地方。
不争功也就算了,还打感情牌,这情商也没谁了。对于一个没有威胁的人,刘邦何必杀他呢?
从张良、萧何的结局来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许多人都说刘邦嗜杀,其实并不是。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汉初三杰,说的就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三人。这三个人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勋,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大为不同。之所以如此,是由他们和刘邦的关系决定的。
先说韩信吧。韩信是刘邦一手培育起来的干部,从一个项羽看不上的侍卫一跃为刘邦的大将军,按理说韩信应该对刘邦感激涕零。但是韩信没有,不但没有,他还和刘邦从上下级的关系变成了合作人的关系。
再说萧何,他一直是刘邦的下级,从沛县起事开始就是如此。不管刘邦干啥,担任什么职务,有什么头衔,他都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兼大管家。直到汉朝建立,他担任相国,也依然是刘邦的大管家,只不过这个家比以前大了而已。
最后说张良,张良也是刘邦的下级,但是没有像萧何那样和刘邦联系的那么紧。他是半路才投靠的刘邦,关系赶不上萧何那么铁;在刘邦的阵营之中,张良也没什么朋友。而在开国以后,张良则辞去了所有职务,成为了一个闲散人员。
关系掰扯完了,我们再把它们简化一下——如果说刘邦是汉朝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那么韩信就是他原来的业务骨干,后来成为了我最大的分公司的总裁;萧何则和他一起搞,长期担任CEO;张良则是半路过来的高级顾问。
作为老总,面对这三个能人,你最喜欢谁?不用多说,必然是张良。
(以下是我以大汉有限公司总裁刘邦先生的角度写的内心独白)
韩信这个家伙,有能力,也有野心,关键是这家伙对我还不那么忠心,让他干点事儿总要和我讲条件。这种人,趁早让他滚。
萧何,是我的老朋友,也一直跟着我干。但是我对他总不放心,毕竟人心隔肚皮,他又管了那么多事儿,所以偶尔我得敲打敲打他。
张良,一个高级顾问而已,他确实给我出了不少好点子,但是他在公司里面没人脉也没势力,没了我他啥也干不成,他我还是放心的。加上他自己也不贪权,就让他逍遥去吧!
这么一掰扯,是不是觉得,就简单的多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