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是不是足球的前身(足球以前为什么叫蹴鞠)

网友提问:

蹴鞠真的是足球的前身吗?

优质回答:

说到蹴鞠,我们不得不说一个老头儿,他就是前任国际足联FIFA主席布拉特先生,他提出的足球最早的发源地是中国,而且还在2004年去临淄拜访他所说的发源地,而那个时候我正在那里读大学,记忆犹深的事情。为啥要提到这个布拉特呢,因为他是国际足联主席,也就是说国际足联承认足球最早诞生在中国,呵呵,别听这老头儿忽悠了吧!为啥说是忽悠呢,我给详细讲解一下。

国际足联前任主席布拉特对于足球商业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世界杯和世俱杯能够在目前有这么多人关注和争前恐后的去举办,布拉特起到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布拉特一直提倡让足球在世界每个国家都能够得到认可和推广,2004年的时候布拉特为了获得成功第二次连任的机会,下大力气在全世界进行足球商业化运作,而中国的市场早已经是国际足联市场开发的重点,那个时候中国也获得了奥运会举办权,举国发展体育,作为世界第一单项运动组织的掌门人肯定不会失去这个潜在的市场,所以布拉特说足球诞生于中国也是为了迎合中国人好面子的事,他在台上一直打压欧足联,也跟着当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一样拉拢亚非各大洲组织,为了继续掌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蹴鞠到底是不是足球的前身呢!我认为这完全是牛马不相及的事,咱们可以看看蹴鞠到底是啥玩意呢?据考证蹴鞠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最早属于贵族高层运动,就像现在的高尔夫球一样不是一般人能够玩的起的,而且主要参与者基本是女性,估计那个时候男性不是出城打仗就是为仕途奔波,玩蹴鞠可以增加双方的交流,说白了就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到了唐宋时期,蹴鞠下沉到民间,平民百姓也是玩蹴鞠的社会群体,说到宋朝蹴鞠不得不提高俅,此人可谓我们国足的祖宗,借助一身高超球技就让宋徽宗为之痴狂并能做上太尉。那个时候的蹴鞠不单可以用脚踢也可以手脚并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橄榄树运动,从比赛技巧来说蹴鞠更像我们目前的玩毽子一样,没有人身对抗,完全通过个人秀技术活来吸引观众,与我们目前观看和参加的足球运动完全格格不入。蹴鞠本身是个填充物,没有多大弹性,而且不是完全圆形规格。我们看到的现代足球的对抗性和速度在蹴鞠运动中是完全看不到的!蹴鞠仅仅就是个表演娱乐活动,而现代足球讲求的对抗速度韧性不会在蹴鞠上体现的。

所以说蹴鞠是足球的老祖宗还是值得商榷的

其他网友回答

起源说就这么说吧!但这种说法与现代的足球有很多不同了,竞赛规责、规模、场地、人员皮球大小、分数、裁判判罚的尺度等i都不一样。踢法形式有些相似吧了!等于中国虽然有四大发明,外国把中国的发明经过深加工改造完成后世界进行推广,形成今天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勉强算起源,但算不上前身。

蹴鞠作为足球起源一说实际上是FIFA官方承认了的,但从发展路径上讲,蹴鞠大概只能算是足球这类用脚踢球的经济运动的“”老前辈。而最早流行于英国公学和名校的足球规则,才算作是现代足球的前身。

足球是当今体坛最具文化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球类运动。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曾在伦敦举行发布会,时任国际足联秘书长的罗姆·项帕涅做了名为《国际足球运动的发展史》报告,给出了对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的官方认证,认可了中国作为足球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关于此讲,的确值得广大中国球迷为之骄傲一番。但不知为何,在二哥看来,古代的蹴鞠运动和现代足球之间总有些若即若离的脱钩之感,于是便回溯了一下古代“蹴鞠”的发展史,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从工具到玩具

球能够成为人的玩具,是由人类特殊的生理构造、思维方法及社会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把镜头往最远处拉,来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对于彼时的古人类,显然并没有“蹴鞠”和“足球”的概念,但却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的“石球”作为狩猎、敲砸的工具。慢慢地,随着群居的发展,在狩猎收获渐丰的同时,原始人类不再过度担心被野兽侵犯,便也有了娱乐玩耍的闲情逸致。作为直立行走的生灵,开始用手抛、足踢的方式来进行活动,这便是日后各种球类运动的终极渊源。

关于蹴鞠的起源,西汉学者刘云曾在《别录》一书给出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时间线索:

“蹴鞠者, 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时。”

对于起源于黄帝的说法,1973年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十大经·正乱》帛书上记载了一则传说:

“……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大意是皇帝大战蚩尤获胜后,将其擒获,并命人把蚩尤的胃用毛发塞当球(鞠)踢,并对命中目标最多者进行奖励。由于上古时期并不存在文字,相关事迹只能凭借口耳相传,使得以上传说的历史真实性难以被考证,但其至少体现出:早在两汉之前甚至更早,类似“蹴鞠”的运动就已初现端倪。

相比之下,关于蹴鞠源于战国时期的说法,则更为可信一些。《史记·苏秦列传》中就曾记载:

“因东说齐宣王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来齐国游说齐宣王联合抗秦,感叹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生活富庶,平凡人家的文娱生活都很丰富,而蹴鞠就与弹琴、斗鸡等并列,属于其中的一种主要消遣方式。之后的史料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进一步认证,基本坐实了蹴鞠运动的生发和兴起是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地界上这一观点。

最像“足球”的汉代蹴鞠

汉代起,蹴鞠活动就进入了快速发展和普及的阶段,现代考古发现的诸多汉代石刻,都有表现当时蹴鞠运动的生动图景,其中甚至不乏女性形象,算是最古老的“中国女足”吧。

最早的关于蹴鞠的著述也出现在两汉时期,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当时民间汉人撰写的《蹴鞠二十五篇》作为军事训练的兵书。可以说从汉代起,蹴鞠就被视为一种强健体魄、培养兵士耐力和竞争精神的好方法而流传后世。

东汉李尤撰写的《鞠城铭》一书中,还曾记述了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份较为完备的蹴鞠竞赛规则:

“员鞠方墙,倣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

可以看出,汉代的蹴鞠比赛是方形的,竞赛队员分为两方各6人共12人;比赛还专门设置了“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的裁判员。这些规则已经非常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公平竞赛”的基本形态。

除此之外,汉代还出现了对所蹴之“鞠”的专业制作方法。当时的“鞠”也称作毛丸,用熟皮缝制,其中填充动物毛发,以做成实心球状。此后,毛丸类型的蹴鞠一直沿用至中唐,才被充气的空心蹴鞠取代。

毫不夸张得说,汉代就是蹴鞠运动在我国古代兴起的第一个高峰,作为蹴鞠发源地实至名归,此后的魏晋时期,仍延续了其将蹴鞠运动作为军事训练和民间娱乐的双重属性。

唐宋时期的兴盛和“浮华”

到了唐宋时期,蹴鞠的制作工艺大大提升。出现了用8或12片皮革缝制的皮革作为球壳,在球壳中塞入一个与外壳尺寸相当的动物膀胱作为球胆,便制成了“气毛球”。该技术的出现使得蹴鞠的弹性大大增加,不再需要以“踢球进穴”的形式进行比赛游戏。这为蹴鞠活动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在此时期,出现了双球门蹴鞠、单球门蹴鞠,以及着眼于踢球技巧,将动作花样作为评价标准的“白打”式踢法。

自此,蹴鞠运动开始在民间更加盛行,加之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催化,给蹴鞠活动提供了蓬勃发展条件。蹴鞠运动迅速发展、传播、流行起来,成为了民间主流的运动形式。因为当时的人们在清明、寒食等冷清节日里需要吃冷食,蹴鞠便成为了清明、寒食的保留节目,用以增加体内热量,散发体内的阴郁之气。

发展至宋代,蹴鞠进入全盛时期。然而,随着蹴鞠在民间的普及,更深化了其朝向娱乐化发展,在运动形式上进入了更加偏重于向规范化、多样化和技巧化的阶段,主要注重观赏性的提升。加之受到皇室的提倡,使得蹴鞠作为朝廷接待外国使节的“国礼”,在官办的教坊司中形成了专业的表演人员。自此蹴鞠运动便更多得趋近于杂技或表演,而慢慢了失去了竞技运动本应体现的对抗性元素。

元明清,蹴鞠的“梦魇”

到了元朝时期,由于当时的蒙古族统治阶级实施了十分严厉的民族分化政策,处于汉文化核心区域的宋朝遗民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汉民族传习千载的民俗活动自然无非得到官方的扶持与尊重。就这样,曾经作为国家级庆典礼仪的蹴鞠运动只能在民间流传。

在正史《元史·阿沙不花传》中就将蹴鞠运动比作“奇技淫巧”之类的下流活动:

“以蹴鞠而受上赏,则奇伎淫巧之人日进,而贤者日退矣,将如国家何?”

自此,以男性为主导的对抗性蹴鞠运动就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逐渐淡出。此后,虽然关于蹴鞠运动的人物刻画曾多次出现在元曲、壁画、瓷器等文艺作品中,但其刻画的形象往往是妇女和儿童。有种说法是,由于当时的女性蹴鞠符合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缠足的变态式审美需求,使得蹴鞠这一运动从大众、健康的形象渐行渐远。

进入明清两代,蹴鞠运动再次走向衰落。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出了名的偏执狂,他为了防止部队军士沉醉娱乐,规定了“下棋者断手,鞠圆者卸脚”的严格军纪:

“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园的卸脚,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南京刑部志》”

顺治皇帝也曾下过谕旨:

“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及诸色人等皆踢石球为戏。本朝平素学习艺业,骑射之暇,旁涉书史,各该旗牛录及包衣牛录,即行禁止。”

自此,蹴鞠运动从唐宋盛行的主流文化核心跌落神坛,再无制度层面上的生存空间。

所以,蹴鞠和现代足球应该算作同源异路,是一场美丽的错过罢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