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觉得电影《兵临城下》怎么样?
优质回答: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我们需要一个英雄,英雄如果出现了迷茫,该怎么办?我们替英雄解决迷茫!
电影兵临城下上映于2001年,这部电影历经十几年之久,是一部老片,但是越看越有味道,这虽然是一部歌颂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但是却得到了几乎全世界所有人的好评,包括美国人,美国人一直在调侃俄罗斯人不懂艺术,但这回俄罗斯人确实懂得的艺术!
硬要说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什么印象的,印象就有很多,比如说主角的英勇果敢,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支持,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之中那种奋勇无前,为祖国愿意奉献终身的那种奉献精神,以及女主和男主之间的故事,还有三角恋。东西有很多,但是真正的主题是什么?这部电影给大家传递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还记得赫鲁晓夫在濒临城下出现以后,问当时的军官说德国人比我们强大,德国人比我们厉害,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损失大量的军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事情,所有人都闭嘴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郑伟站了出来,告诉赫鲁晓夫,我们需要一个英雄,有了英雄,他们就会奋勇向前有了英雄,他们就会不停地作战。
所以整个影片围绕的两个字就是英雄就是榜样,榜样是什么?就是精神!没错,这听起来十分符合当时的红色阵营的理念,但这种东西确实无论是哪支军队都会去选择做的事情!
一支军队即便被击垮,只要精神上在,仍然还可以重新组建起来,拔了的摊子咱可以重新再建,但是如果连精神气都没了,那这支军队即便组建起来,那也是几万头猪。
比较著名的就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整编74师,原先是抗日铁军的74军,在经历了孟良崮一战以后,损失了大量老兵,损失了精神以后,(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这一只军队变成了真正的几万头猪,即便蒋介石在怎么不舍得,即便蒋介石再怎么投入心力,他没有办法达到整编74师或者是74军的高度!这是什么?这就是精神,这个就是模范,这一个就是英雄,英雄是什么?当普通人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任务的时候,英雄站出来承担一切解决难题,领导所有人走出困境,这才是英雄,这才是王者,这个才是英雄该有的承担。
当然,如果整部影片一直都是歌颂英雄,如何无敌英雄,怎么怎么让敌人臣服,那这部电影估计和现在的抗日神剧也差不到哪儿去,英雄开了个无敌挂,哦,所有的事情全让英雄去解决,那英雄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范榜样,就是一个圣人那这样的英雄,跟你有什么代入感,你为什么要追捧这部影片呢?
所以电影的前面一小部分介绍了一个英雄,后面的整个一大截,全部在介绍,当英雄迷茫的时候,普通人该做什么。
没错,英雄也是人,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当自己的英雄发生了迷茫或者是困惑的时候,一个普通人该去做什么,不是说,英雄都迷茫了,我们不用去做什么东西,直接投降就好了,那你的双手双脚是干什么?有你这颗脑子是有什么用?
英雄迷茫了,英雄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普通人就应该站出来告诉英雄该怎么做,兵临城下的主角,他是一个英雄,但是在后半段他明显迷茫了,面对一个强悍的对手,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打都是失败的,这个时候周围的人不断的提他丧命,所有的人都觉得那是送人头吗?不是重视,因为同伴一次接一次的死亡,最终激励了这个英雄不断的成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有了这一段迷茫期,大家也觉得这个英雄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触手可及。
战争结束,英雄终归是英雄,而其他的普通人则默默地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就是兵临城下真正的主旨,英雄是干什么的?领导大家走出困境,当英雄自己都迷茫的时候我们普通人干什么,帮助他走出困境!光靠英雄去打仗,或者广告,平民老百姓去打仗,你觉得战争能赢吗?不能。一个强悍的军队不仅要有拳头,有脚,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脑子,有一个坚定的方向,有了这些,这才是一支完整的军队,这才能够打胜仗。
不然所有的事情全部交给英雄去做,那英雄开个无敌挂,要我们普通人干什么,啥都不用去干了,那这不是抗日神剧,是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
《兵临城下》故事背景是1942年春天,德军为了占领高加索石油区,与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展开战斗。
影片的推动主要来自三条线:瓦西里和丹尼洛夫的友情,塔尼亚和瓦西里的爱情以及瓦西里和德国传奇狙击手康尼少校的生死对决。
故事一开场,是童年瓦西里在雪地练习狙击狼的一场戏,收场时并未给出结果。但后面借记者之口再次提及,也算解开了观众心中的疑惑。转场便是伏尔加河上漂流的尸体,一看便知战争的惨烈。在这一场戏里,丹尼洛夫登场,从遭遇困境到瓦西里弹无虚发解决敌人,自此瓦西里和丹尼洛夫结下友谊。斯大林格勒战场越发紧张,民众被禁止逃离,赫鲁晓夫接替前任自尽的指挥官掌控大局。由于士气低落,赫鲁晓夫询问众人重振士气的方法,其他人回答枪杀逃兵,而丹尼洛夫说需要一个能给人希望的英雄,而这个人就是天才狙击手瓦西里。经过各方宣传瓦西里的英雄事迹,瓦西里名声大噪,苏军又重燃希望。
另一场戏里,作为瓦西里忠实粉丝的小男孩沙夏登场,并将瓦西里带回自己家中,在这里瓦西里和塔尼亚再次相遇,但塔尼亚并未记起见过瓦西里。在这一幕中,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想争夺塔尼亚的关注,轻松的气氛也给整部剧的紧张压抑带来了充分的缓解。
同年10月,德国为了铲除瓦西里,派来了传奇狙击手康尼少校,自此将整部剧推向高潮。在康尼少校与瓦西里的几次对决中,几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如在废弃服装店里,由于有人形模特的存在,带给了观众更为紧张的情绪,因为不知道狙击手在瞄准镜中发展的目标,究竟是敌人还是模特。还有瓦西里被伏击时,双方通过玻璃发展彼此位置,瓦西里在塔尼亚的帮助下从康尼少校手中逃脱,这里所营造的紧张气氛给观影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
对瓦西里和丹尼洛夫的塑造,也非常符合逻辑,显得有血有肉:从瓦西里被苏联军民崇拜奉为英雄,到遇到强大的康尼少校从而怀疑自己,接着在与塔尼亚的爱情中产生了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不想再做英雄,到最后看到沙夏被吊死向塔尼亚发誓亲手杀掉康尼少校,是一个英雄人物所经历的成长中的锤炼。
而丹尼洛夫,从战场上与瓦西里结下友谊,到共同爱慕塔尼亚,接着发现塔尼亚倾心瓦西里而产生醋意,被冲昏头脑向上级报告瓦西里对革命事业不在忠诚,到看到塔尼亚奄奄一息感到愤怒且无助,最后甘愿牺牲自己成为目标以换取瓦西里的胜利,这一连串的变化让人物显得不那么“高大全”,但却多了一份真实。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丹尼洛夫牺牲自己这个行为,感觉有三个理由:第一,认为塔尼亚已死,心如死灰;第二,虽然嫉妒,但仍不舍和瓦西里的友谊,所以甘愿赴死;第三,为了给苏联军民保留希望,因为在剧中,英雄般的瓦西里就是他们的希望,心中有了希望,胜利才有希望。
最后提出个人觉得是本剧一个小瑕疵的地方,就是无论苏联还是德国,都是全程英语,如果各自用母语,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但毕竟瑕不掩瑜,总之这部电影配得上外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