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描写中秋的,有超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吗?
优质回答:
我认为没有一篇超过,这词中兄弟情份,真是深如海,柔如水,让人回味。读读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故事,就知道无人能及了。
好兄弟,一生情
看看苏东坡的中秋礼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到“中秋”二字,就让人情思激荡的,应该说,始于苏东坡这首词。是它,赋予了中秋以强烈的思念。
1076年,那个月圆之夜。东坡在密州新建成的超然台上,与朋友饮酒赏月,大醉之中,十分想念弟弟苏辙,遂有此词。他在序言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当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任职,东坡特意申请调到密州(今诸城)做知州,两人近一点,可以相聚。结果还是未能相见,两兄弟天各一方,已是六年不曾谋面。皓月当空,酒醇醉心,思念浓得化不开,于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喷薄而出。
人这一生,谁与我们相守最久?不是父母,不是夫妻,而是兄弟!好兄弟,一生情,恰如苏轼与苏辙。《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超然台
苏轼与苏辙,两人为官后,聚少离多,一生都靠鸿雁传书。《别子由》《和子由》《戏子由》……苏轼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以子由为题,足见两人之亲密,是兄弟,更是知己。
兄弟俩才出道时,一个雨夜,同处一室,共读唐朝韦应物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感怀人生。兄弟约定,此生不管如何,要功成早退,回家团聚,共听夜雨,对床而眠!
真是一诺千金,兄弟俩的心,从此没有分开过。
苏轼27岁时,出任凤翔签判,苏辙留京城,照顾父亲。这是兄弟首次别离,苏辙送哥哥,一程又一程,一直到郑州。别离时,东坡牵挂着弟弟,看他一步一步走远,直到只看到他的帽子,随着高低不平的山道时隐时现,潸然泪下。苏轼这样写:“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在凤翔任上,兄弟俩互相酬唱。苏轼那首制造成语“雪泥鸿爪”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产生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很率性,是个大嘴巴,口无遮拦。他曾跟弟弟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他对王安石的新政,也是经常说三道四。苏辙很替哥哥担心,告诫他,要低调一点。
苏轼哪管得住自己的嘴,果然,1079年,在湖州任上,大事发生了。
苏轼名气太大,随便写首诗,马上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他那些讽刺新政的诗歌,不断传到对手的耳朵里,群小们恼羞成怒,开始疯狂报复。苏轼在一篇给皇帝的上表中,说自己人很愚钝,在朝中无法与新官们融合,到了地方,还可以为小老百姓做点事……这些话,无疑火上浇油,于是,历史闻名的“乌台诗案”发生了。苏东坡被关进大牢,差点被处死。
苏辙也被牵连,但他没有丝毫怨言,把哥哥的家小全部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皇帝,愿免去自己的官职,为哥哥抵罪。
苏轼料定自己必死,为早做准备,他在狱中时,与儿子苏迈相约:平时只送菜肉,若有不测,就送鱼。一天,苏迈有事,托朋友送饭,却忘了交待,朋友就送了条大鱼。东坡看到,大惊,以为死期已到,就为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后四句这么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据说,这诗让神宗皇帝都动了情。加上有皇太后和司马光等人的营救,王安石也不想取他性命,于是,从轻发落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由南京判官贬为筠州监酒,五年不得提拔。
苏轼先去黄州,苏辙再帮他护送家眷,两人同游赤壁。终于,黄钟大吕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铿锵出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辙表扬哥哥,文章境界大进,今非昔比!
再后来,兄弟俩一同起起落落。不管地位如何,两人都是互相帮助,心心相印。
苏辙小时,身体不好,有哮喘。贬到筠州后,借酒浇愁,肺病重发。苏轼给他寄去治喘偏方,并劝他少饮:“云何不自珍,醉病又一挫。旧人眼看尽,老伴余几个。”你看,哥哥对弟弟又是关怀,又是恐吓,要他保重自己。
1085年,神宗皇帝逝世,高太后带着哲宗听政。苏轼受高太后青睐,连续升迁,官至礼部尚书,苏辙更是达到副宰相级别。在这得意的日子里,兄弟俩也很铁。东坡有首诗,写冬天里在家等弟弟过来,一起饮酒,很有情趣:“急景归来早,浓阴晚不开。倾杯不能饮,待得卯君来。”卯君即苏辙小名。
1094年开始,东坡又遭新党重力打压,一贬再贬。最后,他被贬儋州,即今天海南,而苏辙则贬雷州。兄弟俩最后一次拥别,就是1097年在雷州。临别,苏轼因痔疮病发,呻吟不止。苏辙很担心,一宿没睡。苏辙劝哥哥,到了儋州,不要再喝酒,保重身体。
此后四年,兄弟俩无缘再见。1101年,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两人相继北归。东坡写《北归度岭寄子由》,发出人生浩叹:青松盈尺间香梅,尽是先生去后栽。应笑来时无一物,手携拄杖却空回!
苏辙也厌倦了官场,兄弟俩相约隐居,从此终老。只是人生无常,这对情深义重的兄弟,老来最终没能见上一面,苏轼就因瘴毒发作,途经常州时暴病而亡。临终前,苏轼对朋友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哥哥逝后,苏辙隐居,闭门谢客,十一年后,寂寞离世。兄弟俩都葬在今天河南郏县的小峨嵋山,加上父亲苏洵的衣冠冢,合葬为三苏墓,千百年来,为人景仰。
三苏园
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有情在,有兄弟在,艰辛算什么呢?
其他网友回答
有许多美妙的诗、词、曲,咏叹中秋,如: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辛弃疾《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每一首都能打动人心,获得共鸣。 但要说超过苏词——明月几时有,怕是难了,正如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中所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认为还没有。该词既浪漫又现实,情真意切。本人才疏学浅,愚见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不是说别的不牛逼,但基本是在某一点很牛逼,就连苏轼自己也不例外。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气象境界很博大,辛弃疾的“今夕何夕”想象力很牛,苏轼“此生此夜不常有,明年明月何处看”感情很真挚……综合思想、情感、艺术、气象、内容等的整体境界上来说还是这首最厉害。到现在也没有超过他这首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