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七月
世间万物,
唯有美食与爱,
不可辜负。
琦君的《春酒》醉了“我”的童年,
也醉了无数的读者。
“我”的天真可爱,
母亲的善良能干,
乡人的纯朴厚道,
浓浓的人情民风都酿入岁月的酒坛中,
醇厚怡人!
林清玄的《鳝鱼骨的滋味》,
滋补了“我”的身体,
也丰盈了读者的心灵。
岁月的艰辛,
母亲的节俭持家,
把深情与爱熬入了平凡的汤中,
有滋有味!
我们的生命正是这些看似微贱的东西,
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
使我们的精神丰盈。
有爱,美食就是无价的!
——张老师
美食
01
冬日独此味儿
李达中学1922班 周语婕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大概从人们把身上的大衣更换成羽绒服时,家家户户就开始腌制腊肉。
那时候,我每天放学后到外婆家车库吃饭。她在车库门口支起木棍和铁丝,下面放一个装炭火的大铁桶,再在铁桶上架一张不锈钢网,这便是一套简单的熏肉装置。然后她会去梅湾菜市场买大量前腿肉———本应当用五花肉的,因为我不吃肥肉,所以外婆每年只买既有嚼劲又清爽的前腿肉。妈妈常打趣着说:“您这不是要给她开小灶么?” “吃饭是天天的事,让孩子将就怎行?”外婆却把头一扭,“再说了,瘦肉挺好吃!”外婆做事从不拖沓。她把肉买来以后,就把他们装进一个大盆里,刮去表皮肉污垢,再去骨、切条。一块块红白相间的猪肉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在厨房昏黄的灯泡下泛着白净的光润。接着,外婆往上撒一把盐,然后把它们翻来覆去地拍揉,直到那亮晶晶的小颗粒不见———再是腌制,这也是最诱人的步骤。外婆少量多次地把腊肉提进另一个盆里的由白酒、桔皮、八角和生抽合成的腌液,那香味散发着木檀色的醇厚,诱得我直凑上前去。“别急嘛,你那口水都快淌到里面去了。”外婆笑着把盆端开了,“能香一整年的东西,几天哪能做的出来?”腌制通常须半个月,此后再是熏烘。所以入冬后,我最惦记的,就是车库门口是否悬起了腊肉。
腊肉
开始熏肉时,已经到了十二月初旬,晚间在路灯下的已隐隐约约能从细雨中看见微小的冰雹。周围许多人家也在熏肉。但我不喜欢有的人家那几乎要滴出油的、附着白沫似的肥肉的或是熏得发黑的腊肉,我只期待小年前能够吃上的那碗回味绵长的腊肉。每天行走在被淡淡柏树枝烟香萦绕的车库里,我似乎没那么迫不及待了。
只记得有一年腊八节那天,外婆通知我们腊肉做好了。冬天傍晚的夕阳急匆匆地抹去了自己的面容,给天空盖上一层青灰色,寒风呼啸着吹着干得打卷的落叶跑,仿佛也在催人们快快回家。我朝着车库的方向跑去,边跑边扯紧自己的围巾,一心想要扑入那个充满香气和温暖的房间。外公笑吟吟地捧起大玻璃罐往小杯里倒酒;外婆端上一碟撒满了酸豆角的腊肉并用小巧的铜筷子指了指旁边一碗干蒸土鸡;爸爸妈妈在一旁夸外婆的手艺并讨论过年事宜……门外的风被屋内鹅黄的灯光感染,安静了下来。我仿佛把周围世界调成了静音,只顾吃着腊肉,回想起与这美妙口味有关的一切,也终不知道到底吃了多久。这咸味通透明亮,这肉的纹理清晰,这靠时间沉淀出来的香气无穷……
时光过去了很多年,然而因为种种却与这人间至味渐行渐远了。为了创建文明城市,街道办早已不允许居民们熏腊肉。而外婆可能因为妈妈常常念叨着要少吃烟熏食品的缘故,也不再做腊肉了。童年里,冬日那独特的家的味道也再不可能回来。
不过,我们每个人生命里都会有一种刻苦铭心的味道,就如以前冬天的腊肉带给我的温暖、安宁一样。那,是爱的味道。
02
母亲的“十八酿”
李达中学1927班 杨淇麟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瑶家人,说瑶家话,做瑶家事,对待客人十分热情,来人来客就要拉着他们吃一顿她做的“瑶家十八酿”。
“十八酿”,顾名思义就是十八道酿菜,是以水豆腐、辣椒、魔芋、山笋、茄子、苦瓜……等十八种佳肴以馅心做成的酿丸。其中水豆腐酿最为难做,而江华是以水豆腐的鲜嫩著名,这种豆腐做工精巧,皆以上乘的山泉水或井水把黄豆磨制出,如同小孩子的脸,放在手心给人一种吹弹即破如玉凝脂般的感受。做馅心也不可马虎,把精瘦肉或五花肉剁碎如泥,拌以细切的葱花,还可调制一两个鸡蛋加入馅中,增加她的鲜美度。其它的酿做法几乎相同。每当菜肴摆上桌后,如进入了彩虹世界,五颜六色,色、香、味俱全。
小孩的快乐总是很简单。每逢有客人来,便是我最为欢乐的时刻。一大早起来,太阳也才偷偷地露出半边脸,大人们就开始忙活开来。我也醒了,但还想赖下床,便躺在床上睡眼朦胧地望着妈妈:阳光正巧打在她苗条而灵活的身上,原先乌黑光亮的头发更加光耀照人,眼里也散发出一种说不清的光,手里忙活不停,做着她最擅长的“瑶家十八酿”。瑶乡人待客没有酒是不行的。而“”瓜箪酒”在瑶家最为出名。奶奶年纪大了,一下子做这么多菜吃不消,又想找点事做。并用憨胖的身材踮起脚尖,拿出“密料”,加上自家的深井水放入鼎锅煮。最后再加上冷水浸泡即可饮用了。没想到平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奶奶也有手法细腻的时候。而我待在旁边看够了又觉得无聊,就去找其他小朋友跳竹竿了。两个人蹲在地上,其他人在上面蹦跳。我们就像企鹅一样跟着节奏左右摇摆着身子。竹竿闭合时发出的声音与我们银铃般的笑声。相映相衬,最后玩累了回家喝口深井水也就要吃饭了。
十八酿
“瑶家十八酿”流传已久,记得母亲曾经对我说过:“很久以前,村子里很穷,但瑶家人民风淳朴,每户人家杀猪都要全村分着吃。这么多人一头猪分下来也没有多少肉,而村民家中青菜很多,就有人想出来一个办法:先把肉剁碎,在把肉酿进蔬菜瓜果内的办法,这样就可以够吃了,而且因为花样繁多,味道鲜美无比,吃着也不会腻味。“瑶家十八酿”也就渐渐流传开来,妈妈小时候最喜欢吃这些,就像你这个“小馋猫“”一样。”听了妈妈的话后,我对这流传以久的美食,又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瑶家十八酿”它已经做为一种民俗,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菜一上桌,玩游戏的人放下了手机,谈白的人放下了酒杯,大家开始享用这丰盛的一餐。果然不是徒有虚名,香气溢入鼻宫,让人忍不住地垂涎三尺,菜的味道如水滴在水面,一层一层在舌尖上晕染开来。大家蜂拥而上,皆被这佳肴美味所折服,空气似乎都开始燥热起来,众人吞口水的声音如同加了个喇叭,十分之大。此时的我便像一只灵巧的小猫,东钻钻西探探,来到大人的怀里,只为挟到中意美味之菜,大人们也开始大吃起来,此时别家的狗也眼巴巴坐在旁边,期待着分点残羹剩肴。“瓜箪酒”既有心满意足之甜,也有酒原来之烈苦。浓郁芳香,饮后滋味依旧萦绕于舌尖,久久未散去。不胜酒力的客人只觉入口是香甜可口的,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此酒所迷醉,天生自来熟,使他就算是碰到生人。只要说话投缘,意气相契,就以老庚、老亲互称,结下一门亲戚。酒足饭饱之后,就有人要一展歌喉了:“灿灿明月,淡淡清风,耳环亮闪闪,彩裙翩翩舞……”唱的人深情款款,听的人也不吝啬掌声。一首歌像一种强大的外力,把聚会推到最高潮。直到天黑,客人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去。这顿饭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现在因为我上学的缘故已搬到冷水滩来了,而那上好的新鲜食材也很难买到了,客人也没有那时之繁多。我和母亲也经常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吃一顿真正的十八酿呢?”
是啊,我心爱的“十八酿”,你是我童年的回忆,也是远嫁他乡的母亲的牵挂,更是瑶族文化的传承。不管我身处何地,永不会忘记吃“十八酿”的那份温情了!
暑假征文比赛
快来为你喜欢的作品投个票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芝兰悦读
爱语文,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