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教育教学中怎样避免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优质回答:
我觉得对待学生的“破窗效应”问题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一旦出现“诟病”绝不姑息,严厉处罚以儆效尤,把所有学生心里那点“犯罪学”都扼杀在摇篮里,虽然狠了一点,但确实快捷有效。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破窗效应,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的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根据这个实验他们得出结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维修,别人就可能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具体到教学实践里面的破窗效应的现象,或许有如下的情况:比如学生一次作业没有及时交,老师没有予以严厉的责罚或者别的措施之后,那么学生就会多次不交作业。再比如某个学生在学校,因为某种情况被同学起外号。久而久之,就会因为这个外号起到的标签作用,而放大在这个方面的行为,这也是一种破窗效应。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避免破窗效应,其实是有办法的一就是老师在第1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候,能够严厉的制止,第二,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同学比如说到了初三或者高中,大学生更是如此,对于这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学生可以提示他人的心理中有破窗效应,这种现象让他自己去觉知,从而避免未来出现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