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文学已经死了吗?
优质回答:
关于“文学已死”的说法并不是21世纪后才有的,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说法就已经甚嚣尘上,有论者甚至危言“文学已死,我们都是一些哭丧的人”。种种迹象表明,文学已经无可挽回地沦落,往日文学的角色身份已经不再,它失去认识论的功能,而只有游戏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作用,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它又具有了突出的商业属性,加上影视文化工业和图像文化的极限扩张,尤其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日益大众化趋势,文学被不断的边缘化,90年代文学已初露端倪,21世纪文学在市场潮流中离它原来的形态愈来愈远。
自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以后,有关一种文化现象和一门学科已死的言论不绝于耳,有关历史、哲学、艺术终结的说法耳熟能详。继海德格尔提出哲学终结命题后,维特根斯坦、卡弘等哲学家也对这一命题情有独钟,黑格尔和丹托提出了艺术的终结,福山提出了历史的终结,罗兰巴特同样宣称“作者已死”,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也阐明了“文学已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文学已死”命题的提出表明文学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学过份的社会道德哲学化、理论化和理性化,文学肩负太多的责任和义务,用一种机械论或工具化的思维,以儿童式方式来框定文学,文学只能走向它自己的反面,离它的本体越来越远。
显然,“文学已死”是一种大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那些“极端的片面”已经博取了不少眼球,这是文学批评常有的一种策略。如果说“文学已死”,那么真正死亡的就是精英、古典和理想主义的启蒙与教化训导式的文学。其实,文学不但没死,反而在当下大众化语境中获得了再次新生。丰富的二次元存在形态、对人类隐密世界经验和隐性意识的揭示、它所具有的隐喻功能和审美属性……这些都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文学已死”的说法虽然一鸣惊人,但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态势已经证明了它的极端性和局限性,它足以警示后人不断寻找新的文学未来之路,努力开拓文学场的疆域。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死,有一口气吊着。
中国文学,还好有许多古代名人的名典古籍,保存完好的一直传承下来。经典文学都是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古代许多的文学家都经历了人生的起落,走过了无数的风雨,从而感慨抒发。
现代绝大多数文学家,没有几个真正沉浸在做文学上面,许多人都不想苦其心志,只想安逸享受。一心为了利益,怎能写出好作品?
多数人为了应对评职称,评教授等等,一切有利自己的事,从而写写,写的不好就偷袭别人的作品或者临摹别人的作品。
请问近30年,有谁的作品写的非常好?
其他网友回答
文学永远不会“死”。只不过有高潮迭起的现象。
二十一世纪文学缺乏锐利见解、真实描述百姓生活、踏踏实实记录社会历史真实以及思想意识流动的描述,这是文学家们脱离群众逃避现实造成的。
二十一世纪最缺乏的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引领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