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4季【湿地?豫见】刘飞:捧书在手,共酌青春语文的清醇

卷首语:盼望了很久,《王君创新教学十一讲》终于实实在在捧在了手里。轻轻翻开扉页,深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是一本深度剖析文本特质理论的专业书,这是一本具体指导创新课型的实操书,这是一本集中呈现青春语文特色的教学集,这也是一本汇集多人风格多重智慧的备课录。曾经,在《中语参》的专栏里读过,但无法对比参照,未能咀嚼消化,终觉不过瘾;现在,七大课型集中呈现,多个精彩课例美美与共,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揣摩,从理论到实践再回溯理论。终于,在阅读中品味到青春语文的清醇,在教学与生活中浸染上青春的色彩。本期豫见,听刘飞老师的阅读心声。
掬一捧语用训练的清泉——初读《王君创新教学十一讲》
文/刘飞
语言应用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力突破,却无从突破的重难点。教师教得模模糊糊,学生学得不清不楚,美文品析变模式套用,思想探究变情感说教,最终“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扶相携,自然渗透。青春语文坚持“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王君老师带领工作室刊发的新书——《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以理性的研究精神和具体的实践课例,在语言应用训练方面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具体的学用路径。要对学生进行高品质的语言应用训练,教师必须保持“文本敏感”,走向“文本自觉”。即要熟悉“所教文本”,又要“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从字里行间去寻找作者隐藏其中的表情达意的密码”;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契合学情的准确解码”。王君老师“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提出四大语言应用训练的方法。一、整合语言法
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还原”,“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青春语文整合语言法的本质是“聚焦”“还原”和“联系”“发散”的交叠使用。具体来看《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从词语和句子两个角度列举出整合语言法的两种课例:(一)同类词语的整合王君老师在课例《活出‘我’,温暖‘你’——<木兰诗>》中整合了包含“我”的诗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学生聚焦“我”,联读发散,解密木兰得到尊重和喜欢的深层密码是完成自我、活出自我。(二)同类句子的整合孙秋备老师在课例《项链》中设置两个环节解读小说主题:“比”出的厄运、“逼”出的英雄。第一个环节通过整合含有“梦想”和“比”的两组句子,通过朗读比较,引领学生认识马蒂尔德的虚荣攀比是厄运的根源;第二个环节整合以“她”开头的群句,学习选取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生活的写法,感受马蒂尔德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先聚焦,再发散。青春语文讲究对教学内容的裁剪和选择,在语言建构中打通思维发展和提升。二、发现语言法
“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创新教学十一讲》中王君老师在文本细读、文本新读中发现语言背后的秘密的经典课例不胜枚举,我们以《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为例观摩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若瑟夫——“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和众人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法国老流氓、贼、讨饭的……”这一矛盾点入手,还原于勒人生轨迹起伏,发现莫泊桑“无限丰富多彩”的创作意图。《变色龙》中王君老师以警官奥楚蔑洛夫“新的军大衣”,拎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还原人物出场时间——7-8月,引导学生从研究矛盾入手进行阅读和欣赏,侦破文本,探究出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新警官的形象。碧波深处有珍奇,文本深处亦有珍奇。青春语文站在语言的大地上,和学生一起“仔仔细细地读”,“咬文嚼字的读”,以关键字词为突破口,“无中生有”,“发现躲在文字背后,藏在文字里的那些东西”。三、透析矛盾法
无矛盾,不文学。孙邵振老师在《名作细读》中所说:“矛盾分析法是解读语文,分析作品,教授文章的最重要的方法”。“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字、词、句为逻辑起点,以文本中语义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才能有效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言语形式、表达策略的质疑,窥探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把握作者言语表达的真正价值”。《创新教学十一讲》中透析矛盾的经典课例来自朱自清在《背影》所描述的父亲的来信。王君老师在“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咂摸出“平安”和“疼痛、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感受“父亲跟儿子示苦示弱求和的心态”,体会那个时代“‘我’和‘父亲’之间爱的艰难表达”。“一切艺术形象都是以高度和谐统一为特点的,矛盾自然是有的,但是往往是潜藏在深层的,难度就在于,从表层到深层”。学会矛盾分析法,我们就掌握语言应用训练中从表层到深层的钥匙。四、修复语言法
“我们面对的文本,就好像一座岛屿,有水面之上部分,水面之下部分,还有河床部分。” 修复语言,教师应有进入‘罅隙’的敏锐之心,不仅“在文字上推敲”,更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王君老师在教授《老王》时,就敏感抓住了“我不懂,没多问”这一语言罅隙。带领学生探究这个“没多问”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行回填,做修复处,学生结合前后文推测:“老王死了,杨绛为什么没多问?是没兴趣问?没忍心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工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王君老师说:“作者创作,使用语言,很多是有意识的,但也有一些是潜意识的,无意识的。沿着这些‘潜意识’‘无意识’,最可能走到文本深处。”希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有意识的运用这种方法细读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包容力”。王君老师说诵读可以打通任意文本类型,在我看来语言应用训练也有此效。孙邵振老师说:“理想的语文老师应该有研究的能力,能用自己的生命和学养读出经典文本深层的奥秘”。王君老师带领青春语文工作室以她澎湃的“酒神精神”“创新精神”和深厚的“日神精神”“研究精神”完成《创新教学十一讲》,就让我们在湿地掬一把语言应用训练的清泉,向那更深处漫溯吧!
读《王君创新教学十一讲》作小诗一首:
带上风雨来湿地
当生命的风雨来了,哦,它一定会来。
因为“无常”才是恒定的“有常”【1】。
当生命的风雨来了,
索性,就带上风雨来湿地——
风雨挟裹,乱花迷眼,
湿地的人儿聚焦——聚焦——再聚焦,
看篇,看段,看句,看词横式展开【2】;
风雨寻常,成如奇崛,
湿地的我们发散——发散——再发散;
宏观,中观,近观,微观纵式前行【2】;
在这里
主题和语用齐飞,
写作与积累共舞,
思辨中有诵读,
诵读外可跳板【3】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湿地有深意而不语。
呵,湿地!
她是语文的栖息,
还是生命的归宿?
风雨冲散了“我”和“他”
风雨抱紧了“我”和“你”
于是,有了——“我们”;
风雨搅浑了“天地”和“众生”,
风雨擦亮了“天地”和“众生”,
于是,有了——“看见”:
见自我,
见天地,
见众生【4】。
在这里,
风雨,竟能欢欣出惊魄的美;
风雨,竟也蕴藏着再生的力。
改变从打破中开始,
生长在洗礼处向上。
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湿地允许。
但,湿地,怎会允许?!
她“君”力全开,一路护行,
她“君”心相传,庇护你我。
啊,湿地!
你消融了一切,
你共生了一切。
啊,湿地!
你从不拒绝渴望生长的生命。
你从不接受竭泽而渔的开采,
要我怎么感谢你?
你只要求,无数的生命,无数的我们,
活出“我”,
温暖“你”【4】。
呵,湿地!
何必说感谢?
你我本一体,
“我”的蓬勃才是你的生机!
这绿莹莹的湿地呵!
【1】《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P16《无常之云与无常之生——<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2】《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P79《语用型文本教学设计的“五看”》
【3】《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P37《文本特质分类与课堂教学设计》
【4】《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P003《带一群人,为语文攀一座山,开一条路》
作者简介:刘飞,河南省许昌市骨干教师,河南乡村优秀青年教师,渴望生长的湿地小草。策划:“豫见”@语文湿地编辑部
总编:胡龙江
编辑:刘玉珍江东云陈卫星陈向琼孙秋备
董春香刘 娜刘龙飞 吕向新杨晓芳
王玉荣黄香云刘 燕张喜研 李 娟
张云霞 王雪峰孔书民 杨 艳 王冬梅
徐靠山张二妞李小红
本期编辑:孙秋备张喜研
顾问: 秦 勤
终审: 李红玲
制作: 龚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