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关于伍子胥人物形象的探讨

读书札记
《伍子胥列传》读书札记
原题回放
7 July 2018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试探讨伍子胥这一人物形象。
同题写作PK
吕 航
吕璐璐
谭天时
王思婕
1
小不忍则乱大谋
李达中学172班 吕璐璐
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药。常言道,“忍”字头上一把刀!简简单单一字,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卢梭曾说:“忍耐是痛的,但是它的结果是甜蜜的。”隐忍是指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韩愈的《送进士刘师服东归》中有“低头受侮笑,隐忍硉兀冤。”这,便是一种隐忍。
我们为什么要隐忍呢?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最后一段,太史公提到:“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伍子胥因隐忍了,后一雪前耻,报仇雪恨。如太史公所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伍奢虽成忠孝之名,却如蝼蚁之死一般,无具意义。正是隐忍成就了伍子胥。正如柏拉图所言:“隐忍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司马迁通过隐忍,写就了不朽的《史记》。当他专心致志写《史记》时,飞来横祸。因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却想到《史记》尚未完成。他只好隐忍,又摊开竹简,开始书写。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打心底儿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了隐忍。若没有当时的隐忍,哪来今日的《史记》。因此,隐忍可以成就功名。罗素说:“最大的希望产生于最大的悲惨境遇中。”司马迁不正是如此。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隐忍?
隐忍,就如先苦后甜。我们的目光应更加长远,遇事冷静,将所有恨、个人恩怨暂时埋在心里。如伍子胥一般,化悲愤为动力。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的长河。曾有康熙隐忍除奸。他登基后,大权落入鳌拜之手。他专权擅政,不曾将康熙放在眼中。康熙强忍怒火,等待时机。平时装于玩耍,不问朝政。掩人耳目学习摔跤,实则亲兵习武。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登门慰问,其真实目的是稳住对手,察看真情,探听虚实。条件成熟,康熙便将其诱入宫中,一网打尽。那时康熙年仅16岁。能做到隐忍,实属不易。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大事者无不如此。
隐忍,不是遗忘,只是为了更好的达到目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寄于仇人篱下,尝遍苦难,受尽屈辱,却始终忍气吞声,不做反抗。为了他的复兴大业,他只能隐忍。忍是一种勇气,勾践没有怕,他忍气吞声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他的大业,捍卫他的尊严,人生不得不忍。
成大事者必经隐忍之路,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更好的达到目的,我们只能隐忍,这不是遗忘,不是怯懦,而是我们在用另一种方式捍卫尊严,成就大业。古人云:隐忍不怒者,胜于勇者、修己治心之人,胜于攻城略池的将领。
2
低谷亦是转折
李达中学172班 林思琪
转折是每个人生命中都要经历的,有的转折是会让人走向人生的巅峰,而有的转折会让人走向另一个低谷。无论是走向哪一个方向,我们都应该去适应它,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充满能量,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而伍子胥的一生,有起伏,有跌宕,有低谷……
我认为伍子胥的一生有三个转折点。第一个是伍子胥生命中最大的转折,其实这个转折,是源于伍子胥个人的一个选择。他的父亲伍奢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要么遵守孝道,随父亲伍奢一同毫无意义的死掉。只是关注世人对本身的看法,那么伍子胥会选择这一种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对世人的看法并不重视,去了也罢,也只是送死。于是他选择的是替父报仇的这种方式去继续他的生命。从这可看出伍子胥应当是一个桀骜不驯,而且能忍辱负重的人。当然,这个选择一定会遭到世人的种种抨击,也许会带上不孝子的帽子。这就使他的生命从一个高贵的公子转为一个如同苟且偷生的平民百姓,他的生命由人生的巅峰走向低谷,但往往是低谷之地才会让如的转折更加迅速,会使伍子胥的本性全部都爆发出来,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二个转折应当是伍子胥成功的逃到吴国,并且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成功的求见吴王。在此之前,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吴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伍胥遂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这时的伍子胥他的心里应该是充满了压力,因为他的仇还没有报呀!他不想被扣上不孝子的帽子。人不是神,无论是哪一种人,都会有像这样的困境。谁又愿意做那样碌碌无为的人呢?这样做肯定会被后人看成一个懦弱的人。去批判一个人的对与错,一个人的好与坏,又是多么的难。所以,他是那样的忍耐克已,坚强不屈!看来这一个转折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起伏,使伍子胥从此又站了起来,变得更有勇气。这使他终于摆脱楚国,寻求报仇的最好的办法。但是这时的伍子胥仍然处于困惑之中,”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因为吴王夫差并不重视他,而他自己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以及正确的方法去得到吴王夫差的信任。这时的他,只能默默地等待时机。悲哀的是,好不容易等到时机,可是别人夫差不相信你呀!”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经过好几次,没有想到吴王居然没有听过一次。真的是郁郁不得志,话说别人不听你的,你为什么还要留在那里呢?只是他自己是没有办法的,他必须得听从吴王。这也可以算作他人生中的一个低谷吧。古代许多文人志士,就像苏东坡,柳宗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到如今还是个土馒头……这使他已经把仇恨积蓄到了极点,等待着下个低谷,下个转折。
而最后一个转折,则是公子胥完成了复仇之路,并且走入老年时光。这一个转折,是他完成自己人生中最大的理想,其实我认为怕的中年到老年时光。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支点,就是复仇。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倘若我们就是伍子胥本人, 你的所有最亲的家人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而且世人对你是满满的抱怨满满的抨击。简直就是活的生不如死。还不如死掉,那样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伍子胥他是一个能够隐忍的人。其实,等到最后,”既不得,乃掘楚平墓,出其尸,鞭之三百″我觉得他的复仇是特别的空虚。因为当时楚平王他完全没有了知觉,只是一个不会动的死人罢了,就算他公子胥鞭楚300下,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把自己内心触动仇恨完全的发泄出来,这样做真的有何意义?这只是我们的看法,而我们都知道。他肯定不是这样想的,因为一个人的仇恨积累到一定时,他一定会爆发出来。因为仇恨这样的东西,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他是一步的慢慢的堆积而成的。他也不是没有抱负,是因为他的报复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形成一个刚正有气节的男子。而他的复仇机一旦完成,他自身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所以他的晚年还是感到非常悲哀,同时也许他也会有一丝空虚之感。真是一个执着的人!之后,“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他的心理应该有很多愤恨,凭什么你让我死我就得死?我跟你说了那么多的意见,你有听过我一句吗?而且我并没有说错什么。悲夫!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伍子胥的确是个政治人才和一个贤士,由于吴王太过于深思,在他的眼里,吴子胥是一个扰乱百度,以妖孽吴国的小人。所以他从容淡定的拔刀自刎。造就了一个英雄人物以及悲剧人物。真可谓是一鸣惊人!
伍子胥的一生我认为他是成功的,因为他在处于人生低谷或者是困惑时,还都没有放弃过他都是执着的,坚持自己的路。谁说人生的低谷就会让人们轻易放弃,让人们垂头丧气。更多的应该是个转折,看似伍子胥一生好像都处于低谷,但经过转折,实际上他是处于自身的高峰。
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在最低谷的时候,往往是人生转折。此时,你的目标更加明确。如果人生没有折点,你的一生就没有了挑战,那是多么无趣!所以人生的转折,是人活下去的重要支点,尤其是你处于最困惑,最无助时,在最低谷时。
3
悲剧英雄
李达中学172班 谭天时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这是《史记》中有关伍子胥身世的介绍。乍一看,“有名于楚”这是名门望族、富家子弟啊,这么说,伍子胥的一生应该过得很充裕吧。非也,伍子胥一生有好几个节点,这几个节点使伍子胥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让他的生活充满悲剧。可在我看来,伍子胥是一个人生充满悲剧的英雄。
忍辱负重,为父报仇
我觉得伍子胥一生中有三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就是,逃奔吴国,等待时机,为父报仇。其实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随父亲一起死,成全忠孝之名;而另一个就是投奔他国,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为父亲报仇雪恨。他知道,随父亲去死是毫无意义的,只是留有一个有孝心的好名声。他做出的选择,就像他父亲伍奢说的:“员为人刚戾忍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前禽,其势必不来。”他果然没去,忍辱负重,背不孝的骂名苟且偷生,只为以后为父兄报仇。其实在古时候,一个人的“孝”是很重要的。清代著作《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一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孝经》里也这样讲: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孝乃是最大的罪过。伍奢死时,伍子胥没去,别人都在说:“伍氏家族在楚国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伍奢又尽心尽力做楚国大臣,死的时候他儿子伍子胥都没来,怎么就生了这么个不孝子。”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在议论伍子胥。伍子胥从小就遭受别人的诽议,忍受同龄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是他青年时期的悲。面对别人的冷言冷语,伍子胥表现的是隐忍,《史记》中记载他街头“乞食”,隐姓埋名,苟且偷生。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乞丐,还能坚强的活下去,这是多少人不能忍受的,更何况他是王公贵族。在十六年后,他带领吴军攻入楚国,终于为父兄报仇,可以看出伍子胥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
鞭楚王尸,无亦禽兽
第二个转折点是他掘楚王墓,鞭楚王尸。《史记.伍子胥列传》里是这样说的: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当时,伍子胥手拿鞭子,对着楚平王的尸体鞭抽三百下,心里是何等的快意,终于为父兄报仇血恨了。此时的他,肆意的发泄着心中的怒火,眼中只有复仇,几乎没有理智可言。在中国封建迷信时代,“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是少不了的,伍子胥怎不知这一点,他不仅掘楚平王坟,还鞭打楚平王的尸体,简直丧失人性。伍子胥在楚国出生,是楚臣,更是楚民,身为臣子,以下犯上,这是对当时周朝礼节的大不敬。《孟子》中有一句: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伍子胥昔日丧父,此时又鞭打自己曾经的君王,又和禽兽又什么区别?于是,知道这件事的人又在说伍子胥了:“不孝的是他,目无君王,无视礼节的又是他,这伍氏怎么出了这么个人啊……”就连伍子胥的好朋友申包胥都说他“无天道之极”。以前人们说伍子胥不孝,于是,伍子胥就忍辱负重为父兄报仇,现在,伍子胥将自己杀父仇人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亲手鞭打自己的杀父仇人三百下,虽然没有亲手将他杀死,但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孝道。但是,别人不理解啊,又说他不知礼节,这是他中年时期的悲。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伍子胥则是持报仇归报仇的态度,不顾礼节,不惧嘲讽,“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有仇必报,更是体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直言忠谏,终被赐死
第三个转折点则是伍子胥直言劝谏,被小人陷害,终被吴王赐死。复仇之后的伍子胥想一心辅佐吴王,成就吴国霸业。可是吴王夫差不分忠奸,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要先灭越国,吴王不听,还听信伯嚭的奸言,赐死伍子胥。其实,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后来又拥立夫差为王的时候,夫差要将吴国分一半给伍子胥,伍子胥不接受。在夫差决定攻打齐国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向夫差要块地,像秦国国相范睢、越国上将军范蠡一样保全自己,使自己安度晚年了。但是,伍子胥仍然选择在朝堂上驳论其他被别的国家收买的奸臣的谗言,他不是不知道他直言劝谏的后果,吴王采纳建议还好,如果自己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大王就会疏远自己,再然后自己就越来越不被重视,如果有人从中做梗,那被大王赐死是早晚的事。可是伍子胥想忠心为吴国效力啊,因为是吴国帮助伍子胥报杀父之仇,他也想尽自己忠臣的本分了。可是呢?吴王夫差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不分忠奸,亲小人远贤臣,还赐死伍子胥。此时伍子胥已经对夫差心灰意冷,自己再辅佐这样刚愎自用的君王毫无意义了,况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伍子胥想一心为吴国效力,可是吴王不分忠奸,赐死伍子胥,这是他暮年的悲。对于被吴王赐死,他知道有这么一天,也在之前就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别人。他早已懂得“人固有一死”的自然法则,于是从容的面对死亡,一念之间,伍子胥便与世长辞。
纵观伍子胥的一生,有人说,伍子胥的一生是成功的,因为他为父兄报仇成功了。可我觉得,伍子胥的一生是悲惨的。本是贵族子弟突遇家道败落背负杀父之仇,忍辱负重十几年,待到积聚实力可与杀父仇人抗衡之时,面对他的只是一具尸体。他对吴王竭智尽忠却落得自刎的下场,岂不悲哉?
? 是的,伍子胥的命运是悲惨的,他的悲,是上天安排好自己无法掌控的。但是他从未屈服从未低头:他完成替父报仇的使命,他竭智尽忠为吴国效力,也得到吴国百姓的爱戴,他面对人生中的悲,表现的是隐忍,从容,凸显的是他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即使他活在悲境当中,但也从未认输,他活出了自己的色彩!
他是个英雄!一个从未向厄运低头的悲剧英雄!
4
复仇还是隐忍
李达中学172班 吕 航
“报仇”和“复仇”这一类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的次数数不胜数。有的成功了而有的失败了。伍子胥就是复仇者中的一个成功案例。而伍子胥对楚平王是恨之入骨,即使楚平王死了,他还要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尸骨三百鞭。伍子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让伍子胥饱受磨难,百般折磨都不放弃复仇的东西就是仇恨。太史公评价伍子胥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可见仇恨的的力量有多大。仇恨的力量之的大足以该变一个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仇恨就能改变一个人。
法国作家大仲马写了一本关于复仇故事的书——《基督山伯爵》。主人公唐泰斯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水手,但阴差阳错的当上了船长。他不仅有高薪的工作还有一个快要和他结婚长得美丽、心地善良的女朋友。但是他的情敌和一个对他心生嫉妒的会计设计害他,在他结婚的那天把他送进了监狱,被判无期徒刑。
他在监狱中认识了法利亚长老,他在法利亚长老的帮助下学习了许多知识还知道了一大笔宝藏的下落。可惜长老不幸因病逝世了,唐泰斯趁机把自己装在装尸体的袋子里偷偷越狱。越狱后找到宝藏就开始了复仇行动,在故事的最后让那些人获得了应有惩罚。
但是唐泰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他即使让那些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父亲能活过来吗?人死不能复生是大家都知道的。仇恨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你选择了复仇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结局是什么。正如一句话:复仇不是一条路,而是一座森林,就像在森林里容易迷路,忘记自己从哪儿进来的。
俗话说:“忍者无敌。”其实复仇并没有用,你的仇人杀了人或是做了坏事你去复仇,你在他人眼中不是和他一样了吗?在汉朝的三杰中一位是因为心胸宽广、军事才能超群而流传千古的名将——韩信。他就是一位能够隐忍的人。在他投靠刘邦之前他穷困潦倒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身上带着一把剑。一个年轻的屠户看见了韩信对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还当众侮辱韩信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想了许久最后从那个人胯下爬过去了,但韩信成为开国功臣后并没有杀那个人也没有侮辱他。这种心理使韩信能够成功,因为做事如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只有学会隐忍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我看来复仇只是一种相互残杀的一种方式,只有隐忍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修身的一种方式。
微语录
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 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 梵高
成长是一个剔除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电影 《阿甘正传》
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林清玄《玄想》
芝兰悦读
微信:ldzx-zlyd
爱语文,爱生活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