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哪些古代历史争议颇大的人物列举一下?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历史上争议的人物很多。比如曹操阴险奸诈,不折手段,在刺董卓末随跳往路上,遇到陈宫寄宿吕伯奢家时,吕杀猪买酒回来竟将其举家抄斩,这仅是个缩影,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曹操,魏蜀吴三足鼎立,曹操多方征战,最后统一,另外文学功底深厚,传世得意之作也很多,这就是问题的有两面性。再之世人之立场不一,就是说有向潘有向杨的,再好的人也有人反对,再奸的人也有人支持,总之认为他是反面人物的居多,唱戏开为大白脸就是明证,古往今来,这样的奸雄为数不少,需开大白脸者多矣。这种人的特点就是两面派,为臣时在主子面前口密腹剑,一旦得势乘机而入,获取天下,排除异已或比自已能力强的人。综上:这种人考虑的是自已升迀或小团体,并非为了百姓,即便是办了几件好事或功过各半大众也不会拥戴怀念,白脸总是白脸,想换脸是绝不可能的,少数支持者想为他涂脂抹粉也是徒劳的,老百姓并非傻子,俗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自作聪明,其实是一蠢猪。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的争议为什么这么大,看了以后,你就明白了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国的大一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曹操的一些做法,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诟病。那么,究竟历史上的曹操,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争议,真实的曹操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史学物语,给大家讲解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分析曹操以前,首先要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举贤制度。秦朝以前都是贵族当政,血统决定了你是高贵还是低贱,例如周朝,而导致周朝灭亡的也是因为血缘关系越来越远,最终导致国家失控;到了秦朝,用的是能人,谁强谁就能做官,这最终导致了秦朝中央对一些大臣的控制,最终亡国;之后是汉朝,从汉武帝开始,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用庸人,用听话的人,这也造就了当时的大汉盛世。而从东汉末年开始,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从此开启了一个诸子百家的时代,曹操曾发布三次求贤令,唯才是举,其本质也是用能人,这也直接导致了后边魏晋南北朝的乱世。
虽然曹操做错了一些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把曹操的功劳忘记。唐宋两朝,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认为曹操是用武力平定乱世的人;南宋开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发生了转变,最为代表的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奸雄;明朝、清朝的曹操也是一个典型的负面人物。但是到了近代,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又出现了转变,从五四运动开始,人们开始给曹操平反,鲁迅曾经说过: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一样的曹操呢,究其原因,还是平庸与自由的争论。封建社会,执政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选用的都是平庸的人,就是所谓的听话的人,而曹操,却是那个打破这种制度的人;到了近代,人们是反封建的,追求自由,唯才是举,因此,曹操又成了一个受人追捧的对象。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曹操,曹操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争议,并不是说曹操做错了什么,而是曹操在我们心里,是不断变换的。笔者作为一个吧8零后,心里是非常崇拜曹操的,因为在我心里,他代表的是自由,也许,等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曹操又会变成另外一种形象。不是曹操变了,而是我们的心变了。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毛泽东曾评价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曹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枭雄人物了。
其他网友回答
人们对下面5位历史人物的看法,直到今天,还在争议不休,该褒该贬,双方互不相让,各执一词。究竟该赞还是该弹?也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究竟是瑕不掩瑜,还是瑜不掩瑕。
伍子胥
事情焦点——掘墓鞭尸
过程描述:楚平王废太子“建”,并杀害“建”的老师伍奢和老师的长子。伍子胥侥幸逃脱。
为了报仇,他向宋国寻找帮助。但宋国也正值内乱。他又逃到郑国,但郑国君没有答应他。他就勾结朝臣叛乱夺权,但被郑国君镇压下去了。他再逃往吴国,协助吴王阖闾杀害其兄,宫廷政变成功。
伍子胥受到吴王的重用。于是他“唆使”并协助谋划吴国伐楚。楚国败。但楚平王在吴楚交战前就已经死了。他对楚平王的儿子严刑拷打,才找到楚平王的坟墓所在。他将楚平王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钢鞭抽打300下,直到把尸体的骨头都打折了。还不解恨,又用钢鞭戳出眼眶,并砍下头颅。
支持方观点:“父之仇,不共戴天”。所以伍子胥为父兄报仇,任何残忍手段都不为过。
反对方观点:他先后逃到宋国、郑国、吴国,希望他国能消灭自己的“祖国”——楚国。这样,伍子胥把自家恩仇凌架于国家利益之上。②他勾结郑国朝臣夺权、协助吴王杀兄政变,不惜他国血流成河。在他看来,只要能替父兄报仇,他国尸横遍野,也毫不在乎。这样,他把自家的恩仇凌架于一切世人之上。③伍子胥的报仇方式过度残忍,毫无人性,令人毛骨悚然。
《史记》作者史马迁的观点:伍子胥是世上最歹毒的盗墓者。
孔子
赞方观点: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明辨是非。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我们后人修身、治家、平天下的不二法则。中国两千多年来,人们的三观深受其影响。现在又传播到国外,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弹方观点:批评孔子愚民、忠君,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束缚了人们思想发展。甚至有人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却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也怪罪于儒家思想。
对于孔子的评价历代就争论不休。自南北朝以后,迄于隋唐,佛教盛行,儒学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宋元时期对孔子推崇备至;到了明朝,“理学”、“心学”、“气学”三大思潮鼎立。他们对孔子及其学说都有不同的看法。至于清代,评价也歧见纷呈,但整体趋势来说是由盛而衰。
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主张维新变法的改良派对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辛亥革命后又出现了尊孔复古复礼的思潮;五四运动后,仍在继续争论。
毛泽东观点: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港台观点: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体系。
秦始皇
赞方观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统一六国文字、度量衡、筑万里长城……有不少人称他为“千古一帝”。
贬方观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焚书坑儒……有不少人将他定义为“暴君”。
武则天
赞方观点:武则天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康。她还提倡科学,破格提拔人才。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对各民族采取“怀柔”政策:“降则抚之,叛则讨之”。对于吐蕃、契丹、突厥等的侵挠和叛乱,一律采取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图。
弹方观点:武则天为夺帝位,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和亲姐姐,手段残忍。同时,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专权及“男宠”糜烂生活,政治上一片黑暗。
杨贵妃
反方观点:杨玉环以色侍君,致使胸有大志的唐玄宗沉迷声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荒芜了朝政,以致于“安史之乱”时不堪一击。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至“天宝”年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杨贵妃是红颜祸水。
正方观点:杨贵妃倾国倾城之貌,这是上天所赐。但她没有外戚专权,培养党羽,不插手朝政。只能怪唐玄宗没有把控好“男人好色”的度。唐玄宗在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等前几位皇帝夯实的基础后,不思进取,才导致朝废国衰。
杨贵妃虽然谈不上“贤妃”,但也没有祸国殃民。将“安史之乱”的责任推到她的身上,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当然,中华上下五千年,对于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比如:李世民为夺帝位,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其兄李建成,并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陈平“昧金盗嫂”;曹操究竟是“枭雄”还是“奸雄”;朱元璋称帝后,残杀功臣以及重启惨无人道的“陪葬制度”…………
但对于上述五位的争议最大,攻守双方各执一词。无论是在史学界、思想界等领域,还是在民间,依然坚持己见,没有定论。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曹操,武则天,雍正。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孔子、秦桧、李斯、商鞅、袁世凯慈禧、武则天、忽必烈、曹操、洪秀全、雍正、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