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清官魏象枢家族探佚

?
说起魏象枢,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清官。有清一代高官名宦很多而清官极少,既有和珅那种家财堪比半个国家的巨贪,也有像魏象枢那样一文不贪,临死买不起好棺木的廉吏。我在儿时就从老年人的口头传说中,得知魏象枢在少年时刻苦读书,当官以后清廉公正,是蔚州人的榜样。  要说魏象枢,先提三个人,那是他的祖父、父亲、弟弟:魏九经,魏象枢的祖父,眼下尚为找到生平资料,他因孙子魏象枢而贵,逝后追封为“资政大夫、刑部尚书”。  魏卿,字辅明,魏象枢的父亲,是一位有影响的乡贤。他以太学生谒选,官江西新城主簿,后迁怀庆卫经历,在离职的时候,竟然“橐无赢物”。回乡以后唯一的事业,就是严格教育两个儿子——魏象枢与魏象悬。魏象枢当官以后,魏卿“居恒不事生产,与物无竞”,没有留下任何产业。此后魏象枢在一生中清廉自守,与他的父亲魏卿的性格有直接关系。魏卿享年八十岁,晚年因儿子而贵,死后亦被追封为“资政大夫、刑部尚书”。魏象悬,字锡极,顺治辛卯科武举,担任过朔方守备。在哥哥魏象枢执掌大权的时候,他却“通问之外,语不他及”。晚年在乡里做了许多好事,享年九十一岁。  明白了历史背景,再来看魏象枢为什么清廉,就知道根底了。  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号庸斋,世称“庸斋先生”。据民间传说,他排行老二,人们称他魏二爷。在十二岁那年,他作出的古文就被塾师夸奖。他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三十岁中进士。可他的仕履并不平坦,几次被夹缠在官场的争斗之中,很感痛苦。顺治十六年,他干脆以母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一边聚徒讲学,一边著书立说。他家无恒产,生活困顿,常常靠妻兄李云华供给柴米。到了康熙十一年,他已回乡的第十三个年头,朝廷重新起用他为贵州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年奉)。圣旨到来时,他不敢接旨,因为出门既无盘缠,也买不起官服,更忧虑今后无力养家。熟读清史的人都知道,清代官俸极低,一品官的年俸是一百八十两白银,七品知县的年俸只有四十五两。监察御史的年奉 不过八十两。一家人如果仅靠年俸度日,生活会困顿不堪。就在这时,妻兄李云华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但替他出路费买官服,还答应今后每年资助魏象枢生活费,让他放心做官。就这样魏象枢才上了路,这在后面还要提到。此后的魏象枢在仕途上很稳健,一直做到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古称大司寇,从一品)。史书上对魏象枢极口称赞,因他在任期间始终清贫自守,“誓绝一钱”,而且从不怕事,勇于担当:  他敢于在皇帝面前犯言直谏,是“清初直臣之冠”。  他几次上疏,弹劾纳兰明珠、索额图及其同党,让他们受到严惩。  他提出并大力支持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  他大胆地提拔能吏、廉吏十几人,让他们个个发挥出聪明才干。  他在京做大官,一不请客,二不赴宴。严拒不正当收入。所以,同时代人称他“朗如日月,清如水镜”;“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诲属吏如师”。后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陆陇其,是这样评价魏象枢的:“在朝者知以营私为耻,在野者知以干利为羞,先生之功也……自公卿大夫以至穷闾委巷,有识之人莫不乐道其行事,而慨然叹慕其为人。”  据志书记载,当年魏象枢居住在京师,确实是“仆赁芻米之资维艰”,多亏妻兄李云华,“岁资助之,俾无内顾之忧”。魏象枢作为清官在清朝是罕见的,李云华以一己之力供养起一代廉吏,也是古今罕见的。  在康熙三十三年,魏象枢以病乞休,康熙皇帝亲书“寒松堂”三字赐给他,他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三年以后,魏象枢在老家逝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赠予他规格很高的祭礼,谥“敏果”。敏果二字的意思,《谥法》说得很明白:“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从以上措辞可以推想,朝廷认为魏象枢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极有才干的大官,所谓“道德文章”俱佳之士。在中国历史上,被赐谥“敏果”的大臣也属鲜见。  魏象枢的生平事迹载于《清史稿》、《清代人物传记》和诸多史料笔记。三百年后从蔚县老百姓的口中,仍可感到这位在顺治、康熙两朝誉满朝野的人物,影响的经久不衰。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