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卷首语:教学研讨活动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学工作者探索教学规律,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的效率。周忠玉老师领衔主持的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的老师们以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理念为支撑,以“初中古诗词同质异文整合阅读教学”为具体的研究领域,恪守“不完美的创新比守成伟大之百倍”的信条,从搜寻资料,到选择课题,从设计方案,到总结经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整个教研活动中,发现真问题,采用真方法,呈现真成果,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可以说,本次活动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供了观念上、方法上和技术上的指导。
欢迎走进本期青春课堂周忠玉工作坊特刊(下)——
生命因突围而升华,群诗因联结而唱响 ——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第四期教研培训特刊暨省规划课题“初中古诗词同质异文整合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讨活动纪实
三、主持人周忠玉讲座
同质异文群诗整合教学设计应注意什么?
——以周忠玉《谁是唐人之冠》为例
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的教研主题主要是围绕我校立项的三个省市级课题(“初中古诗词同质异文整合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和“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法就是活法”的实践与研究”“青春语文视域下的古诗词同质异文整合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做的常态化研究,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工作坊的第四期研讨活动。
关于江苏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古诗词同质异文整合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批准文号:D/2020/02/323),我们主要以部编版新教材初中古诗词为主体,立足课堂教学,进行群诗整合案例研究和群诗整合策略研究。
首先给大家阐述“同质异文”的核心概念。
所谓同质异文群诗阅读是指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同一作者或者多个作者的具有相同价值倾向的系列古诗文,构建群诗文“阅读场”,通过求同比异等多维训练方法,打通文本与文本,文本与诗人,文本与生活,文本与生命,并“深度融通”,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品质的古诗文整合教学模式。
今天王明老师的《生命的沉浮与突围》一课,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选取八首贬谪诗词进行整合,并聚焦诗词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苦难,认识到从生命的沉浮到生命的突围的路径有多条:要有从容乐观的心态,要有自强不息的毅力,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等,并从个人推及到国家,引导逐渐深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生命成长有一定的引导和帮助。链接贝多芬和 NBA 明星特纳和学生的经历,打通了文本与生活,本文与学生生命成长的通道。王老师用两周时间的准备为我们课题组和工作坊打磨了一节群诗整合研究示范课,非常感谢。我知道,前期付出,是很辛苦的,也非常有研究价值。
那么,群诗整合教学设计还应该注意些什么?接下来,就以我整合的八上第 12 课《唐诗五首》为例,谈一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一、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明确目标,确定议题。
(一)群诗构建的教学 “阅读场”相对宏阔,但教学目标一定要聚焦。我是这样分析教材的:
从宏观上看,本单元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均是歌咏中国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这些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或壮美,均显造化之妙。
从中观来看,聚焦《唐诗五首》。从内容上看,比山水之美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这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的重要教学路径。
从诗歌体裁上看,或五律,或七律,都属于律诗。
从诗人所处朝代来看,都是唐代诗人,初唐一位,盛唐三位,中唐一位。王绩是初唐三诗家之一。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的代表,他的诗能集中代表中唐诗歌的风格与成就。盛唐三位分别是王维、崔颢和李白,他们诗作能集中反映盛唐诗歌的大气象。
课后的“积累拓展”还要求“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并附有“关于律诗”链接。
于是,我将知识目标定位在了解律诗知识,即形式上,比格律之美。
诗歌还是诗人抒发情感志意的载体。体会诗人在自然山水风物中寄寓的情怀,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层次目标,这亦是教学的重难点。就这样,“谁是唐诗之冠”的“比律诗形式,比诗歌内容,比诗人志意”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就确定了。
当然,还有两个注意点:
目标设计上,还要有文体意识。比格律之美,比诗人志意,我从诗歌文体角度设计。而比山水之美也是诗歌鉴赏中的教学重点,分解下来就是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景物特征,描绘画面,体会诗歌意境等能力。当然,要准确,要聚焦,要多维,也是每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处理教材上,要学会整合与联结。王君老师在 2017 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青春语文专栏”第十讲《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中这样阐述“联结”,要听到学生生命的呼唤,要听到“自我”之外的那个世界的呼唤,包括文本的呼唤。这样在整合时才会在教材内外去“瞻前顾后”,去“前后勾连”。群诗整合需要教者具备打通文本与诗人,文本与学生,文本与生活,文本与艺术等多方面能力。
二、阅读先行,整合出灵活又有发展梯度的教学问题。
整合问题需要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求同比异思维。比格律如何比,比山水如何比,比五位诗人志意,如何比?学生的精神成长点在哪儿?五位唐代诗人,精神气质有什么相通之处?王君老师说,教学法在自己的“活法”里。还藏在生活中,藏在文本里,甚至还藏在文本以外的书本里。
当我在解读文本发现自己的“小”时,我以阅读开路,辅助解读和设计。我开启了“1+X”的阅读模式,博采众家之长,由研究五位诗人到研究唐代诗歌之美到研究唐代文人之美。阅读是抵达群文课堂之“大”的必由路径。这里的“大”不仅是“大容量”,还是“大气象”“大境界”。
纸质阅读:我查阅了《唐诗鉴赏辞典》中五位诗人的诗作及名家鉴赏。阅读了王力编著的《诗词格律》。阅读了古典文学研究者顾随《讲唐宋诗》(上)。阅读了词学研究者叶嘉莹《古诗词课》。还阅读了《崔颢诗注》。还阅读了《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
视听“阅读”:在“学习强国”APP 慕课中,学习了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的《中国诗歌艺术》。选择学习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之李白和白居易两位诗人,共3 集。
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学者与名师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通过二十多天的大量视听“阅读”,我惊喜的发现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仕”与“隐” 的问题。叶嘉莹先生说,“仕”与“隐”是缠绕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心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意结。
这一发现,一下子就帮我将五位唐代诗人乃至古代读书人精神打通:既然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主要是仕与隐,那么,比诗人志意环节就讨论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异同,然后再探究诗人精神魅力。
于是,“三比”问题设计就出来了:
一比格律。请同学们再结合律诗知识,重点从押韵与对仗方面,比一比,谁是你心目中的唐诗之冠。
二比山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你眼中,这五位爱好游山玩水的诗人,谁笔下的山水更美?
三比志意。古代读书人实现人生的理想方式一般有两种,即出仕与归隐。诗人归隐有时也是为了出仕的需要。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经历,辨析五位诗人实现人生志意追求的异同吗?
群诗整合问题设计,还要学会创设情境。我设计的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或真实,或虚拟。还要“活”:灵活、活泼、生活。这“活”首先来自生活,我生活中就是个天性活泼又爱旅游,爱摄影,爱读书,爱一切美好事物的人,因此,我的活法就不经意间变成我语文教学资源,设计灵活又活泼的问题自然不难。我的课堂常常会出现问题一出,就如水花不小心飞到热油锅时的状态。
设计教学问题还有一定的梯度。山东石忠冕老师评我的问题设计如是说:周老师选择了三个方面,比格律——诗歌形式,比山水——诗歌内容,比志意——诗人情感与志趣,课堂呈上升的阶梯状,由语用到主题,课堂难度逐渐拔高,教学层次也逐渐拔高。这三个方面是阶梯式递进的,可以说是犹如王小玉说书,“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层次逐渐加深,训练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领会唐诗之妙。
三、打通文本与文本,诗人与诗人,文本与学生的壁垒,提升精神品质。
唐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一类是侠少,一类是隐士。五位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
比诗人志意环节就通过链接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等,讨论五位诗人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异同,然后再探究诗人精神魅力。
本节课表面是比谁是唐人之冠,实际上课堂的落点在:“活在当下,保持自己的高度飞行,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在“比诗人志意”环节讨论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异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精神魅力时实现的,并顺势引导学生珍惜当下,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争做时代的骄子。这是我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精神成长点。
王君老师说,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是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着力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端融合”。所谓“高端融合”,就是我们在经典文本中发掘出了“最适合于这个时代,最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学生”的“精神资源”,并且以这个“精神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了对学生最有用的“语用资源”。
我以为,这节课在努力践行青春语文的教学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和情趣呈现,真正打通了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为他们幸福人生奠基。
超链接: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公众号《谁是唐人之冠》课堂实录:https://mp.weixin.qq.com/s/w-Jhy4vSxq-adgx7HpSkYw
【作者简介】周忠玉,江苏盐城射阳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青春课堂主编。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市教坛新秀,县“鹤乡教育英才”,古文及群诗阅读研究者。微课国家级一等奖。“一师一优课”省优。省“名师课堂”直播课。在湖北、河北、浙江等地开设公开课及讲座。参与、主持四个省市级课题。2020年3月,中语参封二重要作者。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江苏教育》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文章30多篇。青春语文原创课例约30篇。积累文字约百万。从乡村到县城,前16年是一个人的自得其乐,2013年起,跟着王君老师边走边唱,唱响出一群人的青春语文欢歌。
四、活动思考
关于群诗教学的点滴思考
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 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李华军
本月八日下午参加了我们工作坊的第四期活动,观摩了王明老师开设的一节名为《生命的浮沉与突围》的古诗词整合教学研讨课,和初级中学的语文同仁们探讨并分享了一节课的收获,听取了主持人周忠玉老师的一节《同质异文群诗整合教学设计应注意什么?》的专题讲座。现就本次培训活动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听课收获,谈几点自己的不成熟的思考。
整合的意思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那么群诗整合教学在整合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整合”的主体问题。
一、教师是整合的劳动主体。整合古诗文整合教学的“整合”表面上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比如按照同一题材、同一作者、同一时代、同一意向、同一主题等角度来对古诗文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是整合的具体实施者,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操纵者。可以说,教者的思想维度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高度与深度,因此教者一定要充分地研读古诗文,挖掘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的发展助力。观青春语文工作室的整合课例你会发现,他们的课例主要是针对阅读量大,语文底子深厚的学生而设计的,语文站位较高,语文视野较宽,语文设计较活,语文探究较深。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语文素养。我深信“教师要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的道理。
二、学生是整合的目标主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三维目标。个人愚见,无论多么创新的整合思想,多么巧妙的整合焦点,多么合理的优化设计,都必须根植在语文课堂的大地上,才能真正生长开花。无论是多优秀的教者,无论是多精彩的课堂,都无法忽视和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的标志,不在于它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环节的设计有多精彩,而在于一节课上学生学生三维目标有没有达成,达成率是多少。所以教者整合也应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期学生在课堂上收益最大化。
三、“矛盾”是整合的内容主体。根据王君的研究,我们发现:整合,就是要瞻前顾后,就是要前后勾连,当然必须以研读教材为根基,以材料中的矛盾焦点。王君说:“从来就没有孤独的语言符号,更没有孤独的文本,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总是在呼唤,在应答。”我们能让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真正“站立”在课堂,就已经是一件极艰难的事情了,因为能沉潜研究教材的本就不多,而能找到一个又一个议题“矛盾”,实施前后“整合”,更是“难于上青天”。它需要我们有高站位,有大胸怀,有远目标,有深情怀。
总之,倘若教师在设计古诗文群文教学中能紧扣教师、学生、教材核心三个方面来寻求突破的话,相信会在探究群文教学的大美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收获。
【作者简介】李华军,江苏盐城射阳实验初中语文教师,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备课组长。曾获县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曾代表学校应响水县教育局教研室之邀,赴响水开设中考复习研讨课。
以匠人之心,琢群诗之彩
——评周忠玉老师《谁是唐人之冠》课例
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 射阳县第二中学 吴兰兰
罗曼·罗兰:“世界上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一个人如果有不止步的热忱,那永远源自创造美好事物的驱使。觉得要去创造美的东西,然后又能带有这种感情的温度。这一切背后,关于创造的愿望,都是相通的。
我们来看周忠玉老师在《谁是唐人之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对话:
“师:我们再穿越回来,假如你已走上社会,已在单位工作,你是像崔颢、李白那样主动自荐?还是像王绩、王维那样做官不顺就“辞职”呢?还是像白居易那样享受当下?
生:如果我现在已经走上社会,我会像白居易那样,哪怕也有不被重用的时候,但我会选择 享受当下,努力做好自己。
师:五位诗人,谁才是我们心目中的 “唐人之冠”呢?我们把他们一一请上班级的最高领奖台:
生:我选白居易,因为他内心恬淡,勤恳务实,不追名逐利,所以才能最大的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生价值。”
这些孩子简直了,句句戳中我的心坎。享受当下我做到了,教教书,带带娃,烧烧饭,逛逛街……内心也相对恬淡。可又有点心虚,白居易的中隐是隐在官场中,但他仍写了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来彰显大气象、大境界,来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我呢?无力了!自我价值,无;社会价值,无;人生价值,无。做不到像周老师那样全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连一根毛孔都不放过。不信,你看!
一、背道而驰,学生至上
谁是唐人之冠?且听周老师的“三比”,即“比格律”“比山水”“比志愿”。从诗歌形式、诗歌内容、诗人情感与志趣,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诗人、文本与生活、文本与生命,进行深度交织。明·胡应麟《诗薮》有言“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语调稳契,使句意高远。”
“比格律”,周老师大胆且有自信的从格律诗押韵和对仗方面,引导学生比一比,谁是唐人之冠?真可谓别具一格。“比山水——周老师并未带领学生品味关键词去解读诗人精神密码,而是让学生化身旅游爱好者或是绘画、摄影爱好者,选择想去或是想定格的地方。这样的角色定位,无不打开“资深大师们”的话匣,择景必然美得动人。“比志愿”,周老师巧将行使主权交与学生,预设问题:假如你在唐朝,身居朝廷要职,有权提拔他们,结合诗人的志趣,你会提拔谁?有了这把权杖,学生“颐指气使”的能耐可就不得了了。
我的体会:真正的老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二、从心出发,乘风破浪
谁是死磕之王?我义无反顾将选票投给周老师。有人言:备课是知识的输入,上课是知识的输出。周老师常常游于书前书后,出入课里课外,与自己展开激烈的搏斗。据我不完全统计,周老师 2018 年 7 月执教的登临群诗,修改 7 遍以上;14 次修改河北徐水的公开课;研发古诗文原创课例 12 个……《谁是唐人之冠》是周老师一个人的长征,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一课三教之第三教,周老师通过静心听录音,整理实录;打开“1+X”阅读模式,与史料对话;亲启视听“阅读”,与慕课为伍。长达 71 集的课程,20 多天的学习,磕就了出彩的产物。一连串数字的背后隐藏着周老师敢于爬雪山、过草地的决心。每一个细节都使人敬佩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我的体会:死磕,让期待成真!让梦想坐实!
三、精神有光,灵魂有香
谁是登高之首?当属周老师。登高其实是精神的向上,是生命的大欢腾、大迸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个人境界的提升,得益于自身永不停息地攀登。周老师从自我清零到成果丰硕,含着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一路向高处进发,而不止于一时的小有所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永不满足,方能“干霄凌云,而为栋梁之用!”
我的体会:真正的登高是使人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周老师的课愈锤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思考和破格中,
联结!凝聚!辐射!升华!赞叹,成了茫茫一片;景仰,成了茫茫一片!好一个痛快了后生,蓬勃了生命力的唐人之冠!
【作者简介】:吴兰兰,江苏盐城射阳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学员
(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第四期教研活动留影纪念。)
(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logo及设计说明。)
策划:青春课堂编辑部@语文湿地
编辑:周忠玉 刘文文 肖莹 王明 尚利芳
卷首:刘文文
美编:尚利芳 周忠玉
终审:周忠玉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