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中秋节吃月饼(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有哪些风俗呢)

网友提问:

你们家乡,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优质回答:

现在忙于生计,有时还得上班,加班,好多习俗都淡了。

其他网友回答

豫西南的中秋节有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要把未来的媳妇叫过来共同过节。

关于过节蒸月饼、吃月饼、赏月以及出嫁的闺女回娘家送月饼等习俗就不再说了,因为与各地大同小异。今天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豫西南独特的一道习俗:叫未过门的媳妇共同过节,俗话称为叫媳妇。

应该是在中秋节的前三天,不能过早亦不能过晚,早了影响农活,晚了有慢待之嫌疑。去叫媳妇的应该是一家之主,不分男女,要带上三色礼或五色礼,即三样或五样礼物,具体数量和品种没有限制,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而定,但一样礼品是少不了的,就是月饼。

叫媳妇是双方商量结婚的”试金石“。如果女方没有意见,同意结婚,只要没有其它重要原因,就会随叫随到,给婆家撑面子。在这几天,村头会坐立很多人,谁家该叫媳妇了,他们算的比谁都清楚。凡是低着头,独自回来的,就是没有叫回媳妇,脸面大失,会受到大家的嘲讽,而叫回来媳妇的,会高昂着头,脸上洋溢着笑容,刚到村口,就会得到”啥时候当婆婆(公公)啊,急着吃喜糖哩。“的问询。叫媳妇的连忙说:”不急、不急。“嘴上是这么说,但心里早已打好了小九九。

叫不来媳妇的,这个中秋节无疑是比较烦闷的,要尽早商量好对策。叫来媳妇的,要在偷偷的窃喜中,准备丰盛的伙食,招待好未过门的媳妇,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煮熟的鸭子飞了。

豫西南中秋节叫媳妇的风俗,更多的是给婚前男女双方相互了解的机会,增加感情。如今,这个民间的传统风俗早已流于形式,被新的、更有意义的活动而替代。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感谢邀请!

想想老家除了吃月饼,也没有什么风俗了。

不过题主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回忆,想起了小时候的中秋节。

想起了被各色彩纸包裹的那两块半斤重的月饼。

日子越来越好过,吃的用的比过去要好上许多倍。

每个节日前,商场里的礼品琳琅满目,中秋节的月饼种类越来越多,各种包装也越来越精美。

可周围的同龄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咋没有了以前的味道?

犹记得那二斤月饼的“漂流记”。

农忙,物质匮乏,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过中秋的印象。

八月初,村头小店里摆出被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包裹的月饼。无论什么颜色的包装纸,里边的月饼只有一样:一斤两块,青红丝芝麻冰糖馅的。

村人都念叨着:该过中秋了。

除了有新娶媳妇的人家,急着回娘家买上几斤,并没有人急着把它们买回家。

普通的人家,初十过了,急忙买上二斤,去亲戚家,端端正正的摆放在八仙桌上。

主人家弄上两个菜,和久未相见的亲戚拉着家常,家长里短间时间就过去了。

客人告辞,照例是一番推让,月饼留下一斤。

第二天也许就有亲戚回看,留下一斤与先前的一斤凑成块,又可以串一家亲戚。

兜兜转转转,家里或许还是原先的那二斤月饼,只不过略有破埙的月饼包装纸已经被油浸透了。

圆月升起,老人在院子里摆上瓜果月饼,点燃香火,一番祷告后,香燃尽,方才端到饭桌上。

眼巴巴盼了好久的孩子们接过长辈递过的一块月饼,迫不及待的放进口中,冰糖在嘴里咔咔喳喳的嚼碎,甜入心脾……

如今的走亲戚的风俗依然有,只不过二斤月饼换成了烟、酒、奶、茶之类,匆匆忙忙到了亲戚家,一杯茶未凉,起身就走,理由是太忙了……

或许那种老味道就是因为“匆忙”才失去的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