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被炸死的铁路(张作霖 铁路)

网友提问:

铁路沿途有重兵把守,张作霖的专列为何还被炸了?

优质回答:

当时日本人为张作霖布下了一个必死之阵,而张作霖只有一次逃生机会,但被他自己放弃。

为什么说是必死之阵?

日本关东军为了能一击成功,行动方案上做了三方面的安排!

1、争取直接炸死。

为此,日本方面准备了240斤高爆炸药,在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交叉点,就是三洞桥路段的桥墩上安装爆破装置,利用电气引爆,由日军工兵队长亲自负责。

2、如果爆炸不成功,再利用脱轨器致使列车脱轨,因此,日军在京奉线两侧安装了脱轨器。

3、组织敢死队,用机枪扫射、用刀砍死。

假如爆炸没成功,脱轨器也没能致张作霖于死地,埋伏的敢死队将发动突袭,以机枪扫射和冲上去直接砍死的方式给其致命一击。

值得注意的是,240斤炸药,那是很有分量的,就这么赤裸裸地安置在桥墩上,一定会被人发现。

为了机密起见,原本铁路桥两侧有日本人修建的两座炮台,策划这起事件的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曾经承认,他们将炮台的防护沙袋里的沙土替换成了炸药,以此作为隐蔽。

看到了吧,按照这个安排,张作霖基本上是没有机会跑掉的。

方案制定之后,就进入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掌握张作霖的出行信息,包括出发日期精确到分钟级,沿途停留站点以及停留时长,列车经停后发车时间,张作霖具体坐在哪一节车厢等最详细的情报。

这么精细的情报,日本人怎么获取的呢?

为了能得到张作霖的准确出发时间和沿途信息,日本方面发动了在东北以及北京一带的谍报网,同时动用了一切能接触到张作霖的外交人员探听情报。

张作霖出行时间的情报其实是比较容易探听到的。

要知道张作霖当时还是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北洋政府的统治者,他返回东北奉天时,先发了通电,还在北京怀仁堂举行告别茶会,招待各国外交使团。

探听情报不难,而关键的环节是,要将所有情报人员组成一个谍报组,并且这个谍报组内部成员之间要实现情报实时共享,相当于搭建一个监视系统。

日本方面的分工和实施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任总指挥,坐镇奉天,统揽并安排一切。

日本驻吉林武官竹下义晴、驻北京武官长建川美、田中隆吉、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等负责打探张作霖动身消息。

而且要掌握具体发车时间、张作霖乘坐哪一节车厢等具体信息。

张作霖出发后,在火车站,送行的人有不少,主要是些东北军要员,还有些外国使团的人,日本人也利用外交官的身份混杂在里面假意送行。

张作霖出发后,日本武官竹下义晴便将发车情报发给了坐镇奉天的河本。

收到情报后,河本立刻命令铁路沿线各地的所有谍报人员全部行动起来,沿途监视这辆专列的一举一动。

另外,为了避免张作霖对日本人不放心而有疑虑,日本顾问町野武马、仪我诚也也跟着张作霖随行。

到了天津站的时候,町野武马下车,但张作霖没有怀疑他,町野武马立刻又在天津给河本发情报,把张作霖发车时间、车厢再次确认。

而且,在天津站,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也同时向河本发了专列发车时间,这谍报简直是万无一失的安排!

当专列到达山海关时,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特意赶来迎接张作霖,因此也上了车,这是他悲剧的开端。

这个时候,日本在山海关的谍报人员石野芳男监视了专列,将通过山海关的情况和发车时间发电报给河本。

当列车驶出山海关那一刻,张作霖的命运就注定了!

河本收到情报后,为了避免万无一失,特意再派人到现场和负责爆破、砍人的团队再次反复确认情报信息。

6月4日凌晨4点左右,日本人部署在新民县火车站的谍报人员发来电报,预计张作霖将在凌晨5点左右抵达奉天。

河本不放心,又亲自到现场查看了部署情况,可谓是费尽心机啊!

当专列开进皇姑屯附近的老道口涵洞时,日本人部署在附近的情报人员开始拿起望远镜观察列车,并同步给爆破点信号。

当列车驶到三洞桥时,一声巨响,张作霖所在的车厢被炸得面目全非,两侧铁轨弯曲变形,张作霖被炸出三丈多的距离,吴俊升被一颗钉子穿进头部,当场毙命。

事发后,张作霖随车的警卫部队还向南北两个方向扫射了几秒钟,随后将张作霖现场急救后送往大元帅府。

但最终抢救无效,张作霖临死前遗言:

我们来分析一下皇姑屯事件:

其一,沿途戒备森严,日军如何得手?

主要是地点选择上避开了东北军的警戒,三洞桥铁路桥下面虽然是东北军在警戒,但是铁路桥上面属于南满铁路,当时被日本人占据。

将炸药置于桥下容易被发现,所以为了避开东北军,于是将炸药安置在铁路桥上面,因为上面归日本人管。

东北军曾要求与日军共同负责警卫,但被日本人拒绝,甚至还拍着胸脯保证,出了问题,日本负全责。

由此将东北军警戒部队排除出铁路桥上面。

其二,日本人干掉张作霖的动机是什么?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上台,自东方会议之后,日本人加紧了对东北的侵略,进一步逼张作霖签卖国条约。

这其中包括东北的铁路权,以及很多控制东北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卖国条约,一旦签署,东北将名存实亡。

张作霖不愿卖国,跟日本人耍心眼,日本人逼他签字,实在拖不下去了,干脆就签了。

只不过签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一个“阅”字,这把日本人给耍了。

而且张作霖为了对付日本,跟英美各国走得比较近,以田中义一为首的日本政府慑于英美压力,不想直接干掉张作霖。

田中义一打算等张作霖回东北后,再想别的办法逼迫他签那些条约。

但是关东军少壮派军人不干!

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干掉张作霖,以武力夺取东北。

而且河本在策划皇姑屯事件前,得到了关东军司令部默许。

这一起事件,直接导致日本内阁政府对军队失去控制,张作霖死后,东北易帜,田中义一内阁倒台。

日本彻底被军国主义控制,加紧了发动侵略战争。

其三,张作霖唯一的逃生机会

在张作霖返回东北之前,东北军方面已经察觉到日本人在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口一带行动异常。

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曾发电报提醒张作霖注意安全,最好不要坐火车,改道旱路回去比较稳妥。

但是张作霖不仅没听,还把齐恩铭斥责了一顿!

当时日本人在东北的军队调动频繁,不仅增加了兵力,连坦克、火炮、飞机都开进去了,看起来就好像马上要占领奉天一样。

张作霖自己也知道日本人对他已经十分不满,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人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点。

可他自己似乎不大相信日本人真敢把他杀掉,回东北的时候又是发通电,又是搞告别茶会,送行队伍的阵仗也不小。

结果,半路上真就被干掉了……

其他网友回答

1928年6月4日清辰五时许,时任民国政府海陆空大元帅、“东北王”张作霖乘坐的专列,从北京返回奉天,途经皇姑屯时,专列被炸,车上人员伤亡惨重,张作霖也身负重伤,后终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据现场证据及各方面汇集的情报来看,此次爆炸的罪魁祸首系日本人所为。这主要是张作霖在经营东北时期,与日本为了各自的利益,有过多次合作,期间,张作霖也口头答应将来可以为日本的在华利益提供方便与合作。但到了张作霖做了海陆空大元帅,也就是实际的民国元首后,张作霖对日本的要求一推再推,甚至不承认日本在华的进一步要求,这就使日本方面认为,张作霖不可能为日本利用,甚至成为日本在华利益的绊脚石。因此,日本决定除掉张作霖为后快。这也是日本除掉张作霖的主要原因。当日本知道张作霖要回奉天时,便决定在皇姑屯炸死他。那么,从北京至奉天的铁路沿途有重兵把守,张作霖的专列为何还被炸了?这主要是:皇姑屯一带是日本军队的防区,中国人一般是不能靠近此地的。日军常在这一带进行军事演习,他们若在此处埋设炸药,有军队活动,远远看去,也不会引起中国方面的注意。从北京至奉天沿途都有奉军重兵把守、警卫,特别是一些桥梁、涵洞等重要地段,但只有皇姑屯地域因是日本军队防区,而不能派兵把守,因此,此处便成了日本埋设炸药的最佳地点。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统治东北数十年。

(张作霖)

张作霖在取得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于1927年6月18日,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者。

在那个年代,军阀和帝国主义都有勾连,张作霖也不例外,他和日本帝国主义暗送秋波,相互依存。

张作霖掌权后,日本人想掌控张作霖侵吞东三省。

张作霖之前曾有求于日本人,但是他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绝不卖国。这样一来,张作霖成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东三省的障碍,日本人他十分不满,于是就产生了要干掉他的念头。

正好在1928年的时候,张作霖被蒋介石的北伐军打得节节败退。

迫不得已,张作霖宣布下野,决定从北京退守东三省,毕竟那里是他的老窝。

就在他要乘火车返回奉天(沈阳)的路上,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预埋在火车道上的炸弹炸死了。

问题来了,张作霖当时是北洋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手握重兵,并且在返奉天(沈阳)的铁路线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安排上了守卫士兵。

为什么张作霖还会被日本人炸死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说东三省的铁路管辖问题。

当时张作霖要把东三省的铁路收为国有,事实上大部分铁路管辖权都掌握在了张作霖手中。

唯独张作霖火车被炸的那一段铁路被日本人所管辖。

张作霖被炸的那一段铁路是沈阳皇姑屯车站。

皇姑屯车站正好处于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交叉处。这里正好是张作霖管理不到的盲区。

南满铁路是沙俄在东北修的铁路,日俄战争后被日本人所占领,也就是说日本人有管辖权,换言之,张作霖没有权利在南满铁路上布岗监视。

不过东北军还是通过望远镜观察过南满铁路的动静,一直没发现日本人有什么异常举动。

其实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很谨慎,根本没有露出半点马脚。

比如当时为了埋炸药,日本关东军进行了防洪演习,借机把炸药伪装成沙袋放在铁路边,这样一来就麻痹了东北军。

综上所述,因为皇姑屯车站的特殊性,这里成了张作霖遇难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百密一疏。

张作霖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有重兵把守,但在皇姑屯这个地方疏忽了,以至于酿成了车毁人亡的大祸,中国近代史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

文/秉烛读春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