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入长三角有哪些发展(安徽加入长三角为何还发展不起来)

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安徽全面加入长三角,与未来长三角的发展潜力?

优质回答:

安徽全面加入珠三角是件好事,但如果认为这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恐怕还为时尚早。

长三角在设立初期就已经是强市云集,当时有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共五个GDP全国十强城市。而安徽至今排名最高的合肥仅25名,省内第二的芜湖排名全国第72位。这样的落差注定不能对安徽加入长三角朋友圈抱有太高的期望值。

长三角的最大特点就三个:

第一、有钱;

第二、人口高速净流入;

第三、县域经济繁荣度高。

是这三点托起了长三角如今的地位,不是冠以长三角头衔就能学得来的。

安徽目前收入水平排名各省中下游,人口流出规模全国第一,县域经济弱于市区经济。所以这跟长三角的特征几乎完全不吻合。

如今安徽得到了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的确是一件能够探索新机的大好事。不过十年之内依然是摸石头过河的模式。

省会合肥是安徽唯一一个人口净流入的城市,而且多年前就已经被规划为长三角副中心。但是此事件影响力最大的不是招商引资以及对外省人口的吸引力,而是房价的飙升,并且一度把房地产行业占合肥GDP的比例值推升至历史新高。这样的变化除了城建快速发展以外,收入、民企规模变化、消费等方面的增长速度,有哪一样超过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吗?那么作为长三角副中心的省会尚且如此,省内其他城市实力远逊于合肥,前景岂不是更要靠自己?

别忘了,镇江、扬州、嘉兴、湖州这些更接近长三角中心区域的城市还等着大展拳脚呢,目前连这些城市都没能实现人口虹吸效应,外围要有质的变化只能继续等圈子实力的壮大。

目前看来,除了合肥、芜湖、马鞍山,其他城市恐怕一时难以跟长三角扯上什么实质性的关系,更多还是要辅佐这三个主要城市率先站稳脚跟,然后才有自己的机会。

其他网友回答

安池铜三市没有高速铁路通宣城直抵上海,加入了也没用,上面不是一直强调一体化就是互联互通,到宣城后成了断头路,怎么互联互通?

其他网友回答

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先看安徽全省加入长三角。安徽由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对加入长三角是非常主动的,希望能够承接江浙沪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全省加入长三角的目的自然也就是在于此。

那么能否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经济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不宜期待过高。

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第一,江浙沪3地目前的产业升级,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多地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产业升级困境。实际上除了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产业升级之外,其他城市包括上海都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长三角经济体量仅次于上海的苏州,最近两三年的经济增长明显乏力,就是转型困难的具体表现。长三角唯一的一个计划单列是宁波,情况也是如此。江苏的经济强市无锡前些年的增长非常惨淡,最近两年有所反弹,但这个趋势能否维持下去,还不确定。在自身产业升级普遍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是不大可能大规模的把中低端产业向外转移的。

第二,产业升级所带来的产业转移可能仅让少部分地区受益,不大可能使得安徽全省普遍受益。上海和浙江如果要进行产业转移的话,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以往临近江浙两省的安徽沿江城市。这是因为上海本身就比较小,所以要转移就一定会向外转移。浙江的浙西丽水和衢州地区以山区为主,本身不太适合承接省内其他城市的产业转移。但是江苏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人口众多,且以平原为主,经济又相对落后。因此江苏的苏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从政策层面上看也是转向这一地区而不是安徽。结合第1个影响因素,就会发现产业转移的规模不会太大。其结果自然就是只能是少部分地区受惠。

接下来谈未来长三角的发展潜力。

潜力实际上是一个很容易糊弄的概念。说一个人有潜力,一般是隐晦的指这个人目前的现状不行。如果将来发展的不好,可以说潜力没发挥出来,如果将来发展的好,就说潜力发挥出来。无论如何两头都说得通,所以潜力这个概念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与其讨论发展潜力,还不如讨论扩容之后长三角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的主要城市经济格局有可能在10年到20年的时间范围内发生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来说,上海和周边地区的经济落差会进一步缩小,上海的制造业会进一步萎缩,优势行业可能仅限于少数诸如金融航运等特定领域,非经济资源方面的优势,比如教育卫生等领域和周边的落差,也会迅速缩小。上海和周边城市在经济总量上的落差也会显著缩小。上海的制造业早就已经没有了优势,现在是凭借着人才优势勉力维持。上海的优质人才大多来自于周边省份,一旦周边城市与上海的落差降低,人才流入会迅速减少。在教育和卫生领域的优势也将会显著缩小。

在各种资源向省会城市集中的大趋势下,苏州相对于杭州和南京的经济领先优势,会大幅缩小,甚至于不排除被两个城市超过的可能性。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苏州的产业升级情况不容乐观,增长率相对较慢,长期叠加以后影响会比较显著。杭州和南京之间的经济差异,现在已经非常之小,而将来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南京将因此而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杭州。杭州的产业升级状况在长三角当中是最好的,将凭借着这个产业基础加上行政资源优势,超越苏州。南京的产业基础和科教文卫基础其实都比杭州更好一些,但受限于人口与辖地的限制,因此在总量与杭州相比稍微逊色一些,但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南京将超越杭州。此外南京的产业升级,虽然现在相对落后杭州,但后续动力要远好于苏州,后期紧咬杭州还是很有把握的。三个二梯队城市的经济总量应该会在一个比较小的区间范围内,虽然有先有后,但差异不会太大。

这种趋势同样会造福于合肥。合肥很有可能在三梯队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赶上甚至于小幅超过无锡和宁波。宁波凭借着计划单列市的政治地位以及重要的港口城市身份,很有可能在数年之后超越无锡。但是其行政资源始终无法与合肥竞争,长期来看,会形成合肥宁波无锡的排序。

其他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4类。第1类是镇江,一方面现在发展越来越弱,另外一方面又有严重的城市债务负担,长远来看,单靠其自身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因此,未来很有可能以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式破局。无论是整体并入南京还是拆分,镇江未来存续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第2类是靠着产业转移,在短时间内有一个经济的较快增长,但长远来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内生动力,所以情况会出现分化。前些年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转移最成功的南通,近两年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实际上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样的城市主要包括江苏的南通,泰州,盐城和淮安,浙江的嘉兴,湖州,以及安徽的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南通率先遇到发展瓶颈,其他城市也会依次遇到相似问题,后续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当地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资源积累以及主政者的管理能力。

第3类是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集聚基础,但自身没有相应的政治资源保障,很大程度上将维持现有的发展趋势。严格来说其实也包括上面所提的苏州和无锡,只不过因为他们的经济总量比较大,所以放在上文讨论。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准和政治资源都使得他们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产业升级,因此在中心城市完成产业升级并实现产业扩散之前,它们将维持原有的发展趋势。这样的城市主要包括江苏的常州,徐州和扬州,浙江绍兴,台州,温州和金华义乌地区。由于中心城市会加快发展,所以这些城市会相对中心城市来说进一步萎缩。

第4类是继续维持边缘状态的城市。此类城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以来在省内就属于经济弱势地区,得不到重视。自身的产业积累非常薄弱,在产业转移的时候,又由于地理因素,不能受益。因此将持续维持边缘状态。包括江苏的连云港和宿迁,浙江的舟山和衢州,丽水,以及安徽除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宣城的其他所有城市。

综合来看不难发现,上海虽然贵为直辖市,但是毕竟没有省域依托,所以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当中相对优势会逐步减弱。宁杭两市凭借着江浙两省的强大经济实力,以及自身积淀的各类资源,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地位,苏州相对弱势不可避免。合肥将依托安徽省会的政治优势,成为长三角第五城,超越宁波和无锡。宁波也将利用计划单列市和港口城市的优势反超无锡。由此可见,政治性因素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而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影响将仅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并且高速增长的实现是相对有限的,后续转型依然有赖于自身努力。

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不难发现浙江更为强势一些,江苏相对弱势。安徽除了能够捧出一个合肥以外,其他城市的未来发展也比较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江苏除了南京有比较高的政治地位以外,其他城市政治地位偏低。苏州无锡两个城市,虽然目前经济实力较强,但没有政治地位保障,未来前景黯然。安徽的问题也在于此。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人文,历史,地理等等,加入长三角仅为一方面,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促进安徽的发展的,就目前来看促进程度偏弱。毕竟安徽相对于江浙沪来说,底子很薄。

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江浙沪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经济发展迅猛。这点上安徽已经没得那个机遇了,不过跟好学生一起玩,总归是要变好一点的。但是你跟他们绑到一块,自家人都跑到别家去了,因为别家的肉更多。就因为离江浙沪太近,安徽留不住人,留不住人才。这可能就是发达省份,发达城市的虹吸效应吧。

不过着眼于未来,经济形势会逐步内移,未来的另一个经济中心肯定在内陆,内陆的辐射范围才更广。中部几个省份的省会都有机会,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到底谁会成为下一个经济中心,不得而知。当然这可能是百年后的事情了,当前还是沿海城市发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