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选自鲁迅的什么?(鲁迅的故乡最后一句是什么)

网友提问:

鲁迅的《故乡》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优质回答:

在鲁迅的《故乡》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令人深思。我认为作者是说:人要有创新精神,以前没有人做的,你做了,别人会学你的样子做,慢慢地大家都这样做,也就成了常态。鲁迅先生正是一个这样的人,以前的文化是八股文为主流,他带头以白话文为主流,成为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功的旗手。以笔为枪,与各种丑恶势力作斗争,先生也是第一人。在文学上,创出散文、杂文两种文学体裁。在思想上,先生写文章提高亿万人民的思想觉悟。令人佩服。

其他网友回答

鲁讯先生在《故乡》一文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应该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多少人都把它当成人生的座右铭,这句话无论放在过去或者现在都还是那样激励人,奋发图强,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其他网友回答

《故乡》结尾的句子,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一次读鲁迅的作品,都有一股苦涩的滋味浸润在心底,从孔乙己到祥林嫂,从祥林嫂到阿Q,从子君到魏连殳,看似互不关联的人物,但是却有一个强有力的纽带把他们串在一起,他们都是生活的苦难者,受害者……

《故乡》中的闰土也是如此,鲁迅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和儿时的伙伴久别重逢,可是多年以后的闰土,变化之大却是让人不忍目睹。生活的残酷让一个曾经鲜活明亮、生气勃勃的阳光少年变成了一块木雕似的石头,鲁迅见到儿时的伙伴,他惊讶的时候,我的眼泪却溢满眼眶。原来生活会把一切改变,尤其不幸、苦难、恶势力。

正应了一句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看看我们曾经的闰土,那个白雪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小时候读《故乡》的节选《少年闰土》,脑海中把这句话定格成一幅图画。那是我们每一个人美丽的活泼的少年时代的缩影。

长大了再读到全篇的《故乡》,尽管最后一句话路人皆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也非常喜欢,但是我更喜欢《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那句话,那是留在我年少的心里永远无法抹去的美丽的印痕,无论岁月如何改变,无论尘世多么沧桑,我想带着人之初之美,走向我的未知的明天。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我记得最先接触到鲁迅先生的这篇是在小学的时候吧。那时有篇课文就节选自《故乡》,叫做《少年闰土》。

因为有必背的段落,至今都还记得这段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其实在当时的年龄阶段根本就读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涵义,只觉得闰土的日子太安逸了,太让人向往,想像着自己也可以像闰土一样可以在夜晚狩猎,非常的佩服闰土,感觉最有用处的就闰土用竹匾捕鸟的技术。

后来渐渐长大了,上了初中,在课本上完整的学习了《故乡》后,才知道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写美好的回忆,而是通过写闰土这个角色,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来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揭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事实。

知道归知道,但也没有真正的明白作者的用心。反而觉得鲁迅先生描述杨二嫂的站姿写的太好了,感觉太传神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看见腿长笔直的女生,脑中立刻就会浮出鲁迅先生的那个描写:“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直到后来读大学,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先生心中的悲凉,才能看出先生失望与希望并存的矛盾,才能感受到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是的,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上本来就没有梦境中的完美,想像中的美好,虽然让人绝望,但希望是总有的,只要肯努力,也许就会走出通向成功的道路!

这才是我现在最喜欢的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