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王君专栏】修炼青春语文,从创造自己的代表课开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修炼青春语文,从创造自己的代表课开始
文/王君
老师们,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语文湿地教师成长学院!
青春语文,追求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探索生命幸福之道!
青春语文, 呼唤打通教法与活法,实践语文意义疗法!
青春语文,号召语文人经由语文教学,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你现在是在王君青春语文创新课堂实操训练营第一期!
听王君老师说课。点燃教学激情,蓬勃生命智慧。
经常有老师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王君老师,你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你认为要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甚至他们干脆问:专业要成长,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不仅是年轻的老师,很大一部分教龄已经比较长的老师也爱问这个问题。
这些老师都让我喜欢,让我感动:只要我们还在琢磨专业成长的奥妙,我觉得,就都可爱,都可敬。
而我,似乎是算有资格问答这个问题的。
而今的我,确实已经有了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三十年来,我走南闯北,从农村到县城再到都市,从西部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从省会到首都,从人大系统到清华系统,从底层的学校到中国排名第一的学校,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从高中到初中到小学……因为调动的艰难,又多次长时间的没有编制和职称,游离于教育主流系统之外……作为一线教师,这三十年,我如果说自己“万水千山走遍”“千辛万苦受遍”大概不算夸张。
而今的我,似乎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教学成果:在中年教师中,我算得是上国家级的公开课最多的老师之一吧?算得上发表文章最多的老师之一吧?算得上出版专著最多的老师之一吧?算得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最多的老师之一吧……这三十年来,我如果说我自己“全面尝试,一路修行”,确实是实话。我的二十多部著作可以作证:从班主任工作到教学工作,从教师角色到女性角色和母亲角色,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从教师视角到公民视角,从学校视角到家长视角,从成人视角到儿童视角……几乎教育的每一个角度,我都尝试过,实践过。
而这些,都让我在回答大家的问题时,有底气,有自信。
回到最开初的那个问题:
王君老师,你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你认为要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专业要成长,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我的回答:当然有!必须有!
那就是:聚焦思考,聚焦研究,去打造自己的一节又一节的代表课。以这一节一节课为根据地,为原点,支撑起一个阅读场,指引我们去深入读一个系列的书,深入去思考一个系列的问题。
打造一节代表课,就是建设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小堡垒,建设了一个阅读场。
打造十节代表课,就是建设十个专业成长的小堡垒,建设了十个阅读场。
而当这些代表课连成线,聚集起来,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原来自己已经走了那么远。学生受益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不知不觉产生了飞跃。
所以,找不到方向的朋友们,可以试试我的经验:不用盲目地去先找书读,也不用盲目地先去模仿哪位名师。书海是汪洋,永远读不完。名师风格各异,再好的教学设计到了自己这儿,也未必行得通。所以,永远相信一点:我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和重心,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我发现我自己,让我成为我自己!
而作为教师,发展自己成为自己的最切近的抓手,就是去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课。并且围绕这堂课,架构起自己的专业发展的小阵地。
请记住,这些课,是自己的目标研究课,他们能成为公开课——不管哪个层次的公开课,校级的,区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都很好。但如果没有机会上公开课,那请记住一个理念:我们这一代教师,幸运地遇到了好时代,当行政暂时没有办法为我们提供舞台的时候,那我们就自己为自己提供舞台:开一个微博吧!开一个私人公众号吧!向语文湿地投稿吧!总之,行政力量之外,语文是自由的江湖。教室门一推开,全世界,都是我们的听众。
得课堂者得天下!
一个不断在创造自己的代表课的老师,成长就会呈现加速度。
一个五年才上一节公开课的教师,和一年上了五节公开课的教师,成长速度,是有天壤之别的。
下边,就给大家讲两个代表课的备课故事。
一个是《老王》的备课故事。
一个是八年级第六单元的群文教学的备课故事。
王君老师的备课故事,既是教学之法,更是生命之悟。
好,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个故事。主题是:
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代表课
——以《老王》为例
《老王》是我的一节影响很大的代表课。近十年过去了,再看这堂课的设计,我还是要自我表扬:哇!这真的是一个好棒的课!
但今天,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表课。没有代表课的语文人生,真的是遗憾的。因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创造课,课也创造人!一堂一堂的代表课,就是我们人生的纪念碑。创造和打磨代表课的过程,就是见证自我成长的过程。
那么,怎么创造代表课呢?以我的这堂《老王》为例。
首先,精选文本。你要细细聆听自己心灵的呼唤,找到那些让你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课文。有限的时间,要用在刀刃上。属于你的文本,才值得你为她呕心沥血 。
我为什么选择《老王》,因为我自己就是老王的女儿啊。我的父亲,也曾经是一位三轮车夫。我青年时代最难过的回忆,就是父亲为了躲避城管的追逐,翻车摔在綦河边上,看客们重重叠叠的眼神压在父亲的身上。那个场面,如今想起来,依旧万箭穿心。
所以,我要讲好《老王》,向父亲致敬,向所有懂得悲悯的好人致敬,向那个艰难的时代致敬。你也一样。你一定能够找到和你心心相映足以托付精神的文本,然后,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一个学期,重点开发,反复打磨,成就自己的代表课。
其次,文本诊断。你要细细感受文字的温度,聆听文字的呼唤,诊断她的体质,发现她的个性,然后才能找到那条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秘密通道。
比如教《老王》,最大的尴尬是什么?是师生感觉的错位:一方面我这个老师爱极了《老王》,可孩子们呢?他们的初步评价是:情节絮絮叨叨啰里啰嗦!一点儿不好看!
呵呵,就是这样,师生对文本的评价大相径庭。
这是文本特质决定的。如果孩子们一开始就领悟了杨绛沉定简洁的语言的奥妙,孩子也不是孩子了,也不需要我们教了。
大家都很喜欢孙绍振老前辈的话:“在语文课上重复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教学的意义真的就在于揭秘,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果没有,那我的教,就意义不大。
那么针对像《老王》这样的静水深流的散文,我是怎么教好的呢?你一定要向我学习!我做到三点:
第一,一语立骨。找到课堂的定海神针。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散文确实挺“散”的内容统率起来,组织起来。
上课跟打仗一样,有了根据地,有了首都,才会有灵魂。
我找到了“活命”二字支撑全课。这个“立骨”确实非常惊艳。
很多老师都问我为什么能发现这个“活命”。怎么说呢?大概是因为我自己青少年时代总是在“活命状态”吧,所以,我对这两个字很敏感。对“活命”和“生活”的不同之处,我感同身受。所以,我们的课,一定是我们生命体验的反映。活法就是教法啊!
第二,板块建构。必须让我们的课眉清目秀。决不能像《千与千寻》中的那位无脸男,面目模糊。
《老王》这堂课,起,承,转,合,板块分明,节奏铿锵。
起,引导学生发现“活命”可以立骨;
承,情景对话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转,现场自读辩论体会杨绛的“活命状态”;
合,自创诗歌诵读,画龙点睛,突破“活命”的深层意蕴;
第三,丰富手法。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品味活动,帮助学生去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鼓励他们到语言中去出生入死。
这堂课,我起码设计了八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杨绛语言如茶的特点。比如:
1.让孩子们化身老王自述身世,训练把第二人称语言转化为第一人称语言,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
2.老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进行创造性对话,用故意误问的方式,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
3.让孩子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训练补白言外之意的能力,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
4.师生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发现答非所问的矛盾,理解老王有“屋”无家的痛苦。
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句,训练同类信息整合的能力,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
6.探究言语罅隙,训练破解语言空白之处奥妙的能力,体会杨绛的无奈和无力。
7.配乐朗读核心段落,训练想象力,进入老王生命的最后时光。
8.配乐朗读教师创作的课本诗,画龙点睛引爆高潮。
……
总之,我给同学们准备的方法丰富灵动,足以向学生的阅读惰性和精神惰性挑战。语用目标和人文目标的达成,都水到渠成。
当然,这个课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是用我全部的生命激情去上的。我是车夫的女儿,我经由这个课在反思在呼唤:希望这个世界,打破阶层的坚冰,让善良与善良,有呼唤有应答。
好,朋友们,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要点:
第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打造出自己的代表课呢?
首先,选择心动课文。
其次,发现文本特质。
第二个问题:设计代表课的三个要点:
1.一语立骨。
2.板块建构。
3.灵动手法。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不要着急!这些方法,我还会慢慢地手把手地教会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