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对孩子正确进行死亡教育?
优质回答: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于死亡越没有任何概念,所以,当他们自已处于危险的时候,是浑然不知的。他们也不懂得人会有生老病死,会有飞来横祸,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对于他们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死亡,怎么样做会避免人为的死亡?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知道什么是死亡,而是如何避免死亡?
对于死亡理解的最好教育就是对孩子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是做为学校层面,教师的根本任务是首先是保障孩子在活动时不受到任何的危险和伤害,身心能够得到健康、自由的成长。无论是安全知识还是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通活动组织来进行完成,使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引导和教育,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完全的特点,他们对于生命安全意识非常淡泊,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必须得是直观的、充满童趣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开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幼儿的知识结构和成长需要。
培养孩子的安全保护意识,从根本上避免死亡。
1、安全意识的培养,不是树大自然直的教育方法,一个幼儿园3岁的孩子和一个小学11岁的孩子,在面对不安全事情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小危险还是大危险,比如:3岁的孩子可能会把豆豆类的物品塞进耳朵或鼻子里,这是危险的,11岁的孩子可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但是他会去钻洗衣机,爬铁栅栏,这同样是危险的。成人不能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什么都明白,就会不发生危险。而是在孩子开始有活动行为和活动意识的时候,就要随时地教育他们,知道做什么是危险的,做什么会失去生命,会死亡,做什么是安全的,如何保护自己。
2、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全教育针对的层面是不同的,教育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孩子越小的时候,成人越要重点强调和引导。这种安全强化的意识一但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当再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孩子潜意识就会自我保护。我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在下床时候,他的腿够不到地,他知道是不安全的,他就把床上的两个枕头都扔到了地上,然后他趴在床边,倒退着,用脚踩着枕头下了床。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得以体现。所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丰富孩子的安全教育活动,从形式上了解死亡。
1、安全教育课不是教育者和家长口头上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直观、形象的思维,是需要教师运用图片、视频、录像、教具、书籍等辅助的教学工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使孩子了解和掌握生活当中,各种安全事件的基本常识,懂得进行自我保护和防范。无论是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雪灾),还是人为灾害(火灾、交通事故、中毒等)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严重的死亡威胁。
2、做为教师,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安全活动设计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通过教育和预防,会使80%的意外伤害避免。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游戏,来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比如:安全课“有趣有电话号码”,了解知道110、119、120等常用电话号码的用途。学校的小学生除了必要的安全课以外,还可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正确用电、防火防盗、防陌生人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还可进行安全演练等活动,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安全演练活动如:防火、防震等,应该如何正确地逃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让孩子避免死亡的有效方法。
搭建家校的安全教育平台,从共育上远离死亡。
1、幼儿园或学校可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幼儿园面对的是家长,学校可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通过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家长就会更多地了解相关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方法,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或学校对自己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已迫在眉睫,每年因溺水而夺去生命的孩子、因防范意识差而被拐的孩子、因贪玩好奇被弄伤眼睛及肢体的孩子,让多少家庭因此失去了快乐和幸福。安全教育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教育是需要学校(幼儿园)、家庭所共同承担和肩负的责任。
2、家长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要比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更为细心才可。家庭中发生死亡的现象机率更大,因为家中的不安全因素随处可见:电插座、刀、剪子、阳台、药品、细小玩具、食物等等,都会因为一个不小心,让孩子失去生命或面临死亡的威胁。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淘气和无知,而是家长的大意和轻视。任何一种经验,孩子都可以通过实践来积累,唯有这个死亡不可以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因为人的生命实在太脆弱,家长有责任和有义务,让孩子远离死亡,什么游戏都可以玩,只有死亡游戏不可以玩!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孩子不具备用理性思维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内心脆弱又敏感,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需要很高的智慧,也是很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同孩子讲到死亡的事情时,要具体到一点一面,越细致越好,如果回答草率、方式不当,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阴影,严重的甚至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死亡是我们所有的经历中唯一无法逆转和解决的事情。那么在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回答,从哪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面对死亡话题,家长不要回避,也不要刻意渲染,更不要主动和孩子交流死亡的话题,
1、大人尚且不喜欢死亡的字眼,何况天真无邪的孩子?孩子遇到死亡的例子不多,对死亡的概念还很浅薄。如果孩子不主动问死亡的事情,大人不要刻意给孩子增加死亡教育的课题,更不要主动为孩子灌输死亡的概念,目前此死亡教育目前尚不能成为对孩子教育的专题。
2、孩子问到死亡的话题时,或真正遇到死亡的例子时要给与正面回答,也或者利用参加葬礼、祭祀时给孩子普及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再进行死亡教育更妥当。
二、死亡可以为孩子珍惜情感而升华,遇到死亡的事情,家长家最好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述,继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当孩子问到死亡的事情时,家长要注意说话的场合,注意言语措辞,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温和的和孩子讲述。
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父亲就去世了。我女儿小时候问我为什么她没有见过她姥爷,我明确的告诉她姥爷去世了,但是我很思念我的父亲,我好好思考思考,找个合适的机会,一定告诉你。
在她八岁的时候,有次我和女儿去三峡游玩,我告诉女儿:1996年初,我的李桂林伯伯和她的姥姥姥爷相约,准备在三峡大坝施工前一起坐游轮从宜昌到重庆,畅游即将绝版的三峡风光,那是她姥爷的愿望。
由于老天爷对她姥爷过于宠爱,姥爷又想让我和他的外孙女早日独立,提前到了天国上班,终未成行。讲到最后我眼泪汪汪,告诉女儿我永远记得父亲活着的样子,女儿心疼我,也思念未见过面的姥爷。
2、讲得越简单明了越好,讲的过于复杂,会让孩子浮想联翩,会在稚嫩的内心种下恐惧和疑惑的种子。
当孩子面对死亡的问题时候,家长不要抽象地给孩子,讲他们幼小的世界里理解不了的事情。还是那次旅行,我告诉女儿,虽然姥爷去世了,但是想起姥爷我们都很温暖,姥爷会一直在天国保佑着我们,只要女儿好好学习,健康的成长,姥爷就会很开心很开心。
在游览三峡大坝时我女儿一遍遍的用手遮挡着害羞的脸,面对着绵绵悠长的长江水,狂喊:姥爷,我想你啦;姥爷,我想你啦!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长大。
死亡可以为孩子珍惜情感而升华。以后凡是走到女儿认为虔诚的需要朝拜的地方都会双手合十,为姥姥祈福,为亲人朋友同学老师们祈福,为她的姥爷祝福在天国平安快乐。
三、家长要尊重孩子,给孩子思考和处理思绪的独立空间,不要取笑孩子的稚嫩表达方式。
1、我始终认为,除了死亡,其余的一切事情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唯一,没有唯二。可见死亡对人们的毁灭性摧残和打击。
2、孩子还理解不到这种生活的残酷,家长要尊重孩子,要陪伴孩子度过思虑时光,不要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忧愁,也不要轻描淡写的取笑孩子,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3、再坚强懂事的孩子也是从一天天的体验中走过来的,他们有他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家长不要取笑孩子幼稚的表达方式。
四、面对死亡时,家长不能对孩子撒谎,否则当孩子知道事情真相时,产生疑惑,缺乏安全感。
1、家长不要用自认为善意的欺骗来哄孩子。例如:死亡的人他走了,到其他地方去了,以后就回来了;死亡的人他走了,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你就看到了;死亡的人走了,是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被人骗走了等等。
2、面对死亡时,家长应该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死亡,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很久到自己都不知道有多久,反正很久很久。以此打消孩子的恐惧,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五、家长要坚强的面对死亡话题,不要表现的惊慌和恐惧,加大孩子的内心阴影。
1、面对死亡的话题时,家长不要表现的过于惊慌、恐惧,否则孩子更会对死亡害怕和恐惧。应该让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长河中的一部分,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
2、利用教科书、电影等让孩子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死亡的概念。在美国电影《自闭历程》中主人公坦普看到自己心爱的小马儿倒地死亡,卡洛科教授说:记住他们活着的样子。一句简短的话语深刻的埋进了小坦普幼小的心灵里。在他参加卡洛克教授的葬礼时,她思念的方式是永远记住了教授举着火箭筒模型的模样。死亡可以让孩子从悲伤中升华情感。
3、我的朋友圈曾经写过下面的一个小故事,这是我女儿第一次面对死亡时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情感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这也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时比大人强的原因。通过这些事情也让孩子对死亡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让孩子明白了人生中死亡的现象真切存在。
“公元2012年,吾女七岁有余,散学途中买两小鸡。一鸡当晚驾崩,吾女洒泪三滴,择次日黄道吉时,葬于院内核桃树下,后枝叶繁茂,其曰乃小鸡入土之功劳。另一鸡,其白日偷携至学堂,吱吱声出,师不悦,后养于家中,置于琴键上,早晚练琴陪伴左右。数月有余,鸡渐长大,邻家奶奶刀起鸡落,吾女嚎啕,甚是悲伤,待香味扑鼻,转而擦泪净手,鸡入其口,破涕为笑,曰,还挺香呢。相去七载,罪过罪过。”
六、通过祭奠活动培养孩子的怜悯心,树立起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
1、是人都会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理性冷静的面对死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孩子会在大人处理和面对亲友死亡的事情时,瞬间变成强者来保护大人,安慰大人,使他们对家人产生深深的爱。这一切都可以让孩子拥有爱心和同情心,对死亡持有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
2、清明扫墓,祭奠去世的亲人也是很好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式,通过这些活动给孩子讲解清明的起源和典故,讲解对去世的亲人的怀念,使孩子在参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孩子的亲情观念。
通过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人类生命历程中的自然规律,可以帮助孩子从思想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消除死亡这个话题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阴影,从而让孩子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死亡,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死亡观和世界观。
(PS:这篇文章整整写了一天,心里很沉重,希望世人都能健康的活着,让活着的人少些思念,少些悲伤。图片系私用,谢绝转载。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商用,违者必究。)
其他网友回答
看老庄,明悟生死真谛。
其他网友回答
欧洲都有很多关于死亡的幼教绘本,从各种角度来让小朋友理解死亡的概念以及成人对于死亡的情绪。国内这块好像比较少,也许是觉得比较忌讳,就算有,家长也不太愿意让孩子面对。就像各种性教育教材一样下场吧。[抠鼻]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吓了我一跳。
一般情况下,家长是不会特意去教导这个,所以在什么情况下,教育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要区分开的。
第一个,身边有寿终正寝的,或老人因病去世的时候,可以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人生在世这个是免不了的等等。
第二个,非正常死亡,自杀,或不可抗拒因素,或意外事故,家长就要好好处理了,讲生命的珍贵,将热爱生活。
不论哪一种,家长在让孩子理解死亡后,尽量要说明,虽然生老病死是常态,但是我们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生命,过好每一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