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优质回答:
孙子兵法里有很多重要的思想,但我们要的是那个众多思想最核心的,最关键的,灵魂的,贯穿于其他所有思想之中的那个……
《孙子兵法》共13篇,6000余字,全书既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能各自独立成章。精辟新颖,妙不可言。有时,读孙子兵法就是一种超级享受……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道家人物,包括后世的诸葛亮等都是道家人物,所以《孙子兵法》是《道德经》在军事战争中的发展应用。那道德经的核心就是道,老子以水喻道,《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故几于道。而《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看到上面这段的最后一个字了吗?“神”。孙武用“神”来形容“水”所以:《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一脉相承,上善若水用在军事上就是:最上等的军事就像水一样柔软,避高趋下,避实击虚。
所以,《孙子兵法》的最核心思想就四个字:避实击虚。这一思想贯穿于13篇之间,甚至可以说:13篇是从不同角度对“避实击虚”的引申。下面我从5个角度给出答案:第一:《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一篇是谈:攻守。攻守是不是要避实击虚,当然是。守则不足,不足就是:虚;攻则有余,有余就是:实。所以,攻守就是避实击虚。
第二:《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迂直之计。军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而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此知迂直之计者也。那迂直之计不就是避实击虚吗?
第三:《孙子兵法》第五篇:兵势篇。这一篇是讲:奇正。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这不就是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吗?所以,奇正之变不就是避实击虚吗?
第四:《孙子兵法》后面几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火攻篇,用间篇。都是根据敌我虚实进行变化,特别是用间篇,不就是探敌虚实吗?
第五:最后说一下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想一下:算来算去算的是什么?不就是算敌我双方的虚实吗?
总结一下:我本人学习《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是一种享受,非常美妙的感觉。越深入到最后才发现两者的一脉相承。所以,可以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我的头条文章里有一篇是专门写“水”的,你可以浏览一下。
欢迎一起来讨论经典!顺便关注我噢!!!!
其他网友回答
《孙子兵法》是目前存世的古今中外第一部系统完整讲解战争的经典著作,迄今为止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不仅如此很多跨国公司也被这作为企业管理的借鉴模式。《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早在日本战国时代甲斐国的领主武田信玄就把《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写在自家军旗上,用以告诉自家士兵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军事纪律对战争的胜负何等重要。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一个对《孙子兵法》研究比较透彻的民族:侵华战争时期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石原莞尔等日军高级军官都是能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充分熟悉中国文化的中国通。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并没几个真正的日本通,这本身就违反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日本侵华之前大规模向中国各地派出间谍进行渗透,他们所绘制的地图能详细到每个村庄的每一口水井的位置,他们给所有中国高级军官编制了详细的档案,甚至连这些军官及其家人的生日、口味、喜好等私密信息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其实日军所有情报战套路早就在《孙子兵法》中屡屡提及,我们才是情报战的开山鼻祖,遗憾的是我们开了花没结果。
《孙子兵法》是系统地看待战争的:《孙子兵法》从来不认为战争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战争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情报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各种手段,《孙子兵法》甚至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就是告诉我们:能用谋略和外交解决的问题不要动用军事手段,即使动用军事手段也要先争取在心理上率先击垮敌人,强攻坚城实乃万不得已之事。这点不仅适用于军事战争领域,其实对企业商战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任何一家企业只有充分掌握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心理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就是《始计篇》,开宗明义地说道:“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这篇其实主要是讲战前的朝堂庙算,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战前没有周密的谋划,在战争过程中就将遭遇挫折。
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始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由于孙武是齐国人,所以《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管仲明确承认人性的自私与贪婪,管仲提倡以仁义和礼仪教化百姓,但不压抑百姓的逐利之心,利用这种逐利之心使齐国发展壮大。在对人性的把握上孙武其实和管仲一致,管仲率先在经济领域实践了自己的论点(这其实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说),孙武则在军事领域进一步将这一论点加以实践。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从本质上而言是教人打仗的,不是什么宣扬王道的作品,但《孙子兵法》也绝不教人穷兵黩武,所以《孙子兵法》有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点:《孙子兵法》真正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无论战争或是商战,敌人或者竞争对手是不会按我们设定的规则出牌的,想让他们配合自己,我只能说:想得美。汉武帝遇到霍去病时、宗泽遇到岳飞时都曾以长辈的名义鼓励这两个年轻后生多读兵法,得到的答复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教人打仗的兵书却一直在强调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问题是不战如何能屈人之兵?难道说坐等敌人自灭?当然不可能,这里的不战是指的狭义的战场厮杀,不代表不对敌方实施心理战、外交战、经济战等手段。如果啥都不干,就坐等敌人自灭,我只能说想得美。孙子甚至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外交手段的运用可能相对于军事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慎之又慎。孙子将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比较“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外交手段能最大程度保全己方实力,不破坏任何东西,是最理想的办法;而战争方式无论胜败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生命的逝去和经济的衰退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万不得已才能使用。
正因为《孙子兵法》立足于对战略的全盘谋划,而非仅仅只研究正面战场的两军对垒,所以其实《孙子兵法》的运用范围极其广泛:运用于战争,当胜!运用于工作,游刃有余!运用于商场,战无不胜!当然也可应用于个人生活:如果没有对人生的整体战略规划,遇到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注定一生活得很累!
其他网友回答
孙子兵法的内在逻辑就是三个字【实胜虚】。这就是孙子兵法的道,也是思想核心,抓住了这个来读孙子兵法,一切都变得简单。
孙子设计了一系列的形式来表述【实胜虚】。而这一系列的【形式】,奠定了孙子兵法的地位。
孙子是极简思维的高手,他把握住了简单。个人猜测,他看透了【大道至简】,以简驭繁,并贯彻到孙子兵法之中。
孙子设计了一系列的形式来表述【实胜虚】。而这一系列的【形式】,奠定了孙子兵法的地位。
孙子能从简单的几个要素构建出结构,并利用这个结构来思考的一个顶级高手。
开篇就设计了一个超级结构宏伟的【道、天、地、将、法】,大开大合。这个维度是从无形的资源【道、天、地、将、法】来思考。
第二个结构【度、量、、数、称、胜】。这也是大开大合,这个维度是从有形的资源。
以镒称铢【1镒=480铢】,【已方】的有形资源【度、量、数】是以镒来称【对方的铢】,胜负的天平,不言自明。贯彻了【实胜虚,强胜弱】的思想。
这两个【结构】要整合在一起思考,来计算实力【多算多胜,少算不胜、不算无胜】。这是【实胜虚】的顶级思考框架。
孙子兵法其实都是在谈资源,有形的资源、无形的资源,自己的资源,敌手的资源,但这些资源贯彻到具体的地方就体现在了,时间资源【机】,空间资源【地】,信息资源【用间】,等等。
资源是【形】,形【有形的,无形的】,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却是基础。
把形【资源】运动起来,就是势了。这是孙子历害的地方。
形【资源】是死的,是阴。
势【资源的运动】是活的,是阳。
实胜虚不是纯粹的资源对比,而是形式【对比】。
形【时间资源、空间资源、信息资源、道天地将法、度量数称胜】的运动,就是势了。
实胜虚实质是比较双方的【形势】,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在一定时间、空间的【形式】,才是【实胜虚】的胜负手。
远水救不了近火【在它处空间资源有时是无用的】。
机不可失、兵贵拙速【时间资源】。
(1) 孙子抓住了三个视角,一个是核心视角【实胜虚】,
(2) 另外一个视角是从资源【形】这个视角入手,实胜虚的物质基础。
(3) 最后一个视角是把【形】运动起来,就是所谓的由形带来的势,这就是形式。
最后谈的都是一些技法【行军篇、火攻篇等】,这些技法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脱离了场景,其实用处不大,要抓住【实胜虚】,抓住【形势】,抓住两个顶级的思考框架,这本书就很容易读通,一旦你把书读到如此简单的层次,你一定可以使用的起来。
孙子还是很理性的,先胜而后求战【以假设目标为导向】,孙子对胜的看法很有层次【看原书】,但他对胜抓住了实质【利可全而兵不顿】。这一条就够了,看事物真的是看得很透彻。
以正合以奇胜,这就是【形】的变化运动,通过这个变化运动造势,达到【实胜虚】。所以会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变化【形】者胜。又说兵贵拙速,这个速是时间资源。
孙子兵法,就是系统思维,建立结构,在方法上贯彻了【以迂为直】,以目标、理想结果为导向【先胜而后求战】,在【目标、结果】的引导下,落实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形】,针对【形】设计出势,以形势创造出相对的【虚实】,这一切都离不开【多算多胜、少算不胜,不算无胜】,通过计算【虚实】,最终达到【利可全的先胜】。
孙子把打战变成了一个如此简单的思考策略,堪称一代奇才。
其他网友回答
就两个字”伐谋”。一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论述。
为了取胜,无所不用其极!讲究谋略。
以不战而胜为上策。说白了就是使手段,用诡计,采用各种方法而战胜对手。
其他网友回答
知己知彼,知彼 难 知己 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