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期【美美与共】乘风破浪,追梦而行 ——记刘行知名师工作室第三次网络研修活动

乘风破浪 追梦而行
——记刘行知名师工作室第三次网络研修活动
7月4日,阴雨绵绵,空气中的湿润气息弥漫于武汉的各个角落。在武汉这个大火炉难得的凉爽宜人的天气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一次云端聚会是再好不过的了,于是便有了我们名师工作室的第三次网络研修会议,如此也算不负这番天赐“凉”机。

在来自光谷八初的韩茹冰老师的主持下,本次研修活动拉开了帷幕。研修活动共有三项议程:一是“作文起点课”活动分享,二是“读书助我成长”微型报告,三是活动总结。
来自华一光谷分校的申琛老师,分享的内容是“一堂不划水的作文课好难”。申老师讲述了准备这次写作教学公开课的心路历程。最初备课时,她以求稳为方向,选定了语文教材单元写作中的“语言简明”这一主题。但后来发现这一主题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最终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定了记叙文中的情感表达作为公开课的支撑点。申老师说,本次活动最大的心得便是: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堂不划水的作文课。
接着,来自光谷实验中学的黎龙老师,分享了自己参加作文起点课活动以来的一些思考。他说,本次作文教学启蒙之旅,过程难忘,收获颇丰,要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做学生习作的阅读者、欣赏者,要精准辅导、以评促改、逐点突破。但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一次写作教学,从方法讲授到习作批阅,所需要的时间都太长了,如何高效率地进行写作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难题待解,但黎老师还是期待有更多的美好——比如高效的写作教学——会出现在眼前。
来自光谷第二初级中学的周小燕老师,分享的话题是“且学且思”。首先,周老师从学习的角度对活动中的作文课做了独到的点评:老师们认真钻研的态度和精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丰富又充满创意的课堂教学技巧等等都值得学习与借鉴。同时,周老师也结合自己的写作课,谈了几点想法。她认为,名著名篇的借鉴问题,课堂容量的问题,作文课的生长点的问题,写作教学素材的积累问题等,都应该是后段研究中需要突破的问题。
在求真的申琛老师、儒雅的黎龙老师、深思的周小燕老师的“作文起点课”活动体验分享过后,便是独具个性特点的“读书助我成长”微型报告。
来自光谷一初的肖海艳老师报告题为《那盏灯,那个人》。她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从乡村学校走进随州外国语学校,又来到武汉光谷一初的人生经历。她说,正是广泛的阅读让她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有所收获。“感谢那盏灯,感谢那位点灯的人”,这便是肖老师难以忘怀的阅读初衷。
来自华科附中的马文娟老师,则围绕“读什么,怎么读”阐述了自己对阅读的理解。“电子书和听书,都不是我认为的阅读”,率直的马老师首先表明了自己朴实的阅读观。然后,她着重分享了《正面管教》一书的阅读心得,不只从家长角度,也从教师角度细致地交流了自己的收获和启示。
来自光谷一初的年轻的林友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成长之路:初中时的启蒙阅读,爱读闲书,是无功利性的青春阅读;高中时期的阅读,爱读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立志要为弘扬传统文化添砖加瓦;大学时期的阅读,是专业学习的必要;工作后的阅读,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这样的分享让大家都沉浸在满满的回忆和感动中。
最后,由工作室主持人刘行知老师进行总结。刘老师首先肯定了大家在作文教学研究中展现出来的钻劲,对工作室活动期间老师们的努力表达了感谢。她说,老师们的课程“虽有遗憾”,但水平很高,值得赞赏。接着,刘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写作教学的思考:写作教学不存在可教不可教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中间层的学生来说,写作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仅仅靠作文课进行写作教学,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必须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写作与思考,必须让学生体验写作的过程,形成自己的写作经验,老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老师更应该下水写作进行示范,尤其是可以从师生的共同生活经历着手进行写作示范。刘老师最后布置了暑期的研修任务,主要有三: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写一篇读书心得,撰一份课例评析。
如此充实的专业性超强的网络研讨会,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来到了结束的时刻,心中虽有不舍,却也充满了期待:期待我们的工作室这样专业性的活动越来越多,期待我们每一位成员都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成长的风浪从无止息,语文的教学更无坦途,愿我们工作室的兄弟姐妹们都能够“乘风破浪”,去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和远方!
撰稿:覃士伟
编辑:申琛
审核:刘行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