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文学|村落档案】梁寺头访古记(1)(水银月亮)

点击上方榆社文学关注我们吧!
梁寺头访古记(1)作者
水银月亮
梁寺头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郝北镇西南部,海拔1050米,村域面积4900亩,耕地面积730亩,人口62户162人。距郝北镇镇政府18公里,距县城20公里。2018年9月18日,我和榆社县作家协会一行14人应梁寺头村两委会之邀,走进古村梁寺头。
未走进梁寺头村前,梁寺头与尧文化的关联是个问号;走进梁寺头,认识了村干部弓建平后,我知道,我碰到了尧文化专家,梁寺头与尧文化的渊源在他那里会有许多种文献和实证让世人吃惊。
?上古传说中的尧文化
我感到我来这里来得太迟了。
如果时光倒流上一个多世纪,梁寺头村的三合楼院和清梁寺庙会盛况将成为另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景象;如果时光再倒流上一千多年,或许我看到的是现在当地人称的爷神庙岭,即榆社乾隆八年县志所载的尧神庙上的烟火袅袅;如果时光再倒流至公元前四千多年,我又能看到什么呢?
有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炎帝八世榆罔经历了涿鹿角逐,经历了九大激战的兵败后,已退守榆林,随后榆州国覆灭了,唯一保留的祭祀之地——榆社诞生了,榆社是炎帝最后的家园。在榆社的旁边最近的邻居自然命名为榆次。
而炎帝榆罔生于古方山,古方山又成为后来尧帝与四方群雄的朝会之所,每至朝会,尧帝在尧神岗上燔柴以望山川,以烟气上达天庭,祈祝万民安康。尧帝巡狩四方的归宿也在古方山。古方山在典籍中载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榆社流传至今的元宵节前后点旺火,以祈求来年兴旺发达、福运泽厚,以及乡民还要在旺火上烧烤馍馍、饼干吃以袪病去灾的习俗也与此有关。这就是上古的柴望遗风的影响。那么古方山在哪里呢?
《魏书》上记载古榆社“上有尧庙”的方山,据清版《榆社县志》祠庙栏中记载:“尧神庙,在县南四十里”,《沧桑榆社》的作者李旭清老师为了寻找真正的古方山,走遍榆社山川,曾两上北寨乡的方山寻找上古的尧庙遗踪而无果,后来也是机缘巧合又碰到了梁寺头村的弓建平,他们结伴多次登上梁寺头的海拔1512米的爷神庙岭,在那里找到了几千年前的古砖断瓦,其中的砖竟有7公分厚、36公分长(边长),这至少是秦汉时的古物。他们还在山顶上找到弓建平认为的风化残损已久形如石臼的上古旱井,证实尧庙遗址并非先前以为的北寨方山。弓建平又从《武乡县志》记载的关于方山位置的信息确认真正的方山应该就是梁寺头村外的爷神庙岭一带。爷神庙岭就是上有尧神庙的尧神岗,而尧神岗正在这古方山之上。据《武乡县志》载,方山到武乡20里,武乡到榆社60里,方山到榆社城40里。这正与光绪版《榆社县志》所载的“尧神庙在县南40里”相合。这些信息都直指梁寺头村东的爷神庙岭上的尧神庙,证明这里才是生育炎帝八世榆罔的古方山,这里也正是尧帝与四方诸侯朝会,大兴柴、望遗风的尧神岗。
“榆社文明与华夏文明同步,梁寺头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步。”弓建平不由感叹道。
光绪版《榆社县志》在古迹栏里记载:“相传尧都平阳密尔斯地,尝因巡狩登此山,以柴望,人思其德立庙祀之。每岁四月八日,土人犹祀享云。”从县志上记述可知当初人们在此修尧庙的原因,是因为这里靠近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尧王曾来此巡行视察,并在此山岗上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即举行柴、望仪式,以祭天地)。而梁寺头的尧传说还不仅如此,尧文化一直影响到当世,据曾在梁寺头教过书的张炳昱、田玉生老师回忆,梁寺头村里的大庙正殿里曾有壁画,画的就是一王以箭射马救民的故事。这“王”其实就是尧帝,当地人不知,把尧神庙岭叫成爷神庙岭。但这个故事似乎早已远近闻名,邻村枣林的现在榆次晋中师范专科学院工作的张宪文老师也回忆,他小时候也听说老人们讲过这样的传说。
“尧王打马救民”的传说版本很多,大致意思是原本梁寺头一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收成一向非常好。可是有一年不知怎么回事,地里的菽、粟总是不等成熟就大片倒伏,家家粮食严重欠收。因为年成不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巡狩至此的尧帝为解除百姓痛苦,经过明查暗访,终于在一天晚上发现神马踪迹。只见一阵狂风过后,不知何处而来一庞然大物,连吃带踩,打滚撒欢,只片刻工夫,一片就要成熟的粟、菽就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尧帝大怒,顺手扔出手中的神斧正中怪兽腹部,怪兽落皇而逃,尧帝循血迹追寻,才看清,那怪物竟是一匹的脱缰野马。害群之马从此被除掉了,梁寺头一带重新恢复了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景象,先民欢腾之余,不忘尧帝爱民之恩,奉尧帝如父母,敬尧帝为神明,在尧帝举行柴、望之仪的方山的山岗上立庙供奉粟、菽,每年四月初八成为祭尧帝的庙会,一直流传至今。这个传说与县志记载是基本上是吻合的。
弓建平一提起梁寺头的尧文化就会两眼放光、如数家珍,他搜集了许多古籍的扫描件,来自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尚书》《仪礼》《史记》《竹书纪年集证》等等经典书传,以及来自武乡、台湾、榆社的乾隆、光绪、民国等等多种版本的《县志》(“榆社乾隆八年县志”十四页,光绪七年县志及民国六十五榆杜县志),我不知他花了多长的时间来收集这些资料,连同古迹中关于尧文化的诗词还有二十多首,其中最重要的是本县清乾隆八年县志总编纂知县费映奎的一首诗《谒尧庙》:“西方山下水沄沄,茅屋三间祀放勋。千古讴歌畿甸近,万家忠爱荔蕉芬。夕阳影里鸟朝树,春雨晴时窗宿云。才拙喜临勤俭俗,肃衣再拜圣明君。”尧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于榆社文化的影响从这些典籍中可见一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正是弓建平这样的一群热爱榆社文化的榆社人的写照。文化的传承也就是靠这些自觉维护并挖掘的热爱地域文化的热心人的推动下传承的,文化的自信也来自于因为还有一些人执着于此不肯放弃,我们灿烂的文化才不可能也无法断层。
在弓建平的研究中还有这样的一个大胆的推断。
据《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吴任臣注引《通览外纪》曰:“帝里又曰炎居,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又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首注云:“节茎、克、戏皆不在帝位,克生子榆罔立”。榆罔为节并之孙,是炎帝居曾孙。““罔与方”亦相通假,所以榆罔的诞生地亦与“方”相关。方,除“方山”之说外,又有“方泽”之说。《唐开元占经》卷118云: “《随巢子》曰:夏后之兴,方泽出马。”《山西通志》亦云:“禹方兴时方泽出马”。那么方泽在什么地方。大约在古方山,方泽应在古方山之下现在的西方山村、东方山村一带。因上古洪荒之时,方山脚下一片汪洋泽国,是大禹打开的离方山十五里之远有関壑口,才有了东西方山村。而“禹方兴时方泽出马”,在大禹时代,仍有“马”之传说,故上面那个“尧王打马”的传说流传至今也就不难理解。马害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当地百姓延续的向尧帝上供粟、菽之俗不无关联,都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由上面的“尧王打马”之说追溯历史而上,榆社人的祖先炎帝榆罔氏作为炎帝八世,继承了炎帝教民稼穑的传统,所以榆林一带农耕生产一向非常发达,所种粟、菽品种优良且产量较高。这也是历来梁寺头村小米口感极好的历史缘由。(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水银月亮,原名苏宝银,山西平定人,1967年3月15日出生。晋中师专中文系毕业,榆社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市级人选,榆社县学术技术带头人;晋中市二、三、四届政协委员,榆社县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市诗歌协会理事、榆社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个人诗集《水银月亮》《木月雪莲》。
九月主题活动
JIUYUEZHUTIHUODONG
一、 主题(出题人:一声轻叹)
1. 老师,
2. 秋天
二、 时间
2018年9月6日到10月6日晚八点
三、发稿格式(必读)
例:
秋天(标题)
文/署名(省市)
(此处空一行)
正文……
四、注意事项(必读)
1.投稿要求:两个主题的作品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围绕每个主题,各尽所长,认真构思,自拟题目,文体(诗、散文、剧本、小说、报告文学等)不限,字数不限。必须保证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内容必须健康积极,弘扬正能量,抵制色情敏感暴力词汇,不得谈论政治敏感话题,违规作品一律不收。
3.平台每月会对主题作品根据点击情况进行评比,并用平台管理费给予优秀作品作者一定的奖励。
投稿邮箱:1144569744@qq.com
写作交流的平台
传播文化的湿地
思想灵魂交汇所
榆社文学
编辑|水银月亮 枫 一声轻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