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我国古代,对于普通人家,食用的油和盐哪个更缺乏?
优质回答: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油虽然比盐还靠前一位,要论它们的缺乏当然属盐啦,我们是沿海地区从来不缺盐,但是从小就知道盐的珍贵,据老人传说:旧时卖盐都是用肩挑的,挑着一担盐从山区一路走过去,走得越远盐就越值钱,可见当时由于路途遥远,内陆地区对盐的苛求。
说起盐的故事,历史上盐一直都是官府垄断的买卖,贩卖私盐是不小的罪名重则可以杀头,为什么还会有人冒险贩卖私盐?只因盐的利润太高了,传说中本地凡属盐商者几乎都大富大贵,现在还有几处大宅子就是当年盐商的宅院。
陆丰城内街有很多姓朱者,相传他们从北京搬家过来的,祖上就是广东的盐道(官名、相当于省厅级)。
本地还流传一则关于盐的佚事:清朝有一名外地人到陆丰当知县,有一天知县呜锣开道在大街上经过,有一个挑盐的苦力走避不及,把一担盐摔得满大街都是,知县大人下了轿子出来察看情由,他一见满地白花花的盐顾不上脸面,急忙把地上的盐往官袍里面兜,由此可见盐在当时的份量。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一般人家更缺的肯定是食盐,在汉朝之前,人们吃的都是动物油脂,没角的动物油称为脂,有角的动物油脂称为膏。如猪油就是脂,羊油就是膏。
古代缺油还是缺盐
植物油最早是芝麻榨的麻油,而麻油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而宋朝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植物油得以广泛应用。到了明代,科技进一步发展,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各种作物的出油量。
古代缺油还是缺盐
相对于油,古代的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垄断专营。而盐的价格高,一般穷苦老百姓根本买不起盐,就转向了黑市。为了钱,总有人铤而走险,不惜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盐枭,但是黑市上的盐没有经过层层加工处理,起色发黄或发黑。几十年前的农村,还要这样盐粒大的粗盐腌制咸菜。
而一些偏远地区,盐就更为缺乏,在四川成都的“三星堆”遗址,发掘出的部落首领蚕丛可以看出,其是典型的磺缺乏。
古代缺油还是缺盐
人可以少吃油甚至不吃油,但是没有盐,人浑身无力,根本无法生存,所以盐是生活必须品,古代的一般家庭,买不起盐是正常事。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食用的盐更缺乏。
在古代,我国古人就已经开始食用油类食品。据记载,人们不仅食用各种油,而且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或者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很明显,古人对食用油还是挺有讲究的,能够认识各种油的性质,并能够知道搭配哪种油味道更佳。在古代,人们上山打猎,或者家里面养的家禽,都会有油食用。
汉代以后就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植物油。
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食用油还是很普遍,而且也不是很缺,即便你没有钱去买食用油,可以上山打猎,亦或者自己种的油菜等这些都可以吃到油。
然而古代食用的盐就比较缺乏。因为古代制盐技术低。
古代一般食用海盐、湖盐、井盐,大多都是取卤肉做原料,或者用柴火煎熬,将盐水导入锅中,一直炒干就可以得出盐;也可以拿去晒干,等水蒸发后便能得到盐。
宋代以前的海盐都是煎制。煎盐需要大量柴草,耗费人力物力。虽然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了日晒的方法,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不佳,因此人们用煎制的方法多于日晒。
加上在古代,朝廷对盐的制造有着严格的管控,一般都是先给朝廷用,然后再给民间,很多时候是盐都是供不应求。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官员垄断盐业,卖价高的离谱,使得百姓无钱购买。
由于古代技术有限,勘察到的盐地比较少,提炼盐的技术也不先进;同时,还有盐产地的局限,盐的分布一般在海边,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食用的盐应该足够,但是远离盐区的人,吃上盐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说,在古代,普通人食用的盐更为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