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郑和下西洋提高明朝在国外的什么)

网友提问:

郑和的七下西洋,为什么没让强大的明朝开拓出更好的前途呢?

优质回答:

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个重面子轻里子的行为。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宣扬国威,赢得万国来朝,当很有面子的“天朝上国”。

郑和下西洋之前,皇帝朱棣特意嘱咐他“不得持强欺负弱小”,在这中意思下,又谈何开拓殖民地?

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赔本买卖。郑和所经之处,用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换取当地的特产,别说挣钱,根本就是“以贵买贱”,不惜成本的去买各地的“新鲜”之物。

郑和下西洋后并没有把开辟的航路用于商业交易,这种赔钱的朝贡贸易,在大明国力开始衰退之后,再也无法维持,郑和下西洋成了一个壮观的过去。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农业文明的意识始终主导,明朝已占据东亚最好的土地达到自给自足,对于大陆以外的世界没有开拓的兴趣。加之中国人落叶归根家乡的情节很重,不是生活所迫,谁也不想老死他乡。

二是作为明朝皇帝来讲,下西洋主要为宣传上国国威,另外据传寻找建文帝下落,如果为开疆拓土,成立殖民地,由于天高皇帝远,加之缺乏技术和物质条件,皇帝可不想希望又出现割据势力。

连明朝内部大臣都认为这种方式是皇帝好大喜功的表现,后来的兵部尚书刘大夏一把火把造船图纸都烧了。所以综上所述以农业经济立国的明朝无意识无兴趣通过海洋获得利益,下西洋只是一种天朝上国的宣传行为。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郑和下西洋是 官办的,而非民办事业。

郑和的航海和西方的航海,最大的区别就是一是官办,二是成立了盈利性质的公司。

既然是官办,那么郑和航海就可以不考虑成本的问题,带着数万士兵数百船舰浩浩荡荡的游行半个地球。

既然是官办,那郑和就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赢利问题,他在意的是怎么搜集海外的奇珍异宝,而非可开发的商品和市场。

没有利润的航海,只是对国家财富的一种巨大浪费。

所以郑和的航海在政治上军事上有价值,但在经济上却属于亏本买卖,不能长期持续下去。

我们举一个例子:胡椒,下图一般人没见过,是胡椒粒。而我们一般吃的是胡椒粉。

1562年,前内阁首辅严嵩被抄家,家产清单罗列了数不尽的豪宅别墅、金银器盏、珍木家具、绫罗绸缎、古玩字画,但最吸引现代人眼球的是其中的三千五百石胡椒。

为什么曾经夸口“国家没我富”的大贪官严嵩要搜集这么多胡椒呢?

因为明朝时的胡椒同样是奢侈品,一粒胡椒的价格最高时据说高比黄金。胡椒的价格一度和人参燕窝齐价。

胡椒的原产地是印度,而郑和下西洋时,在印度设立的常设基地是印度古里,从1407-1433年,20多年间,郑和船队经常停靠这里,也在这里设置了长期有人驻守的航海基地。

郑和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胡椒,他也将这些胡椒带回了中国。但胡椒的利润并未成功抵消航海的开支。

我们知道,西方人航海到东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得到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胡椒就是其中之一)。

在印度和东南亚这些香料非常便宜,而送到欧洲后价值翻了百倍。于是吸引着欧洲人不断的到东方来进行香料贸易。

而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却没有发生,郑和带回的胡椒没有持久的给明政府带来利润。

原因可能是:郑和是官员,官员们万里迢迢的把胡椒带回来只进了国库,结果胡椒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只给明朝带来了短期收益,却未能成功培育消费胡椒的国内市场。

郑和带回来的胡椒,回国后是直接进入国库的,有时作为工资向官员们发放,但胡椒的消费,一直只限制在权贵阶层。普通人很难买到,政府也没耐心去慢慢的培养平民百姓的消费习惯。

胡椒在中国的普及一直很慢,一直到郑和下西洋后100多年的16世纪后期,胡椒才进入百姓千万家,成为一项日常调味品。

而在欧洲,平常人家餐桌上出现胡椒一般认为是在15世纪,欧洲虽然距离印度更远,但在普及胡椒这件事上却比中国更早百年。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七下西洋之所以没有让强大的明王朝开拓出更好的前途成为殖民列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不是以掠夺为目的而是想要建立一套万邦来朝的朝贡体系,而这种推崇薄来厚往血亏的朝贡贸易体系不仅不能够使得明王朝更强大反而让它更虚弱最终难以为继。

我们知道由于中原王朝绝大多数时期都在文明程度和国力上碾压周边民族和国家,因此逐渐形成了自己是世界中心其它民族和国家都应该臣服于己的天下共主心态,所以每个中原王朝甚至是政权都想要使得天下所以民族和国家至少在名义上臣服被纳入自己的朝贡体系。

这些中原王朝或者是政权也把有许多民族和国家向自己朝贡视为彰显国家强盛布国威于四方维护自己天下之主形象的必要举措,而统治者为了这一面子工程把别的民族和国家不管是真的向自己朝贡还是只是正常的外交活动通通都记载成了朝贡行为,甚至逐渐发展到了只要不承认是来朝贡的就拒绝和你打交道这种近乎癫狂的地步。

而对于那些表面上承认是前来朝贡的民族和国家使团中原政权的统治者为了显示大国的威仪几乎无一例外会重重的赏赐,这些赏赐物品的价值可以说是那些朝贡者进献物品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以至于朝鲜等国家把朝贡当作牟取暴利的手段频繁进贡使得中原王朝财政困难逼不得已限制它们进贡的次数,另外也有许多外国商人也来插一脚冒充是朝贡的外交使团借机牟取暴利。

所以古代中原王朝倾力打造的那套以自己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根本就是一个只是面子好看实则严重亏本的工程,而郑和七下西洋也正是明朝的明成祖和明宣宗等皇帝为了打造万邦来朝假象的面子工程,当然有种说法认为除了这一目的还有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的目的,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不以殖民掠夺只为打造朝贡体系的和平军事外交行动。

因此郑和七下西洋都是推崇薄来厚往别人给你一根鸟毛你给别人一堆金子这样几乎是血本无归的买卖,以至于许多沿途国家纷纷以招待等各种名义扣留一些外交人员就是生怕郑和舰队下次不来了,而有些小国的君主和使团因为来中国朝贡待遇太优厚了甚至乐不思蜀连自己的国家都不想回了。

所以经过郑和舰队七次下西洋这么一闹腾明朝财政亏空严重国力不仅没有变强反而变得越来越虚弱了,最终在保守的儒臣们口诛笔伐下本来就难以为继的下西洋运动也就偃旗息鼓很快停止了,而且郑和下西洋宝船建造资料和航海资料都被他们付诸一炬并颁布禁海令导致中国航海事业长期一蹶不振。

然而稍后半个世纪西方殖民者就依靠几艘小破船开始了他们的大航海时代通过殖民掠夺逐渐富强起来,结果从此就改变了世界奠定了西方主导世界的格局使得东方从此从属于西方至今都还没有改变,而中国也因为放弃了对海洋的经营最终在近代深受其害不断遭到列强来自海洋的侵略,因此这段务虚不务实导致的惨痛教训直到现在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其他网友回答

当时的明朝算起来是世界上航海技术最先进的,可是中国人奉行的是以和为善,以邻为伴。受中国传统孔子儒家思想的指导,我们从古至今(除元朝以外)都不会去侵略任何的国家,我们奉行的是以“仁”治国。所以中国当时多么强大,经济多么的发达,我们都不会主动侵略别的国家!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奉行的是朝贡贸易,为的是显扬我们的国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