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喜欢黛玉还是宝钗(曹雪芹对宝钗的评价)

网友提问:

曹雪芹更欣赏黛玉还是宝钗?

优质回答:

小说中的人物,象作者的孩子,即使是父母也有偏爱,那么作者偏爱的是谁呢?是林黛玉。

一、在写林黛玉有创造性的笔墨。

比较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外貌就可看出作者所下功夫不同。

林黛玉是作者独创的写法,两道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系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古而来,对那个女子的外貌有如此描写。还怕不美,又从侧面、场景等另加衬托。

薛宝钗就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如银盆,眼若水杏,这种戏曲小说中常用的语言,最多就是比作杨妃。这对于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是否有些敷衍了。

二、对人物形象的描写。

对林黛玉的描写,吃醋也罢、吵嘴也罢,愁苦也好,特别是感情,都只突出了一个字”真”,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

对宝钗的描写却时不时的在一个自认为是淑女的人的身上加上一些讽刺,如偷听之后嫁祸黛玉,而这一段完全是闲笔,和后续情节完全无关。在宝玉午睡时,与贾宝玉独处一室,且绣宝玉的贴身内衣,当问及自己爱好的时候却说贾母的,处处揭示出薛宝钗的”装”。

三、结局。

林黛玉虽然去世了,却得到她所要的全部,贾宝玉真心真意,死生不渝旳爱。

薛宝钗虽然得到了金玉良缘,却终身守寡。

所以曹雪芹是更偏爱林黛玉的。说一句和本题无关的话,他亦偏爱王熙凤。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虽然珠玉在前,我仍愿再拋一块砖。我觉得,曹大家既然经常把她们合在一起描写,她们定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个体,而应该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曹公对他们的爱当然也是没有侧重的。

在《红楼梦》前80回中,林黛玉一直很任性,也很率真,对自己在意的心心念念,但对自己不在意的,一点也不假颜色。我以为这是人内心所渴望活成的样子。我活着,就是活给自己看的,我只要不违背社会伦理,我不在意世人的目光。第七回黛玉怼周瑞家的正是这种理念的一种体现。

当然,黛玉敢这样做,因为她有自己的底气。她是贾母最宠爱的女儿的女儿,又出身于列侯之家,父亲是探花,又领着巡盐御史的肥差,可谓是千娇百宠,金尊玉贵。但随着林如海的去世,林黛玉经过世情冷暧的历练,也慢慢的收敛了自己的个性,虽然仍然很真,却已温和很多。当林黛玉最终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本质,她成熟了,她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她完成了人这一生由单纯走向成熟的历程。

而薛宝钗则是演绎人由成熟慢慢返璞归真的过程。人是有许多不如意的。许多时侯不得不违心而做。薛宝钗就是人们本心不愿如此,而不得不如此的经典人物。

薛宝钗入贾府时也顶多十岁,不管再老诚,也是一个小姑娘,可是她却能做到八面玲珑,人人点赞,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功力,一人难称百人意,薛宝钗就有这个本事。但是这个本事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她也有很多的无奈与辛酸。可是不那样做,却又走不远。

薛宝钗虽然有母兄罩着,有姨娘靠着,可是她早经世事人情,深知人情世故,因而她虽然也有热情活泼的一面,偶尔也会忘情,但更多时侯,她不得不被世俗的东西包裹起来,做一些违心的事情。说她世故也好,说她圆滑也罢,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那样做。她正是我们的现实,我们明明知道怎样做才最好,却不得不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

纯真可爱的林黛玉虽然赢得了宝玉的心,但她死了,因为 生活里没有象牙塔,如林黛玉一般的太率真,太本我根本走不远。世故圆滑的宝钗虽然没有走进贾宝玉的内心,但她却赢得了宝玉的婚姻,这也告诉我们,只有接受社会的约束才能走远,可是却也往往失去了本我,失去了初心。

而最后,宝玉出走,剩下宝钗孤零零的存活世间,告诉了我们人间的另一个真相,被世约洗涤过的幸福,虽然走得很远,却往往是虚假的,空无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我们看,《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悲剧。作者正是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代表的价值扭曲了,撕碎了。他所赋给两位姑娘的痛与泪是均衡的,爱也是满满的。

其他网友回答

小说把两人美,描绘到极致美。对黛玉的爱用热到冷,从神到俗。对宝钗由俗到神。相互转变,从灵到肉,和肉到灵的具大转化变化中。

黛玉就是若比干还多窍的人,是文曲星,文财神。比干还一窍八窍玲珑心 ,是多了一个心眼,而平常心不会多心眼,她天生就是个病人。虽然是绮珠仙草,自然之木花草之芳,是纯粹精华美好,而其本质是普通,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内慧外秀,外象绝代俊美。

更确定她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横溢才学,诗人气质的人。曹雪芹却把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无见识,小心眼,折磨着自己,想家无家,要感情却生活在一个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的荣国府里。连他自己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惠,都发出这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在许多势利眼光下,一身之病,别无长物,能安心生存。

小姐探春说得明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林黛玉有何能,只有期待爱情,却又不敢表白爱,而不敢言,把爱放心中。寄托别人怜悯,信守爱情,爱至深,伤也重,为爱而死。

曹雪芹用堪怜咏絮才,不是更爱她 ,是可怜她的。有才无用之人。还是一身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超凡脱俗,清秀自然造灵之美。终究敌不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花落必然外在美。又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异常病态美,又是自尊心太强了的小心眼的自卑状。

在进大观园前,她做为仙子恼怒宝王表白。宝钗却直接了当,在丫环莺儿面前,要宝玉的玉引诱金锁成一对儿。还让莺儿为宝玉的玉打梅花络,展现敢爱大方待人以诚,爱的直率。最后让小性尖酸刻薄,在大观园里黛玉主动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令。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曰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自误了”自我深刻反省加高宝钗高大有见识,虚怀若谷,率真坦城对待姐妹。

这时的宝玉在《螃蟹咏》《山门寄生草》《更香谜》更认识到宝钗展现富于孤愤反叛精神色彩,是真正时代有才有识的骄子。让林黛玉,也深深感到,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虽然宝玉送给两个旧手帕,给黛玉却无题字更证明宝玉将不会珍惜,这份感情。旧手帕是随身可带随手就弃之物。但绝对不会珍惜之物,林黛玉却确让自己以为贾宝王对她是真爱,是多么无知。而只有自己在二帕写诗哭泣,只是单相思罢了。在实权人物王夫人撵出晴雯出大观园时直接表达出黛玉深刻不满更有一度视黛玉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贾母,明确表示不能将许配给宝玉,玉熙凤偷梁换柱之计后只能烧毁自己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诗稿。曹雪芹从三生石畔的就定下黛玉只有眼泪没有缘分,是奇苦爱情悲剧。

其他网友回答

一、我认为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比较喜欢薛宝钗。

《红楼梦》中最出名的女子,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这两个女子都是宝玉的红颜,比起娇柔的林黛玉,曹雪芹喜欢大气的薛宝钗。薛家女儿薛宝钗恰是一朵艳丽的牡丹,却芳华内敛,没有林家妹妹时不时露出的锋芒。她一直是坚韧而隐忍的,因为她是薛家的女儿,因为薛家有她不是很精明的母亲薛姨妈,还有一个不成器的哥哥薛蟠。她代表着薛家女儿曾有的荣光,又不得不面临着那个显赫一时的家族的危机。

二、原因有这几点

1.黛玉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在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中,宝钗谈不上是第三者。薛家女儿宝钗肯定没有真真正正地去拥有一份爱情,她虽然赢得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却输了作为女人的幸福。宝钗从来也没有真正去爱上贾宝玉过,她或许会羡慕宝玉与黛玉的两小无猜,但她从不渴望拥有这么一份爱情,因为她定义为幸福的,恰恰是贾宝玉所唾弃的。

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清楚的明白,她和宝玉黛玉的不同,也清楚地明白这样的爱情终究不会长远。若宝玉不是贾家的受宠的公子哥,又岂会入了宝钗的眼。她也明白贾宝玉终不是良配,但她有这样的母亲与哥哥嫂嫂也容不得她再选择,她需要贾家的壳来保护自己,从而来振兴薛家。叹只叹,她是薛家的女儿。

黛玉的美之所以会刻在贾宝玉的心中,是因为那份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遗憾,是因为她在最美好的年纪里的骤然逝去。人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总有出乎寻常的执念。宝钗的美在于细水长流,她不能成为最完美的情人,却能成为最完美的妻子。她拥有着作为儿女,作为妻子的好品德。

2.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性子冷清的黛玉在这一点上是远远比不上宝钗的。只有与黛玉进行深入交往的人才会明白黛玉的好,但也容易被她刺伤。而宝钗总让人感到与她相处时的舒服。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样一位少女又怎会不让人喜欢。但薛家女儿并不是那么完美,她与林家妹妹相比少了冰雪一般的性情。她不是那空谷幽兰,她是富贵的花儿,离不开名与利的浇灌。其实她温和的外表下是一颗冷酷的心,尽管她也时时挣扎着。

?3.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 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她时时有着作为主子的自觉,一个金钏又怎敌王夫人心中的位置,奴才就要有被人踩的自觉。

但宝钗并不是虚伪隐忍的“女中曹操”,她也不是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宝钗只是薛家的女儿,她有她的自私,她有她的无奈。

?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一个黛粉,我自然是偏向黛玉的。而曹雪芹的本意又如何呢?

首先,我不认同某些人提出的“钗黛合一”的说法。诚然,在《红楼梦》第五回里,宝钗和黛玉共享同一首判词。但据此就认为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物的两面,我觉得是阅读能力有问题。

毕竟,共享一首判词,不是只有“合体”一种解释,更合适的解释是“对比”。这样的修辞手法,在汉语里不要太多。

虽然年少时我也觉得宝钗和黛玉各有各的好,若能“合一”是最完美不过,但现在的人生经验告诉我,这两个人物对应的是两种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合二为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参见之前回答的《薛宝钗长相不差,文采不差,为何始终比不过林黛玉?》。)

其次,就是题主的问题了。若钗黛不能合一,那么作者更偏爱谁?

个人认为,是黛玉无疑。

理由呢,就是反复阅读文本时的感觉。一名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有什么感情,字里行间是可以察觉出来的,何况是《红楼梦》这样的不朽巨著。

在曹雪芹笔下,黛玉是来自仙界的绛珠仙子,和宝玉有一段浪漫的前缘设定。她的形象是眉目之间仿佛轻烟笼罩,体态轻盈缥缈,仿佛吹一口气就会化掉。她的别号是“潇湘妃子”,写诗的风格也是风流别致。——一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来自天上的仙子,不食人间烟火。

宝钗呢?唇红齿白的一个大美人,面容圆润,体态丰盈,人多以杨妃喻之。她没什么脱离尘世的背景介绍,一出场就是准备选秀入宫。她温柔持重,端庄大方,一切都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闺秀的要求。——一句话,宝钗就是一个世俗美女,美得很实在,没有太多想象空间。

这样刻画两个人物,作者心中哪个更美,或者说作者心中哪个位置更高,不言而喻吧。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很厉害,就像一幅双面绣,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就会看出不同的纹理花样。前面已经有答主说了,在书中,曹公对黛玉是明贬暗褒,对宝钗是明褒暗贬,这一点我很认同。(参见之前回答的《曹雪芹对林黛玉提出过批评吗?》。)

具体的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那么多人都读出了这种感觉,说明不是巧合。什么情况下,作者才会采取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写作手法?在塑造人物时,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个人物的行为放在书中的主流环境中是不被肯定、不被喜欢的,但作者本人却是肯定、喜欢。举个例子,就好比你喜欢自己的家里人,但是在公开介绍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自己去夸赞家里人。相反,如果别人批评你的家人,你可能还会附和着说两句。

贾母称赞宝钗比家里的四个女孩儿都好,看似夸奖宝钗,但是无形中已经把黛玉列入自己人的行列,亲疏有别。《红楼梦》中处处借别人的口夸奖宝钗,看似很吝啬给黛玉以溢美之词,其实原因和效果是一样的。读者还是能读出,就是因为偏爱黛玉,所以作者总想把她“藏”起来,不给她多少美言,免得招致钗粉不满。

说到这里,有一点不吐不快。黛玉和宝钗本来是两类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很多方面相反的人,相应的,她们的粉丝也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这本来很正常。正如环肥燕瘦,不同的气质,一样的美,宝钗和黛玉,际遇不同,结局都让人唏嘘,喜欢这样或那样,是每个读者的主观感觉,不同的情感投射,没有高下之分。就算这情感背后联系着不同的价值观选取,我也觉得没有高下之分,毕竟“政治正确”不代表就是真理。

但是,有一些钗粉执着于证明曹雪芹就是喜欢宝钗,就是贬斥黛玉,我觉得这就属于代入感太强,读书读歪了,以为自己才真正明白作者的心思。

诚然,每个读者都会认为自己读懂了作者。但即使书中明面上的一层已经拼命“褒钗贬黛”,大部分读者还是认为作者真正喜欢的是黛玉。可见作者的情感倾向,藏都藏不住。某些钗粉为啥偏要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大部分人的理解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的?

古往今来,不管是钗粉还是黛粉,基本上都能认同,《红楼梦》是讴歌宝黛爱情的,写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叹息。如果照某些钗粉的说法,宝黛之间是伤风败俗、偷偷摸摸的私相授受,上不得台面见不得光的“私情”“贼情”,那是不是说这样的爱情夭折是活该?难道说《红楼梦》写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警示世人,“私情”有亏,自作自受?这是要把《红楼梦》当成《三言两拍》的意思?

宝黛爱情偷偷摸摸吗?黛玉身为贵族小姐,应该为自己这份“私情”而自惭形秽?因为宝玉最后娶的是宝钗,所以宝钗的感情就是正大光明,而黛玉的感情就是见不得人?我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人不能算钗粉了,算黛黑更合适。为什么不能算钗粉?因为这样的表达,给宝钗招黑。

宝黛爱情是否真像这些人说的那样是不堪的“私情”,偷偷摸摸堪比“贼情”?如果站在书中王夫人的立场,那肯定是的。站在利益方薛姨妈母女、袭人等的立场,如果她们愿意,也可以这么给宝黛爱情贴标签。好在书中的宝钗们没这么下作。事实上,书中大部分人,包括贾母、王熙凤等,都不会这样定义宝黛爱情。贾母“掰谎”,正是用否认的方式来保护两个孩子:既然否认了有“私情”的存在,自然也就不存在要对“私情”进行防范、惩罚等操作。(参见之前回答的《有人说整个贾府都在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但是贾母却支持他们,对此你怎么看?》。)

这也是作者曹雪芹的态度。自由恋爱在那个年代不被允许是吗?属于伤风败俗的事情是吗?那就写一个自由恋爱“没有好结果”的故事。咦?为什么读者读了这个故事不会觉得主人公活该?为什么读者反而为主人公惋惜落泪?如果曹公原意是想抨击“伤风败俗”,那这道德教育也太失败了吧?效果还不如《三言两拍》好呢。

所以,曹雪芹到底是抨击还是讴歌自由恋爱,到底是喜欢循规蹈矩的宝钗还是偏爱追逐自我的黛玉,不是很明显吗?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