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大云疃古堡与佛寺神庙

大云疃位于在蔚州古城正东偏南10公里处。东南为横亘的大南山区,西与大固城相邻,正北十里是张家楼,与代王城相望,东北与南梁庄相隔。据考证大云疃在北魏时期即有人在此地居住,在唐永徽年间(650—655)已经形成一个规模相当的村庄,当时名叫柳南疃。唐武周时期(690—705)蔚州应诏在该村修建大云寺。金元时期村名更为大云疃,所以便有“先有大云寺,后有大云疃”的说法。古大云疃旧址在现在东大云疃村村西200米的位置,因山洪冲击明代先后建有四堡两庄,依次为东堡、中堡、西堡、营堡、南庄和北庄。两条古道从该村交汇,古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条是飞狐峪途径郑家庄、上苏庄、大固城、大云疃通往代王城的古道,一条则是大南山中盘南头、九宫口、柳河口、九辛庄、南梁庄途径大云疃到达蔚州古城的必经之路。抗日战争时期,因村地形复杂,八路军游击队曾在此多次抗击日本侵略者。1926年东西分村,以南北走向的小涧沙河为界,居东的三堡两庄为东大云疃村,今隶属于南杨庄乡,居西的西堡为西大云疃,今隶属于宋家庄镇。
大云寺
该村村北原来建有一座巍峨宝殿,即“大云寺”。该寺始建于武周(武则天当政)时期,毁于文革时期,鼎盛时烟云笼罩,蔚为壮观。关于寺院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但说起“大云寺”与武则天还有一段渊源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而产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这座寺院的创建与一个特殊的女人有关,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史料中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沙门怀义、法明进《大云经》,言”当今圣母者,弥勒下生也,当作阎浮提主”. 则天借《大云经》符命之说,正式称帝,改国号周,并颁《大云经》于天下,诏东西两都及各州建大云寺,以贮《大云经》;度僧尼千人。同时,封僧人怀义、法明等为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 同年,则天下令,天下各州均需建大云寺,各寺均须得藏<大云经>一部,寺内诸人需高坐其上,向世人讲解经内内容. 于是,天下共学<大云经>,凡事文章法度皆惯以引用其经.太学,府学诸生,皆用以成文章;各府州,皆组织官员乡绅学习,一时学习《大云经》蔚然成风,国内风气为之一振。
当时蔚州应诏遣大德高僧择址在古代王城以南十余里,风景优美的虎头山下兴建了大云寺。光绪版《蔚州志》祠祀志中载到“大云寺在大云疃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建有姜尧仁碑记今亡”。金石志中记载:金大定十年姜尧仁撰《大云禅院碑记》,孙衍书。
相传明代以前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原来的大云寺,最近一次重建大概在明代洪武年间。该寺位于东大云疃村北,坐北朝南,寺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楼、山门殿、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正殿)等东西还有部分配殿禅室。山门殿匾额上书“大云禅寺”,山门殿内两尊密迹金刚力士把守,二金刚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扼腕,两脚张开,身体四肢均呈紧张之状。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物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在山门殿东西两侧各建有砖雕小门楼一座,殿前有一对威武的黑砂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前面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大道,对面建有坐南朝北卷棚布瓦顶戏楼一座,此戏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在乾隆年间重修大云寺建戏楼的残碑中记载东堡善人贾进智供奉佛像五尊)。
进入寺中,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东西建有奶奶庙和五谷神庙以及钟鼓楼。奶奶庙与五谷神庙为清代增建。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布瓦顶,内正面本尊供弥勒佛,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设手执宝杵呈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穿过天王殿,经过一条青砖铺墁的神道就是月台上的大雄宝殿。大殿前两棵古树分列左右,大殿中间塑有横三世佛。中为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释迦牟尼前面左右分列着迦叶、阿难两为大弟子。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寺后西北方是塔林,有历代高僧的灵骨塔和僧人坟。在蔚州是一所相对规模大威望高且年代久远的寺院,总占地大约在十余亩。每年三月初八赶庙会时好不热闹。大云寺在明代以前是全蔚州境内第一个赶庙会的,所以被誉为庙首。可惜文革时期(1972年前后)把整个寺院全部拆除,木料用于村中小学教室。最后只剩下山门前的两只孤独的石狮被遗弃在一边。被面朝西的埋在了地塄上,只露出个脑袋在哪里守望着,看着整个寺院的兴衰破落。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晚上石狮也被文物贩子窃取,寺院的遗址已成为耕地。在村里的某些角落能看到以前几次重修的石碑。其中民国初年的一通石碑中记有“大云寺重修碑记,庙者神灵之所安也修饰之以致恭敬之心…方而庙貌忽新矣内外整洁以志其朽云尔”蔚州 学卜府学生员韩思齐撰文复丹书 丁巳(1917)孟秋谷旦。大云寺历经1300年,几度兴建与修缮。
2012年初有时任村支书张建斌发起,众善人参与,同心合力,在原址重建大云寺。方便信众,佛法流传,俞为广运。重建的大云寺占地大约十亩相比原来要大,在周围种植了小松树。新建的大云寺按规划主要建筑包括奶奶庙、天王殿、财神庙、大雄宝殿及禅房等建筑。因工程浩大,分期建设,在2013年农历的三月初八大云寺举行了重建后的首次庙会与奶奶庙的落成与开光仪式。2014年4月开工建设观音殿。重建期间,恰逢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帮扶东大云疃村,省文化厅调研员尹长森同志题写并刻制了门匾与楹联给予赠送。
村中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总体较为平整。古大云疃在明代先后建有四堡两庄,这在古蔚州实属罕见。依次为东堡、中堡、西堡、营堡、南庄和北庄。现除西堡归属西大云疃村外,其余三堡两庄皆在东大云疃村。东堡建永安门,营堡建永定门,中堡建永康门,西堡建永远门。东大云疃村中最早居住的是贾、徐、周姓,后来陆续迁来张、杨、庞、范、逯、苏、孙、郭、杭、刘、李、庄、高、司等20多个姓氏。现在村中居住600余户,2000余人。据初步考证三堡两庄及村外共建各类寺庙23座。

东堡
东堡建在村子的东南部的高坡之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因为居东故称东堡。该堡南北长183米,东西宽165米,占地45.5亩,为规则的长方形。地势南高北低,开北堡门,砖拱劵门,建瓮城门坐东朝西,堡门瓮城内及堡外的路面都由大小不一的青石铺成。门前原有须弥座砖照壁一座(已毁)。夯土堡墙,堡墙约六米高,每面堡墙垣向外凸出夯筑的马面各二座,现除东、西有小部分残缺,保存基本完好。堡门口东北真武庙后有水池,雨时存水,无雨时涸。原瓮城门外左右分别建有坐南面北的单坡硬山布瓦顶阎王殿面宽为三间,坐北面南的观音殿,观音殿东有一座钟楼(均毁)。瓮城门为石条拱券,一券式,内设平梁。进瓮城门,迎面内建告示亭一座,面宽三间,单坡顶。左边在一米多的砖砌高台上建有坐北朝南的真武庙,硬山布瓦顶,起脊插飞,置五脊六兽,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五架梁前出单步廊,六抹斜方格万字隔扇。原两山墙上绘“真武大帝传”壁画,正北原供三尊彩塑,真武披发跣足仗剑,身着黑衣甲胄踏龟蛇,十分威武,从者执黑旗,其原形龟蛇,为真武属下二将,主掌水火,两侧分列侍神周公桃花女。真武庙西侧建有一间堡门房,东南告示厅南侧开一小门,内有一跨院,原有禅房数间。真武庙建在并不高的瓮城内,低于堡南的地基,在蔚县也属少见。真武庙前正对堡门和南北大街。堡门砖石拱券墩基,为三伏三券式,上出二层错缝牙子,内设平梁。堡门上石匾额上书“大明国大云堡永安门”。南北大街的最南端三米高的土丘上原建有倒座观音庙,面宽、进深均为一间。观音庙东北方南北大街东侧现井棚的位置原建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楼,为单檐六檩卷棚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二间。街中南东侧建有坐北面南的龙王庙。十字街西侧一米高的高台上建有五道庙,座西面东,硬山布瓦顶,面宽一间,进深一间,内绘制五道将军壁画。南北大街东侧两道巷,西侧四道巷,东西不对称。堡中的古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建造,院落错落不齐。明清时期建院落60座,近代建10座。现在有少量人居住,约二十余人。现存水井两眼,一明一暗,庙两座,五道庙为一间,真武庙为三间。多年失修,历经沧桑,塑像无存。五道庙有部分壁画。东堡最早居住的是贾姓人,后陆续迁来庞、苏、杜、范等姓人。东堡在清代康熙年间曾经出个贾时泰与其子贾瑚父子知县,贾时泰顺治年间举人,任陕西渭南县知县,贾瑚康熙年间拔贡,任江苏金坛县知县。贾家父子双知县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西堡
西堡位于今西大云疃村,建堡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因位于古大云疃西,故名西堡。该堡在正西开堡门,石拱劵门,石匾上有大同府蔚州城东大云疃西堡小字,正中上书平安堡永远门上下排列的六个大字。东西走向的主街道,内有精美的古民居。堡门西南侧,为座南面北的戏楼,为单檐六檩卷棚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砖石台基,前檐柱4根,后金柱2根,鼓形柱础,外雕狮头,两侧开卯。次间梁头下象首撑拱。梁架用材宏大规矩。戏楼正对为三官庙。西堡建堡时为李姓人为主,金代陇西郡的李姓人就在村中居住,明末清初陆续迁来了韩、樊等姓氏。
中堡
中堡也称徐家堡,位于村西,建堡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因为建堡的时候多为徐家人,故名徐家堡。堡门开在正北。建有瓮城,石砌堡门,瓮城门坐西面东,石券上镶石匾额,精美的石雕楷书大云堡永康门,六个大字。门外有水池,堡墙较完整,面积比东堡稍小。南北大街的南头原建有观音庙。堡门上建有梓橦庙。堡外东建有马神庙,五道庙,中有三官庙,三官庙后建有阎王殿。在光绪版蔚州志上载有金大年十一年的经幢在大云疃徐家堡三官庙。
营堡
营堡亦称梁家堡。位于村北,明代由军户梁姓人始建,属于永智里的卫军堡,所以称为营堡。现面貌几乎全失,只有东、北有部分堡墙遗存。开西堡门,堡门为石条砌成,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街为东西走向。堡门外原有老爷庙(关帝)一座,原有古松一株,现为村小学校。堡外西南三米高的土墩台上建有背靠背的两座庙,面南的为三官庙,面北的为观音庙。墩台西侧有面北的三间告示厅一座。
南庄
南庄位于村中正南方,东堡的西南部,北庄正南的位置。元末明初由周家所建,明中期相继迁来张、杜、庄、杨姓人,清末又迁来孙、郭、贾、李、王、崔等姓人。大家靠一个“义”字和睦相处,共建家园。南庄的大门开在正东,坐西面东,为平顶。大门北侧建影壁一座,门内有一开阔地,人们称之为“观场”。观场西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南面的为前街,北面的为后街。观场正南的高台上建有两座背靠背的庙,面北的小院内是观音庙,面阔进深为一间,单檐硬山布瓦顶。面南的为三官庙,三官庙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布瓦顶。内有精美的清代壁画,正面绘制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大帝,东墙璧画群神聚仙图,西墙壁画是十殿闫罗给亡人灵魂过堂图,图中有因当事者罪恶的轻重,而使用各种不同的刑法用于各自形体的惩罚。三官庙现存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碑一通。原南庄还建有五道庙和奶奶庙。现在保存着几所较为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其中有一处为九连环院。

北庄
北庄位于东堡的西北部,与东堡的西堡墙隔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大门与南庄相同也开在正东,与东堡门相对,门前建影壁一座。大门为平顶砖木结构,大门上砖雕匾额上刻着“吉星庄”三个大字,附署民国丙子年(1936)创建。此名为客居村中的道人杨明珠所取,字可能为民国时期的蔚州文人王国璧所提。原来大门内南侧建有一座座东面西的卷棚戏楼,后打井一眼便成为井棚。北庄原为贾姓人的酿酒缸坊所在地,从清中期陆续有逯、司等姓人迁入居住。
在东堡外东北九米高的土墩台建有山河庙,近代庙毁只剩土丘。庙前二十余米是一条东南偏西北走向的沙河。山河庙东建有龙王堂一座,正殿面宽三间,东西配殿齐全,为一个院落,殿内供奉龙王木雕像面南正坐,龙目闪闪,俯瞰下界。龙王之后,塑有廒山图影,指点江山风水。殿东塑有苍髯老翁,慈眉善目,喜色盈眶。殿西塑有二侍者并立,南为牛头爷,手执三股钢叉、欲除暴安良;北为夜叉爷,怒睁二目凝视、待打抱不平。殿顶纵贯二梁,各盘一龙,头朝南、尾向北,名为雨师爷,又称雨布爷。大殿四壁,皆绘龙王传说中的各种图形,光怪陆离、栩栩如生。“文革”时期全被拆毁。
百家寨
百家寨位于大云疃村东南八里的白峪之中,其景色怡人,乃人间仙境。明时建有古刹——圆觉寺。据清顺治年间《蔚州志》记载:“圆觉寺即是白家寨寺,山景清幽,缔构颇善”。清光绪《蔚州志》记载:“圆觉寺,在百家寨山中”。聚宝盆与歪脖子松树的故事传说就源于此地。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颇多,景色秀美,特产丰富。

圆觉寺
该寺位于村东南百家寨山中,始建于明初,坐北朝南,依次建有山门、过殿、大殿等。山门是砖券的三个拱门,上面建有楼阁。寺外南部有塔院,东南有龙神庙和五谷神庙。该寺造型奇特、选址巧妙。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前后被日寇焚毁。现存劵洞和台基遗址,明嘉靖二十六年留下来的梁姓功德主摩崖石刻。
明崇祯年间进士时任宣大总督的江禹绪游百家寨圆觉寺曾做诗一首:
游百家寨圆觉寺
古寺逢佳话,
山僧供晚飨。
月光先见影,
松质半窥魂。
石怪难容马,
峰高可听猿。
莫辞游兴倦,
还许到天门。
圆觉寺还流传着神羊运砖,夜移寺院等神话传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