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余秋雨是文化大伽还是文化戏子?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回答:
人怕出名猪怕壮;余秋雨用他的一生写成了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成名作)还有其它一些散文集和专著;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代表华人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演说的中国人。
余秋雨是文化大咖还是文化戏子?我更愿意称他为“文化学者”——据说他现在已经辞去了所有的公职;如果说真的有人告别学术界而退隐江湖,那么余秋雨也应该是第一人。
多年前的一场《青歌赛》让全国认识了两位教授,一位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主任滕矢初,另外就是余秋雨。
我也是那个时候听说了这个人——1946年出生,成名比较早,似乎与那个特别时期的“文人写作班子”有过一些瓜葛,因此,回到正轨以后的文人圈也有些瞧不起此人。
不过这也怪不得余秋雨;一个一二十岁尚在懵懵懂懂的年纪思想当然还没有成型——后面的漫漫人生路才是他真正的“文化苦旅”。
也正是如此,要了解余秋雨先生,必须读一遍《文化苦旅》;只有跟随着他的脚步才能体会为什么他要将此散文集命名为“苦旅”。
《文化苦旅》的第一篇写到了敦煌莫高窟当年的“守护人”王道士——守着一大堆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王道士却对什么是“文化”一无所知;看似是用莫高窟的破破烂烂换了几个钱对洞室进行了保护,却不知他才是真正的历史罪人。
如今的我们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懂得什么是文化呢?是宁可多一些余秋雨还是多一些王道士呢?
其他网友回答
本人为第一批评论余秋雨的,当年孤独寂寞,且生活压力特大,蜗居湖南一平房,写了《<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一文在国内刊物流浪两年,最后有黎跃进兄建议投稿《文学自由谈》,时任常务副主编任芙康先生采纳,于1996年第2期发表,而且还打发稿费。
以下转发他人的看法――
对此,余秋雨自己回应:“人取得的成就越大,受到的非议就越多!”那么,他的成就到底有多大,人到底有多牛?他早在1985年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正教授,而且之前副教授都没干过,也就是“跳级”,很是罕见。
这还不算,牛的还在后面。当时已经贵为部级干部的他,在风光无限时,并没有选择在安逸的功劳薄上“躺平”,而是在1989~1992年26次打辞职报告,人生不留遗憾,只为一件事: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文人、官员忍不住寂寞,一切向钱看,纷纷下海。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来到了古老的楼兰,戈壁的敦煌等中国古文化遗址,做起一名寻根文化的苦行僧,因为他深知只有痛苦才会让人深刻,据此写下了著名的散文集《文化苦旅icon》。
该书1992年一经出版发行,就红遍全国。当时还有网上一个段子:《文化苦旅》大火是因为当时的一个大上海的夜女郎,传闻上海人兜里就有这三样东西:口红、by套,另外一件就是《文化苦旅》,因为当时有一次警察在夜女郎身上搜到了这本书,后来这本书火了,火遍全国各地,上到专家教授下到平民百姓人手一本。
不仅如此,后来在2000年前,他又跑到国外,遍访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遗留下的残迹,写了一部《千年一叹》。他又做起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发掘者与布道者。
上面这么多人骂余秋雨,甚至还有人写稿子黑他,大多人都是写小说的,也是“玩虚”的,大多不懂散文。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icon评价他:“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诗人余光中icon的评价,同样也是很精准: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icon之后,出了余秋雨。作为当事人的余秋雨对待他的批评只是一笑置之,淡淡地说了一句: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最后我想说,余秋雨在国内发掘中华文脉功不可没,中国绝对不缺他这样一位官员,却非常稀缺这样的中国文化乃至世界的布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