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什么样的书(追风筝的人有几本书)

网友提问:

你知道《追风筝的人》吗,是怎样的一本书?

优质回答: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看了好两年了,我对作者的语言很喜欢,但是对于作者“我”和“我父亲”都不喜欢。更不喜欢“我”那种到死都居高临下审判救赎的姿态。

哈森能帮我追风筝,而我却永远都追不上哈森。

第一,作者的语言还是很干净的。比如:

“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儿时的美好和友情,因为一个懦弱的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不顾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吗?”

…………

第二,我真的不喜欢“父亲”,在作者笔下他是那么没有缺点,那么受人尊敬尊重。可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温情的男人却不敢认下自己的孩子哈森。就连逃命都没能带上他一起走!然而,这样的人物在作者笔下确实是榜样!

第三,我也不喜欢“我”自己。从第一次诬陷哈森开始我就觉得那个“我”好邪恶,一点都不善良。到后面一连串事件的发生,更是让人就得他就是邪恶到极致!

作品的后半部分“我”还是一贯的“恶”,偶尔想起哈森,但也一样是一副上帝的样子,懦弱而不坚定。虽说最后他做了补偿,那又算得了什么呢?真正能救赎他自己吗?

我认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是对哈森一辈子对“我”和“我家”的情感写照,而不是作者为自己赎罪的忏悔!因为,当他“幡然悔悟”变善时,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而且“斯人已远矣!”

至于主人公哈森就不说了,他的善良就是来反衬“我”的“邪恶”的。不但善良,忠于朋友,还非常有责任感!

综上所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还是喜欢的,但是就是不喜欢作品中“我”和父亲两父子。

关注【靓丽女先生话语堂】享受免费点评作文,学好语文不是事!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第一次了解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是在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上,这本书当时荣登新书借阅排行榜第一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对这本书有着很高的评价: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在我读过的小说中,感觉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

很多明星大佬也对这本书评价颇高,但所有小说中能够媲美《挪威的森林》和《情人》的书可是少之又少。

《追风筝的人》整本书讲述的事情可以用两个字来进行概括,那就是:“救赎”。《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1999年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塔利班禁止市民放风筝的报道后一时兴起写出来的一个小故事,并由此拓展成小说。

书中开篇的一句“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就把读者带到书中主角阿米尔的回忆中。随着故事慢慢展开,我们认识了天生兔唇,常常坐在树上的阿米尔的仆人哈桑,哈桑虽然在身份上是阿米尔的仆人,但是在阿米尔的心里,哈桑是他的朋友。

在哈桑生日那天,阿米尔的父亲开车带着他们两个,让哈桑挑选一只风筝作为生日礼物,哈桑挑选了一只风筝。在一次放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喜爱与哈桑一起努力着,最终,在两个人的努力下,阿米尔得了第一名。阿米尔开心的让哈桑去捡自己打掉的蓝色风筝。

可阿米尔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哈桑回来,阿米尔去寻找哈桑,发现哈桑被一群大孩子围堵在小巷子中。阿米尔躲在巷子外面看着哈桑被大孩子猥亵侮辱,自己却因为胆小跑走了。哈桑拿着蓝色风筝走出去的时候,阿米尔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上前接着风筝,和哈桑一起回了家。

回到家,阿米尔渐渐地和哈桑疏远了。甚至还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于是哈桑的父亲带着哈桑离开了阿米尔的家。因为战争的原因,阿米尔一家也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很多年后阿米尔长大成人,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他不负众望,出了自己的书,于是阿米尔拿着自己的书去看望父亲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告诉阿米尔,哈桑死了。

这些年,哈桑和他的家人又重新回到阿米尔小时候住的房子为他们看守房子,在这期间,反对他们的人把哈桑带着游街,让哈桑跪下,因为哈桑坚决要守房子,最后哈桑一家被枪毙了,唯一活下来的只有哈桑的儿子,他待在孤儿院。阿米尔从这位父亲的合作伙伴口中得知,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阿米尔最终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哈桑的儿子回到了美国。

故事的结尾,哈桑的儿子和阿米尔又放起了风筝,风筝落地后,阿米尔向哈桑的儿子说出了和哈桑同样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的童年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有哈桑这个朋友和仆人,不幸的是他没有意识到哈桑和他之间的友情,直到他亲手毁掉了这份友谊。阿米尔在哈桑拿到风筝被猥亵后的逃跑,还有在哈桑拿着风筝出来后的态度,都是他的“原罪”。阿米尔在后来冒着生命危险把哈桑的儿子救了下来就是在救赎。

阿米尔是懦弱的,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总有哈桑挺身而出,但是当哈桑被人侵害,阿米尔却跑走了。但最终阿米尔的救赎是勇敢的,敢于闯入战乱的阿富汗,救出哈桑的儿子,这也算是阿米尔为了哈桑第一次勇敢的站了出来。

记得小说里,阿米尔的父亲告诉阿米尔的一句话:“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阿米尔说谎夺走了哈桑和哈桑父亲作为阿米尔家仆人的权利,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珍贵的友谊。贯穿整个小说存在的“风筝”,不如说是一把钥匙,打开人心门的一把钥匙。哈桑的儿子和阿米尔又让风筝飞上了天空,象征着缅怀哈桑,对自己的宽恕。

最后,书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每当放飞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风筝,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风飘荡在高空之上,俯瞰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风筝,脆弱易折、身不由己,身上的那根线,便是它的命,这一生,听尽人们的欢呼或唏嘘。

年少的阿米尔少爷,为了得到父亲的青睐,参加了斗风筝大赛,他的仆人哈桑,为他追最后那只蓝风筝的时候,大声喊道,“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幸的是,哈桑被阿塞夫残忍地强暴了,而阿米尔躲在暗处,怯懦地逃跑了。那个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的男孩,被阿米尔丢在了黑暗的深渊里。

但,哈桑仍旧把那只蓝风筝带回来,交给了阿米尔,完成了阿米尔的心愿。阿米尔无法忍受哈桑的忠诚、信任和友善,更准确地说,在哈桑一片赤子之心的目光下,他无法忍受自己的懦弱、胆怯和背叛。于是,他冤枉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钞票,而哈桑自愿承担罪名,并且不顾阿米尔父亲的挽留,离开了阿米尔家。

时隔多年,阿米尔早已在美国定居,因为一通电话,重返阿富汗,到那里寻找曾经丢失的信念、忠贞和爱。

那时,阿米尔才知道,哈桑竟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弟弟。而他要做的是,将被残忍杀害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回来。

没想到的是,索拉博竟然在阿塞夫手里。

阿米尔九死一生地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回美国时,被这个世界深深伤害的索拉博,已经厌弃了世上所有的人和事,包括阿米尔。

但看到飞在天上的风筝时,索拉博的眼眸中,仿佛有光芒在苏醒,而阿米尔,就像当年哈桑为自己做过的那样,为了索拉博,奋起直追那只被他隔断线的风筝,并大声高喊,“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与寻找的故事,年少时犯下的错,不敢承认、不敢面对、不敢坦白,只能逃跑、躲避、掩盖,骗过了所有人,却始终骗不了自己。岁月流转,世事变迁,那份愧疚、不安、痛楚,时时刻刻折磨着自己的内心,愈演愈烈。只有真正去面对过往,承认错误,忏悔罪过,才能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

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错误,但扪心自问,是不是都有一些无法释怀的往事,堆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不敢轻易碰触,只是偶尔会冷不丁地突然冒出,泛起一阵阵难以言喻的不适。

那么,不妨勇敢地将它拿出来,仔细掸去灰尘,看清楚它的真面目,直面那些错误和痛楚,承认罪行,并深深致歉,从中汲取新的勇气和力量。

同时,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心灵成长的故事,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将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与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动荡时局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一起,被俄军侵占的家园,被塔利班统治的故土,被肆意杀害的哈扎拉人,被坦克碾过的街道,被迫卖掉自己义肢的男人,战争让这个国家民不聊生,家不家,国不国。但在这样的环境里,仍旧有挺身而出的勇士、保家卫国的战士、不惧生死的斗士。这些人,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他们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都深深吸引着我。

作者将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兴盛非常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呈现出这部触动人心的作品。我相信,对个人、团体、民族、国家来说,错误和弯路是成长道路上难以避免的挫折,但也正是这些难题,让我们成长为更勇敢、宽容、坚强的我们。

这世上,总有些人、有些事,是值得奋不顾身、全力以赴、竭尽全力的。

其他网友回答

时值中秋,这个一年中甚为重要的节日,现在这个年纪,已经不像小时候那般,对节日和过年都有着勾指头数日子般的期待,也没有儿时欢呼雀跃的心情。

但也不是说我就不在乎,敷衍地过了就了事。节日的仪式感改变不了一个成人的心境,却可以愉悦心情,释放沉郁。更多的其实还是回忆和怀念,经常会一个人想起小时候过节过年的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往后都不会再有的纯粹。

可人就是这么复杂的动物,一面迫不及待地想挣脱纯粹,跳进社会的大染缸,一面又苦苦挣扎,想要从大染缸中回归纯粹。这是绝大多数的我们,也是《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

阿米尔是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的一贵族家的儿子,他自小形影不离的玩伴是他家仆人的儿子哈桑–一位先天兔唇,有着残疾的父亲和已经跟别人私奔了的母亲,更主要的是,他身上流淌着被普什图人看成是低劣民族的哈扎瓦人的血。

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挡不住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

为了帮助阿米尔少爷赢得老爷的青睐,在一次重要的风筝大赛上,阿米尔和哈桑一起过关斩将,赢得冠军,哈桑为了这次阿米尔的胜利更加完满,奋起直追那落下的蓝风筝,奋力跑出去之前他对阿米尔说了句人人为之动容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追到了,却被恶少盯上,被要求交出风筝,哈桑不从,在他看来这是他最重要的人的荣誉。结果,哈桑被恶少一伙实施强暴。而这一幕,阿米尔全程看在眼里,却没有勇气出来帮助自己的好兄弟哈桑。

时光会雕琢人心,也会不断叩问和鞭笞那自私和懦弱的灵魂。

这块心魔一直在煎熬着阿米尔,最终他施计逼走哈桑。在战乱时期,逃亡美国,开始新生活。

环境改变了,人也会长大,也有了自己的家,但心病依然时不时地在提醒他,折磨他,就像他说的“陈年机会不可以被埋葬,因为往事会自省爬上来”。这种状态,被一封来自故人拉辛汗的信彻底改变了。

从此,阿米尔踏上了他的救赎之旅,走向那条让他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一次,他将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千千万万遍”。命运如此神奇地轮回,是为了给救赎一个出口。

作为一本史诗级的经典好书,故事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笔触细腻,这其中没有平坦的路,更多是突如其来的转弯。这里没有常规故事的圆满结局,没有,哈桑最后死了,而他的儿子也备受折磨和虐待,哪怕最终被阿米尔带回美国,也不似想象中的和谐美好。

这些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哈桑用自己的生命在践行善良,正直,忠诚且勇敢的人格品质,这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阿米尔自私,懦弱的灵魂,像幽灵一样跟随这阿米尔。

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在救索拉博的时,阿米尔经受着足以令自己闻风丧胆的不锈钢拳套的暴击,体无完肤,但心病已经痊愈,他释怀了,开心大笑,哪怕就此死去又何妨。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哈桑当初把那只蓝色的风筝给了施暴者,如果在当塔利班的人驱逐他的时候他顺从了,如果他真的做了,于情于理,没有丝毫的不妥,结局也就完全不一样,自己的孩子或许也就不用遭受那么多的苦难。

但这,也就不是哈桑了吧。虽然他那令人发指的善良和忠诚,在很多人看来理解不了,没有必要,也做不到,但有这样的朋友却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不是吗?就好像天使,并不会随意降临人间。

哈桑追的风筝是年少时的虚荣心,是那纯粹的友谊,是让自己在意的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阿米尔追的风筝是童年和善良勇敢的哈桑一起玩耍,一去不复返的珍贵时光,是关于过去所有美好的回忆,是自己的救赎,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是轮回中的使命。

风筝常有,童年不再,物是人非,物非人非,全盘接受。

其他网友回答

《追风筝的人》是我印象较深,很喜欢的一部作品,相关的书和电影我都已看过。

本书作者系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故事背景在1963年的喀布尔,讲述了富人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亲情、背叛及救赎的感人故事。

本书最有名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很喜欢。这句话哈桑对阿米尔少爷说过,在阿米尔前往阿富汗时,法里德对阿米尔说过,以及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说过。

“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个人。那支风筝象征着友情、亲情及美好的事物,为了心中的美好与守候,千千万万遍,努力追求,不放弃。

“为你,千千万万遍”。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火和饥饿,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了我们心中的”风筝”,努力工作,好好珍惜,为你,千千万万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