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在康雍乾三朝出过几位文化名人,而且很集中,就在今天大蔡庄的李氏家族。李氏家族的荣耀不仅仅停留在父子尚书——李旭升与李周望身上,而是在连续六代人中,涌现出四个进士、九个举人、六个太学生、十四个贡生,这该是多么荣耀的文化大家族! (1)李氏的原籍在山西省汾州府孝义县南曹村。从早在顺治年间就有影响的李云华向上推算,可以推到第十世祖李让。据志书记载,李让在明代洪武年间隶属禁军,一连三代人“以武功显”,终于获封“武德将军”。后因立有战功,被安置到蔚州,于是才有了日渐兴隆的李氏家族。 (2)李云华(1607-1692)字叶孕,又字恒岳,世称“恒岳先生”。他的父亲叫李化权,叔叔叫李经权。《李云华行状》上说:“至父恒岳公,敦行仁义,好善乐施,有彦方太邱风,遂大积。”这就是说,到了李云华,因在地方上有仁有义,又乐善好施,发扬了祖父与父亲的勤勉家风,所以才积聚起大量的土地财富。这一条叙述极为重要,是从大学士陈廷敬为李振藻撰写的墓志铭上读到的。 《蔚县志》、《蔚州志》上都说,李云华与魏象枢是“周亲”、“至戚”。“周亲”即至亲,很近的亲戚。“周亲”语出《论语·尧曰》引《尚书·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纣王的至亲虽然众多,却不如周文王一家有少数仁德之人。”汉代孔安国的解释是:“周,至也。”我正在翻查资料时,李氏后人告诉我,魏象枢是李云华的妹夫。按照蔚县人的传统说法,魏象枢是李家的姑爷。呀,我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魏象枢辞官十三年,在家乡聚徒讲学,却安贫乐道,当朝廷忽然起用他为贵州道监察御史,他却发愁没有盘缠不能上路,也买不起官服。正因为李云华慷慨解囊,答应日后年年给予资助,他才得以成行。后来的魏象枢仕途顺畅,一路升迁,官至刑部尚书,一品大员,并成为有清一代最著名的清官,跟他有这一门好亲戚相关。在这里,不妨作一个蹩脚的假设: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李云华的帮助,魏象枢就不敢接旨,依旧过他那聚徒讲学的日子,直至老去。也许魏象枢会想别的办法筹资赴任,但怕再也找不到那个朝野钦佩的清官,历史也要写成别的样子了。这些事迹,见于大学士李之芳为他撰写的墓表。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暂将李化权与李经权列为明末李家的第一代人,他俩的事迹载于山西《孝义县志》,因为蔚州那时归属山西,而把李云华列为第二代人。 李云华在少年时就聪明异常,既沉稳有头脑,又会作文章。在十九岁就补为诸生,不久入了太学。他是李氏家族的第一个太学生,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那是明朝末年,社会很动乱,蔚州东部起了盗贼,官军围剿不利,不得不征调乡兵参战。李云华家境富裕,于是慷慨地出资犒劳军队,并向军官们提出应对之策,还亲自参加了歼灭贼首的战斗,让蔚州城乡重获安宁。 李云华的哥哥李呈华早逝,他抚育侄子李肇甲就像自己的亲生,还把一半资产分送给侄子。堂弟李文华曾因事倾家荡产,李云华又拿出资金,帮他恢复正业。平时乡居,李云华自奉简约,但在奖扶族人,振兴文化,帮助乡亲方面,总是竭尽全力。州内学宫年久失修,李云华捐资修缮,并置办学田,用来帮助贫寒家庭的孩子读书。对忠贞之女宋氏,节烈之女张氏,也是由李云华出资,立牌坊,征诗文,镌刻诗集加以表彰。傅山是名闻一时的大儒高士,死后贫无葬资,李云华“知傅山贫不克葬,遣使厚赙(fù)”。有一年闹饥荒,李云华出米五百石赈灾。过了几年再闹饥荒,仍然赈灾如前,先后救活的百姓足有万人。李云华的贤厚品德受到乡人传诵,晚年因儿子李振藻而荣贵,受朝廷封赠为“朝议大夫”,再赠“资政大夫、吏部左侍郎”,享年八十五岁。 魏象枢与李云华都辞世以后,翰林冉觐祖写有一篇《李恒岳先生传》,我把它照抄下来,仔细看看那时的人怎样看魏李二贤: 魏敏果庸斋先生,公之至戚也。在籍讲学,号大儒。召起之,贫不能治装,且虞珠贵之艰。将辞疾终隐。公亟怂恿,曰:“吾以力田嬴余,供所不及。士君子当乘时有为,酬致泽雅志,无以林泉自逸也。”庸斋先生既出,廉介自持,锱铢不苟取。公揣所需,不待取而自给,如是者十余年。庸斋先生洊履清班,树伟绩于岩廊之上,公之义,问亦啧啧满长安。一朝一野,相与有成。野不沾惠于朝,而朝不嫌取资于野,亘古所未有也。余思古人通财之义,良非泛然。持赠与者不自为德,施而不责报,久而无所悔,曰:“我有友无,通财之义应尔也。”受者亦不见为德,当之而无愧,言之而无隐。曰:“我无友有,通财之义应尔也。”以今魏李两贤之事观之,岂不然哉!庸斋先生不以公言而出,则在朝之勋猷无由见,谓庸斋先生之勋猷皆公为之可也。公不遇庸斋先生之出,则在野之声望无由起。谓公之声望皆庸斋先生为之可也。而庸斋先生无急公之念,公亦无市名之心。时至事起,奉道谊为归而已矣。世之言交道者,艳称管鲍。余谓管鲍二子,但势力中之有始终者尔,于道谊犹有憾。庸斋先生理学名臣,固远佚敬仲。而公擅知人之藻鉴,怀为国之公忠,亦岂叔牙所能并哉!方余上公车时,即闻魏李之高风,壬午乃缔交公孙澄园暄亨,缕述公之清德,而于庸斋先生始末尤详,且谓庸斋先生属纊,无以购佳木。公举所自备者赠之,以此见庸斋先生之贵而能贫,而公之通财有终也。昔鄂千秋明酂侯之功,蒙进贤之赏,凡知萧者必知鄂公。于庸斋先生鼓退志而致大用,出私蓄而代禄养。其进贤为益力。传庸斋先生者必传公。世有贫不克奋,甘老牖下者,将企慕公无已时矣。公生平行事,别见志状中,不待余言。特表其卓卓者如此。 文章说得很明白,魏李之间的友谊,超越了历史上的管鲍之谊。当年管仲与鲍叔牙有通财之谊,骨子里却是互相利用。魏李之间通财,却各自心安理得。赠予者不以为有德于人,并不要求对方报答,时间久了也不懊悔;接受者也不以为己德有亏,觉得当之而无愧,言谈中并不对外隐瞒。魏这边没有急于奉公的念头,李那边也没有花钱买名的心思,二人都看重的是道义。 冉觐祖不愧为翰林出身,眼光很独特,把最能体现李云华不同凡响的地方揭示了出来,令人感慨不已。 (3)李振藻(1628-1695)字天葩,世称“约斋先生”,是李云华的长子,属于第三代领头人。他是康熙丁巳科的拔贡,入朝担任中书舍人、户部主事、督理右翼兴平仓、广东司员外郎、吏部郎中、贵州知府(从四品)。后来朝廷裁缺,让他待机候补,李振藻倦于仕途,干脆回乡侍奉父亲,从事著述,不再出仕。他著有《公余草》、《西游草》,在康熙三十四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他逝世以后,朝廷追赠他“资政大夫”(正二品)。大学士陈廷敬为他撰写墓志铭,概括了他一生的成就。顺便提一句,陈廷敬是主持编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的大学问家。眼下国内正流行一部长篇小说《大清相国》,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把它推荐给党员干部阅读,那位相国就是陈廷敬。山西的大学问家傅山(青主)在临逝前,曾写信向李振藻托孤:“愚父子怛焉长逝,特以两孙为托,孱弱无依,穷鸟不能不投长者之怀也。”可见傅山对李振藻人格的推崇。 李振藻在李氏家族很关键。志书称赞他“少从敏果魏公讲经世学,居官矫尾厉角(成语,形容争强好胜,趾高气扬。矫尾,翘尾巴;厉角,磨头角)颇著声绩。里居后尤惓惓桑梓不少置。己未、戊辰两年间,捐粟六百余石,活寠(lóu,贫寒)人子。又尝捐五百金屋址为建庙学地,又地二十亩为学田。”可见李振藻在家乡干了许多善事、好事。他虽然在仕途上不是太显要,却培养出六个有出息的儿子,其中两个中了进士。李肇甲,字桂萼,号菊逸。父亲李呈华早逝,他是被叔叔李云华抚育而成的。他由恩贡担任柏乡教谕,后迁詹事府主簿(从七品)。他这人不以当官为怀,因从弟李振藻已经任职刑部,叔叔在家乡没人帮助,所以早早地辞官归家,帮助叔叔经营家业去了。姐姐在彭家守寡三十年,他也资助衣米三十年,并抚育外甥成人,帮助建立起恒产。李藻甲在乡间设立了一个“仁文社”,聚起名士三十余人,不但供给纸笔,还供给饮食,延请魏象枢评论文章的优劣。几年间,竟然有七人举孝廉,十一人举明经。他还捐出资金,修缮文庙、文昌阁,又捐粮米若干,赈济了饥饿之人。他与太原的傅山(青主)是同一天逝世的,人们都认为很奇异。朝廷先后追赠他三个名号:朝议大夫、中大夫、资政大夫。他的作品有《寄子质言》,《卧游录》,詹事府詹事田喜构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4)第四代人取名多数带“日”字旁,主要是李振藻的六个儿子: 李昉辰,长子,字元生,号勉斋。他是一个读书种子,“少无世俗好,惟诵诗读书是务”。后来以诸生身份贡入太学,选为行人司的副职,但他没有就任。志书说他“念父振藻官中朝,弟旭升辈并鹊起为文人,而王父云华以高年持家政,不堪其劳,乃起而躬家督之任”。此后李昉辰一直乡居,帮助祖父李云华经营家业。他的事迹主要见于李旭升写的《伯氏懿行》。 翰林金德嘉写有一篇《赠勉斋李氏序》,是送给李昉辰的。文中提到蔚州李氏家族的兴盛,是由藻甲、昉辰、旭升这些优秀子孙“砥行绩学,有志者事竟成”的结果,也是上几代老人“积厚而流光”的德业所致。连续几代人都“慷慨有大志”,“贵且不居”,“庭闱雍睦”,致使李氏家族就像“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那样绵延不绝。李氏子孙在家族的荣华富贵中,却能“皆翩翩艺苑中”。这一总结性文字,可以看作李氏家族之所以在康雍乾三朝兴旺的真正原因,那就是,积德行善,耐得住富贵,长期坚持读书写作,并培育出优秀子弟。 李旭升(—1728),次子,字东生,号晴崖。自幼身材俊伟,聪明异常,读书过目成诵。他受业于名师,喜读先儒诸书,讲求经邦济世之策,不沾滞在经生章句上,受到名家器重。据州志记载,李旭升天性孝顺,七岁时祖母史太夫人去世,悲哀毁伤就像一个大人。二十岁补博士弟子员,丁巳科中举,壬戌科中进士。先任吏部与户部侍郎。父亲去世后,他丁忧回乡,接着母亲去世,也哀礼备至。后来回京任职,为官清廉公正,受到朝野一致称赞。雍正元年他乞求致仕,临行前,受封赠为吏部尚书,皇上还亲书“衡平耆硕”四字赐给他,文武百官出城欢送。他回到乡里以后,每年都要捐出一定数量的粮食。在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为乡中耆老讲皇上谕旨,拿国家兴亡之道相砥砺。平时他喜欢拄着拐杖去野外,跟农民谈耕作之道,说话直爽,那语气像是没当过大官一样。他的一举一动都合礼义,有古代大臣的风貌。回乡六年他就去世了。大学士张廷玉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按照古制,吏部尚书主管人事,属于“天官”,官阶为从一品,这就是后人称李旭升为“李天官”的来历。 据志书记载,李旭升居官极其精明,“严出入,谨度支,勾稽详核,吏胥莫敢上下其手”;“在吏部十二年,澄叙官方,甄别品流,尤能深当上心”;“登朝三十年,不为赫赫誉”,以一位清官载于史册。 李晖吉,三子,字贞生,号谦斋。十七岁补为诸生,“键户淬历,风雨寒暑弗问。”康熙丙寅年以拔贡入太学,后来却六次应试而不中,于是绝意仕途,回乡事亲。“退而开其家课英楼,厚礼塾师,惟成就后学为务”。他的后半生为家乡做了很多善事,被人称为“李四佛子”。( 李晖吉在家族弟兄中可能排四)他的事迹见工部侍郎许汝林撰写得墓志。 李暄亨,四子,字丽生,号澄园,丁卯科中举,甲戍科中进士第四名。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内阁中书(从七品)。后来辞职还乡,专心研究经术。著作有《宗谱家训》、《云中节义录》、《趋厅日记》、《齐家格言》、《槐省杂记》、《南航集》、《澄园集》、《藎补斋集》传世。魏象枢对李暄亨很器重,曾经叹服其有才学。志书也说他“少为学,根柢宋儒,潜心性理诸书,敏果魏公深器之,授以理学宗传”;“作诗文以不以浮艳相尚”。李暄亨有诗剖明心迹:“独标正色临丹地,莫作寻常桃李看。”他回乡以后,只管读书写作,“裹足公堂,数年无履迹,亦未尝以片札烦阍者”。他逝后被供入蔚州乡贤祠,事迹见内阁学士彭始博撰写的墓志。 李映乾,五子,字奇生,少年时补弟子员,贡生。按旧例,候补光禄寺典薄,却没有出仕,平生多半时间辅佐大哥李昉辰持家,在乡间有仁厚之誉。 李曙畿,六子,字乔生,以贡生入太学,候选但未出仕,志书称他“性直爽,见义勇为”,曾捐资修蔚州东门石桥,修葺义学,造文庙礼器,资助流民,行事都以仁义办理,为乡里所赞誉。 李昌龄,字鹤生,李肇甲的长子,拔贡,官四川黔江县知县,江南兴化县知县。 李晟德,字坤生,李肇甲的二子,是一位诗人,以贡生选为涞水县训导,还没到期就因病回家了。 李时懋,李肇甲的三子,贡生。 李曦年,李肇甲的四子,贡生。
蔚州大蔡庄李氏家族的文化源头(一)
相关推荐
- 星光家族免费 星光家族 星光家族动画
- 魔力家族所有成员能力介绍(魔力家族所有成员能力排名)
- 谜情家族剧情解析大全 谜情家族剧情解析视频
- 壮游奇迹mu家族悄悄话怎么设壮游奇迹mu(壮游奇迹mu攻略)
- 神秘家族演的什么意思 神秘家族演的是什么
- 长江源头源头(长江源头)
- 为什么有人喜欢文斯莫克家族呢(为什么有人喜欢文斯莫克家族的人)
- 权力的游戏各大家族 权力的游戏七大家族
- 长江的源头和发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长江的源头和发源地分别是什么山脉)
- 英国威斯敏斯特家族的历史(威斯敏斯特公爵家族)
- 摩根家族状况(摩根家族有多少)
- 美第奇家族的代表建筑有哪些(美第奇家族的代表建筑有哪些图片)
- 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是哪四家?(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是哪四家)
- 罗马2全面战争罗马开局攻略(罗马2全面战争原版战役攻略)
- 教父2电影百度百科 教父电影2 剧情解析
- 百年孤独为啥叫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讲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