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浒传的江湖义气(水浒传中讲义气的人)

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38条回答。

江湖义气,不等同于江湖正义,这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讲正义的人,是鲁智深。

鲁智深本来同金翠莲素不相识,同郑屠也没有私人仇恨。而且鲁智深虽不识字,武功却高强,得到地方大军头小种经略相公的信任,在他身边做亲信副官。

虽然副官的职务不高,鲁智深的待遇却非常好,每天都是好酒好肉。而且,副官是经略相公的亲信,没有任何人敢随便得罪,郑屠见到他也要巴结,鲁智深混的不错。

但听说无耻的郑屠,白睡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金翠莲,还强迫她们支付3000贯的巨款,鲁智深极为恼怒。

本来不给钱糟蹋人家闺女,就已经是下三滥的行为。现在糟蹋完了,还变本加厉从老头弱女身上敲诈巨款,实属下贱到极点的行为。

见郑屠如此欺负无法抵抗的老幼妇孺,鲁智深心里涌起正义感,见义勇为。他不但给钱护送走了金翠莲父女,还试图打郑屠一顿教训他。谁知道打架时候出现意外,将郑屠打死。鲁智深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很好的工作和地位,成为逃犯。

但自始至终,鲁智深没有后悔过,说明他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只是不该将郑屠失手打死。

鲁智深这套,才叫见义勇为,才叫正义。

而江湖上的义气,其实只是江湖人士之间两个潜规则:

第一,答应人家的事情,就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第二,一旦结拜为结义兄弟,就要像亲兄弟一样互相照顾,连手对付外人。

这两项同正义无关,只是江湖人士之间报团取暖罢了。

第一项,很容易理解。走江湖的人,单个力量是薄弱的,想要形成一定势力,就要联合其他江湖人士。那么,大家就必须有一个原则,就是说定了互相帮助,就不允许擅自耍赖。如果动辄耍赖,就没有规则,江湖也就崩溃了,不复存在。

如柴进在江湖上放话,谁来我这里躲避,就会没事,还会好吃好喝招待。

结果,武松认为自己杀了人逃过来以后,还打柴进的仆人。人家说打狗看主人,人家柴进冒险收留你,武松却这么乱搞。照常理来说,柴进应该赶他走。

但柴进既然已经放话了,就要守信,所以一直留着武松。

第二项也容易理解。

如果林冲和鲁智深是亲兄弟,现在林冲被人冤枉又要被人半路陷害,鲁智深作为亲哥哥自然要去救他,野猪林救人也容易理解。

但是,林冲和鲁智深只是结拜兄弟,不是亲兄弟。鲁智深按照江湖规矩,既然结拜就要当作亲兄弟一样,互相照顾。

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人士结拜以后讲义气,只是互相照顾,不是说不做坏事又互相照顾。

比如李逵,他去劫法场救宋江确实是冒死讲义气,但他不仅仅是砍杀官兵,还追着看热闹的老百姓乱杀乱砍,杀了很多无辜吃瓜群众,连一同来救人的晁盖都看不下去。

再说宋江得了疾病垂危,张顺讲义气下山请神医安道全上山。

安道全被名妓李巧奴拦住不许走,张顺竟然将李巧奴和她的养母杀了,并在墙上留下“杀人者安道全也”嫁祸。

看看,就这种人。

其实,电影《投名状》很清楚的说明,为什么土匪们要讲义气!

土匪声名狼藉,无法得到普通老百姓的帮助,加上时刻处于官兵威胁下,非常危险。

土匪只能不惜代价的抱团,一致对外,不然活不过一时三刻。

赵二虎为了让庞青云表忠心,加入土匪团伙,就让他杀死一个无辜路人,纳投名状。

由此,庞青云也犯了杀人罪,只能同土匪一同进退。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中的“义”字到底是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正义”?

比如鲁智深听说金翠莲父女被郑屠欺负,气得饭都吃不下去,不但仗义疏财,还将郑屠打死,这确实是正义之举。

不过我们许多读者总是觉得有点不对,不敢轻易给所有水浒英雄们下一个“正义”的结论,那是很多水浒英雄的行为确实够不上一个义字,按照汉学家夏志清对《水浒》的看法,他说梁山好汉们的所以“义”,其实是一种朋党道德。

【鲁智深】

我们举个例子,“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七人“七星聚义”,管生辰纲叫“不义之财”。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管生辰纲叫“不义之财”大抵是没问题的,管自己七个人劫夺生辰纲,“图一世快活”叫“七星聚义”,这就大有问题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劫财又不是为了别人,劫蔡京的生日礼物救济自己恐怕也不能叫劫富济贫吗,可见这里的“义”字根本不是正义的意思。

到了后来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身为公务人员,宋江完全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抛弃了他的公务责任,放过了犯罪的朋友,这恐怕也不是正义。

【七星聚义】

我们注意一下词典里对“义”字的解析,义,不但有正义的意思,也有假的意思,假肢叫做义肢,推而广之,还有义兄弟、义父母等,当初项羽所立的楚怀王孙也叫义帝。

那么结义,是因为正义而结拜的意思吗?恐怕不能这么理解,应该理解为通过仪式使大家成为了假的兄弟,那么成为假兄弟有什么好处?

笔者直接说了吧,就是抱团取暖。

【聚义厅】

梁山最重视的就是一个“义”的字,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团结互助,我们可以看看水浒英雄们在单打独斗之时,经常遇险,他们的生存环境可谓恶劣,不管多强的人,都不可能独来独往,于是渴盼和同类相聚,这也是很正常的。

在元明时期,已经出现了异姓兄弟的准血缘圈,当时最普遍的团结方法就是建立不论血统的亲属关系,尤其在南宋末年,义军蜂起,他们之间许多人都是结拜兄弟,也因此许多兄弟聚集在一起,就叫“聚义”,书中有“七星聚义”,七十一回叫“大聚义”,议事厅叫“聚义厅”,都是源自于此。

所谓的“聚义”,也就是团结合作的意思,连宋江要改,也只会加上一个忠字,绝不会把义字去掉,因为这是梁山生存的根基。

我们平日在生活中,说一个人不讲义气,肯定不是在说他不正义,而是说他不尽心尽力支持同道中人,在水浒故事中,这些讲义气的故事尤其精彩,但我们仔细思考,那并非真的正义,如果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义气,那也就可以理解武松为什么要帮助施恩。

——蒋门神不正义,施恩也不正义,武松帮助任何一边根本不能算作正义之举,只因施恩对武松很好,两人又结拜成义兄弟,那么不管施恩做了什么,只要他需要武松的帮助,武松自然就要两肋插刀,这既无关正义,也不是武松被骗,只是江湖义气本就如此。

【有点惨的蒋门神】

总结:水浒之中,义字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同道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忠诚。

其他网友回答

义气等同利益,读水浒传可以看出,所谓的逼上梁山,都是你逼我逼互相逼,你挖坑我挖坑,步步都有坑,利益的驱使义气的借口,最后的结局让人沉思,替天行道的大旗,遮盖了好汉的双眼,统统倒在义气的脚下,最终留下的是绰号,让人思考的是问号。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

《水浒传》中的“义” 。比如第三回写鲁智深听见歌女金翠莲父女受到恶霸镇关西郑屠的欺负,怒不可遏,不仅慷慨解囊,帮助金老父女回家,而且还狠狠地教训了郑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士“见义勇为”之举。后来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的性命,并一直护送他到沧州,也是“义行”之举。又如第四十四回石秀在市上挑担卖柴,看见杨雄受到一群无赖的围攻殴打,便主动上去打退无赖,救了杨雄,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行之举。

因为除了“正义”的意思外,“义”字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意思。

“义”字的基本意思虽然是与正义有关的“宜”、“正”、“善”的意思,但在汉语语词中有很多以“义”修饰的词,其“义”的意思实际是“假”或“非真实”的意思。如人体上的“义手”、“义足”、“义髻”是指安装上去的假手、假脚和假发;衣服器皿上的“义襟”、“义袖”、“义嘴”是指附加的假襟、假袖、假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义子”是指非亲生的干儿子,“义父”则是指非血缘关系的干爸爸。这就说明,“义”字还有与“正”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意思。尽管这个意思在古代字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就有人(如台湾学者孙述宇在其《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一书中)猜测可能这是“义”与表示歪斜的“假”字通假的缘故。这个说法虽然不能完全证实,但“义”字表示“假”的意思的用法却是比较普遍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表示“假”的“义”字的感情色彩却并非贬义,而是肯定和褒义的。“义子”和“义父”虽然不是亲生父子,但却有胜似亲生父子的意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代江湖好汉的“结义”的正确解释应当是尽管明明知道不是亲生兄弟,但却衷心希望比亲生兄弟更加亲密。因为亲兄弟也不会“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所以,这个“结义”和“聚义”的“义”字是江湖好汉追求团结合作目的的核心所在。

如果说“结义”只是表示个别好汉之间的友情和团结的话,那么“聚义”则明确是山寨团结一致的大事业。如第四回写史进等四人在少华山落草后,鲁智深对宋江说:“四个在那里聚义。”第七十一回全体好汉一起盟誓要替天行道,叫做“大聚义”。包括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等各山寨的议事厅都叫“聚义厅”。在智取生辰纲前,晁盖和吴用商议参与者人选时,吴用说:“我寻思起来,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这里“义胆”的含义就是为了团结合作的事业,可以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正是绿林事业最最需要的品格。又比如第五十三回戴宗到蓟州请求公孙胜出山相助来对付高廉的妖法时说道:“若是师父不肯去时,宋公明必被高廉捉了。山寨大义,从此休矣!”很’显然,这个“山寨大义”,就是“山寨的大合作事业”和“山寨的大团结”的意思。

“义”字是表示山寨团结一致的大事业,还可以从梁山几个建筑物的名称上得到证实。梁山泊的中心建筑原本叫“聚义厅”,后来宋江将其改为“忠义堂”,虽然加强了“忠”的含量,但“义”的意思并没有消失。这个“义”字的含义还可以从旁边的建筑物名称上看出。聚义厅旁有“断金亭”和“雁台”。“断金”二字显然来自《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利可断金”,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早在晁盖一伙上山后梁山处于事业奠基时期时,小说便写道:“自此梁山泊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有诗为证:‘古人交谊断黄金,心若同时谊亦深。”’这里将“义”字与“断金”、“同心”、“股肱”、“骨肉”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

宋江虽然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但“断金亭”的名字却没有改,而且在七十一回大聚义之前,他还给亭子换了一块大匾牌。“雁台”也是在这时修筑的。“雁台”的意思书中没有注明,但应当不外是兄弟雁行,团结一致的意思。书中的旁证是,第九十回写智真长老的“当风雁影翩”预言后,不久便说:“宋江等众兄弟,雁行般排着,一对对并辔而行。”宋江自己写的词里也有“六六雁行连八九”的句子,都是表示兄弟团结一致的意思。梁山上其他建筑多以方位或用途命名,只有中央地带的几个建筑强调山寨事业和兄弟团结的意思,可见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极度重视。

既然是一群江洋大盗,就很难用现实社会的所有是非标准来衡量他们的道德和是非。梁山好汉的“义”,其中就包含与现实社会很难相容的“江湖义气”,这种义气只讲交情,不讲是非;只顾自己或其团伙,而不管社会和他人。

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这次行动被称之为“七星聚义”,可他们作出的事情却很难说是正义的。晁盖一伙要劫取生辰纲,理由是它是梁中书靠巧取豪夺聚敛而来的,又是送给贪官丈人蔡京的生日礼物,因此把它称之为“不义之财”。仅从这个角度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问题在于他们取了这笔财物干什么用。如果是用来赈济穷苦百姓,帮助像金翠莲父女那样的人,那这些好汉理应受到赞佩。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夺取生辰纲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享用,用吴用的话来说,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从客观事实而言,在不劳而获,享用“不义之财”这一点上,七位好汉和梁中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各自攫取的方式不同。而如果七位好汉的行为不能说是正义之举的话,那么宋江放走晁盖一伙的举动也就很难用“正义”来形容了。可书中却将晁盖一伙的行动叫做“七星聚义”,把宋江徇私枉法的行为叫做“义释晁天王”,这就可以看出书中“义”字的是非是否明确。

再比如第五十七回写武松遇见孔亮时说:“闻知足下弟兄们占住白虎山聚义。”那么孔亮兄弟在白虎山“聚义”的原因是什么呢?书中说他们兄弟“因和本乡一个财主争竞,把他一门良贱尽都杀了,聚集起五七百人,占住白虎山,打家劫舍”。孔明孔亮兄弟的身份与那财主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上山以后又在进行“打家劫舍”的勾当,而在武松的眼里,这样的勾当就可以称之为“聚义”。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蒋忠倚强凌弱,强占他人地盘,固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施恩和蒋忠又有什么区别呢?仅仅从他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他和蒋忠是同类人物:“小弟此间东门外有一座市井,地名唤做快活林。但是山东、河北客商们,都来那里做买卖,有百十处大客店,三二十处赌坊、兑坊。往常时,小弟一者倚仗随身本事,二者捉着营里有八九十个弃命囚徒,去那里开着一个酒肉店,都分与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但有过路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那许多去处每朝每日都有闲钱,月终也有三二百两银子寻觅。如此赚钱。”(第二十九回)施恩分明是看好了快活林这块黄金地带,然后用犯人在那里开店,让所有的店铺都必须来买自己店里的酒肉;不仅如此,那来往的妓女也要留下买路钱方可离去。这明明也是巧取豪夺。

所以施恩和蒋忠的矛盾并不是善恶之争,而是黑社会之间的内讧,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弱肉强食。可武松对此善恶问题并不关心,他在打完蒋忠后向邻里宣称:“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施恩无论怎么不明道德他都不管,他却非管蒋忠不可。事实上他之所以要参与这件事,是因为施恩给了他好处,是他的顶头上司。如果蒋忠对武松做了施恩同样的事,那挨打的恐怕就是施恩了。可见江湖上的义气有时是只讲交情,不讲是非的。

如果说梁山好汉的“义气”是以金钱为基础的,这话可能不大好听。可事实是好汉们的江湖义气的确与金钱不无关系。拿武松醉打蒋门神来说,施恩和蒋忠两人在善恶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因为施恩对武松施了恩,给了钱,武松便成了施恩的打手。这种情况在《水浒传》中并不少见。如李逵对宋江可以说是死心塌地,义气十足,不仅在相识不久就冒着生命危险去江州劫法场,而且在临终时也可以为宋江违心地死去,似乎显得十分崇高和纯洁。不过人们一想起李逵与宋江第一次见面时宋江给了李逵那十两一锭的大银子,便不免对这“义气”的崇高和纯洁性有了几分怀疑。

“仗义疏财”是梁山好汉相互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人能够在江湖享有崇高威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仗义疏财”。其中最突出的是晁盖、宋江和柴进。书中写晁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第十四回)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第十八回)柴进村中酒店主人说柴进是“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付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第九回)三个人的优点几乎大同小异,只要舍得把钱花在那些不大循规蹈矩的好汉的身上,便不难换来“义”的名声。

让人产生疑问的是,他们疏财的目的是为了解救天下受苦百姓呢,还是为了换取“仗义”的名声?从《水浒传》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写他们赈济贫民百姓的故事大概只有金翠莲父女一个,剩下的便都是写他们用钱财来讨好那些一身本事的强壮好汉。虽然书中写到宋江也“常常见他散施棺材药饵,极肯济人贫苦”,但这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具体的事例。而事例都是好汉如何得到好处。如武松如何得到柴进的衣物钱财,收到宋江的银两,享用施恩的酒肉钱财;林冲之所以要拥立晁盖为梁山泊寨主,就是因为他感觉晁盖这个人“作事宽洪,疏财仗义”,值得信任;反之,鲁智深不肯在桃花山落草,就是因为见“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悭吝”。

当然,从绿林豪杰的实际处境来看,一种生死难测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给自己多留几条后路,这种花钱买“义气”的做法多少有一点儿参加某种社会保险的意思。因为这些花钱的人不仅得到很高的评价和名声,而且也得到很多实际的利益。

如果不是“仗义疏财”,人们就不会兴师动众,攻打曾头市,为晁盖报仇;如果不是“仗义疏财”,人们就不会冒死去江州劫法场,并拥立宋江为山寨之主;如果不是“仗义疏财”,人们就不会拼着性命,从千里之外请来公孙胜,战胜高廉,并冒险从井下救出奄奄一息的柴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仗义疏财”实在是一种很划算的买卖。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呢,小小的指出一下题目里的纰漏。虽然我也很讨厌吴用,但是关于宋江赚秦明上山这件事儿,和吴用确实没啥关系。宋江当时在清风山,而吴用已经在梁山上。当时的宋江和吴用应该只有一面之缘,根本不熟,谈不上两人合谋陷害秦明,这件事儿从头到尾都是宋江一个人的主意。涉事人物有及时雨宋江、霹雳火秦明、镇三山黄信、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小李广花荣、清风寨文知寨刘高、刘高老婆、花荣之妹、青州慕容知府。

水浒传里的义气,跟我们现在说的正义没多大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帮亲不帮理,我看你顺眼,我就帮你支持你,你干啥坏事儿了咱也还是兄弟。所以宋江能和李逵这种杀人魔王,王英这种色中饿鬼称兄道弟。当然有些人也确实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鲁智深大师了。

今天就以梁山上的几个大哥级人物为例,谈谈水浒好汉的义气主要表现在哪儿。

梁山上有三个大哥级的人物,一个晁盖一个宋江一个柴进,全部都是舍得花钱的主。晁盖给三阮见面礼就是三十两银子,放在今天应该也有近万块了。宋江给武松送钱,给薛永送钱,给李逵送钱,出手都很阔绰,尤其是李逵,三天撒出去了八十两银子,放到今天都有两万块了。柴进也很喜欢撒钱而且他确实非常有钱,但是他不会把钱用好,撒了钱也不能让人家感觉到你对他的好。

舍得撒钱就是江湖好汉子,不舍得撒钱就是不爽利的人,比如史进的开手师父打虎将李忠,而撒钱大方的史进就和鲁智深成为了生死兄弟,后来鲁智深为了救史进不惜孤身犯险,而李忠的桃花山受到呼延灼攻击的时候,二龙山出兵的时候多多少少有点端架子。

舍得花钱是江湖好汉讲义气的基本要求,但这只是讲义气的一个方面。江湖义气更吸引人的是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刚烈气概。就以武松醉打蒋门神来说,我们现在来看,施恩也不是什么好人,蒋门神做的是属于黑吃黑,武松帮施恩夺回来也谈不上多正义。但是在武松看来,他就是打抱不平,所以他要说“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也不怕”。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PS:武松那句话挺有喜感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