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红专栏】被贬文人的三种人生境界(三)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群文阅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被贬文人的三种人生境界(三)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群文阅读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徐敏红

上课时间
2020年12月
上课地点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
文本类型
主题型文本加跳板型文本中考复习课
课堂特色
精读多篇,引出一类
第三部分
一、重温旧识
师:今天我们提起苏东坡时,已经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精神。数千年来的文人骚客,单论某个领域,苏轼未必最强,但论综合实力,他当之无愧的第一。论诗,他是宋诗的最高成就代表;论词,他开豪放一派之先河;论文,他位列“唐宋八大家”;论书法,“苏黄米蔡”他排在首位;论画,他是文人画坐标性的人物;更何况,他还是美食家、酿酒师、养生达人、瑜伽修习者、修禅居士……但这些所有的标签,从普通人实用的角度来说,都不及这一个: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学生齐诵文章。
师:还记得写作背景吗?
生1:苏轼被贬官了。
生2:被贬到了黄州。
师:那夜,苏轼见到了——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那不是水,而是——
生1:是月色。
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
生2:暗喻。
师:月色如积水,有何特点?
生3:空明,澄澈。
师:那不是月色,更是作者的——
生3:心境。
师:如此美景,苏轼叹道——
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有无月的夜,也有无竹柏的地。苏轼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5:强调只有闲人才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
师:“闲人”的表述有何深意?
生6: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而言,尽管也有对被贬后清闲苦闷的排遣,但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坦然达观,随缘自适,淡泊处世。和一般被贬文人相比,苏轼,多了一份潇洒,多了一份率性。
二、再学新知
师:相对而言,在被贬文人中,苏轼是其中被贬次数最多、仕途最为坎坷的一位。今天我们尝试透过他的景语来发现他突围困顿生命的方法。
【屏显】
王国维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
生读此句。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景语是——
生齐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苏轼化天上明月为地上积水空明,化眼前竹柏为水中交横藻、荇。我们先来探究“藻荇”这两个意象。
【屏显】
意象——藻、荇
师:见过藻吗?
生1:见过,我家鱼缸里有。
师:有什么特点?
生1:绿绿的,长长的。
生2:在水中飘来飘去。
师:藻的分类有很多,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也包括某些水生的高等植物,如金鱼藻、狸藻等。
【屏显】
金鱼藻:“茎长40~150厘米,平滑,具分枝……植株无根”、
狸藻:“长15~80厘米……几乎无根,茎细弱”。
《百度百科》
师:而荇的文学形象可追溯至《诗经》,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性植物。
【屏显】
师:我们从藻、荇的解释中提炼这两意象的特点。
生2:都是飘飘荡荡的。
生3:都是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
生4:没有根,没有固定生长的地方,
生5:漂浮在水面,居无定所。
师:联系苏轼当时的处境,说说作者寄寓在这两个意象中的深意。
生6:藻荇的飘飘荡荡就像苏轼当时处境的艰难。
生7:我觉得藻荇的形象就像所有被贬谪文人当时的处境,前途茫然,不知道下一刻到哪里。
生8:在被贬谪的大河中,苏轼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
师:在水中藻、荇身上,苏轼隐约看到了自己崎岖不堪又难以把握的生命际遇。他想极力把持,不愧初心而正道直行;但仕途暗涌的水势太过强大,以至于身不由己、无法自持,不得不在水势中如藻、荇般逐流漂泊。
【屏显】
生做笔记。
师:藻荇是虚,它实际是——
生:竹柏影。
师:何为竹柏?
生1:竹子和柏树。
师:其实竹柏是我国常见的常绿乔木树种。它生长缓慢,因叶形似竹,枝叶疏密相间,经冬不凋;树干似柏,高大秀美而得名。其树高可达二十余米,树龄可达百年,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有广泛分布。这是其月夜之影与“藻、荇”相似的现实可能。由于竹柏的这些特征,它又被赋予了坚贞、不屈、孤傲等文化品格。
【屏显】
学生在书上笔记划线句。
【屏显】
藻、荇——盖——竹柏
师:联结虚实景物的是一个“盖”字。谁来解读这个字?
生1:盖指原来是。
师:对,它是个连词,用来连接上句,表示原因。你能发现这个字里包含的语气吗?
生2:恍然大悟。
生3:如梦初醒。
生4:突然醒悟过来。
师:这个连词不但在保证了该句在语义连贯上的逻辑性,还演绎了苏轼从恍惚状态中猛然惊醒的细微心理轨迹———“哦,我搞错了!原来是竹柏影。”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藻荇意象看出的是苏轼自己处境的艰难,那竹柏呢?
生1:看见自己的坚贞不屈。
生2:看见自己的内心的坚定。
生3:看见自己的初心,跟范仲淹一样。
三、感知心境
师:从藻荇到竹柏影,反应的是苏轼心境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们从他的观察视角的转变来研究。
【屏显】
藻荇——竹柏影
观察视角
师:苏轼赏月却看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他用了什么样的观察视角?
生1:俯视。
师:俯视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审视。他看到了自己处境的——
生2:艰难。
生3:漂泊不定。
生4:身不由己,漂泊无依。
师:而当警醒那只是竹柏的影子时,他的观察角度已经从俯视变成了——
生5:仰视。
师:仰视时,看见了什么?
生6:月亮。
生7:月夜。
生8:天空。
生9:世界。
师:真好!无论“藻、荇”般的生命再如何无法自持、让人苦闷,人生都还有一种仰视的观察可能——它让“积水”显形为明月,“藻、荇”还原为“竹柏”。原来中庭的一切不过是月下幻影,仕途的凶险、贬谪的苦闷不过虚幻如月影,天上明月、寺中竹柏,才是真切。
【屏显】
师:只有放下欲求的执念、贪恋,把物事看小,身心才能放大,放到恒久。于是,苏轼完成了对他困顿精神的生命突围。写下了这样的领悟——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每个夜晚都有月,夜空有月它便在天,夜空无月它悬在每个彻悟者的心间;世间处处皆有竹柏,见它之时它长在承天寺的庭院,不见它时它长在每个解脱者的生命深处。坦然豁达、傲然明亮地活着,这就是苏轼生命的突围,便是苏轼的超脱。
【屏显】
师:那夜之后的苏轼,真正活成了苏东坡。没房子住,就自己盖,没饭吃,就自己种,没下酒菜,就自己炖猪肉。除了功名利禄,生活中还有更美好的事。
【屏显】
生读: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师:苏东坡经历挫折后,寻觅到的是什么呢?是承天寺的月光,是超脱,是乐观,是万物在变,我心不变的豁然开朗。于是,更好的词来了——
生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大家背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告诉我“风雨”二字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1:既指自然风雨,也指破折的人生。
生2:被贬谪的生命。
师:也暗指自己遭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所有的一切,都被轻轻地放下了。雨也好,晴也好,都一样,这是佛的境界。达到最高境界的苏东坡,从此无敌。没有什么再能打败他,他后来回到朝廷,成了翰林学士、知制诰,位高权重,但没有得意忘形;再后来,他被贬往更蛮荒的岭南,但他说——
生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政敌看他过得还挺好,一狠心,把他贬天涯海角的海南去了,你以为这就打败他了吗?他写道——
生读: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师:在困顿的人生里,不妨舍得,不妨放下,不妨解脱,毕竟生命的进程不止宦海一途,至少还有诗,还有山水。由此领悟,人生便是无夜无月,无处不竹柏。
师生齐诵《记承天寺夜游》。
结语
师:从《小石潭记》到《岳阳楼记》再到《记承天寺夜游》,我们看到贬谪文人在政治生命遭摧毁的时候表现出了不同的精神心理境界和人生态度。
【屏显】
师:从他们身上你获取了哪些面对人生困境的启示?
生1:应该像范仲淹一样不忘初心,心中有梦就永远有希望。
师:你的发言就像名言警句。如果再多结合事例就更能说服人了。
生2:苏轼心中廓然无一物,才能在贬谪中永远快乐,才能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诗句,才能看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用上了排比,引用了苏轼的文字,这是个表达启示的回答典范。
生3:范仲淹不忘初心,在《岳阳楼记》中寄寓少年的壮志,是对自己的勉励。所以我们面对困境时,也应该常常回想曾经的梦想,激励自己向前出发。
师:结合了自身。好像没有人提到柳宗元。为什么?
生4:他太忧伤了。
生5:他比较灰暗,没有苏轼和范仲淹阳光。
师:因为被贬逐之地大多是穷僻荒远之地, 生存环境的巨变, 理想的无由实现, 以及亲人朋友的远离, 使得被贬之人心中充满了被抛弃搁置的痛楚。柳宗元说出的是大部分人的内心感受,我们通过对比,觉得这种人生境界比起另两种显得阴郁,但有一点我们是要看见的,虽然内心苦痛,柳宗元却并不消沉,在贬谪期间他和别的贬谪文人一样在文学创作大放异彩。
【屏显】
生齐读资料。
师:因而可以说仕途不幸的遭际激发了文学精神的升华,,“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在这重意义上, 贬谪文人获取了另一种精神的解脱。
【屏显】
生读资料。
【屏显】
师:无论是迷茫、坚定还是超脱,我们在名篇中获取不单单是这些精神财富,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在自己的体内集成一种人格、一种体验、一种选择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把三篇文章再读一遍。
师生再次齐诵《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 徐敏红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