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札记】陈新艳:站在语文的"塬"上——读肖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第二辑。

【邀请函】肖培东邀你共赴山海温岭
站在语文的”塬”上
——读肖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第二辑
文/陈新艳
一、瞭望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为流水冲刷,形成一种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的地貌,称它为塬。
瞭望”塬”,它植被稀少,沟壑纵横。让人顿生忧患。
肖老师敏锐地忧患地感觉到语文的”塬”似乎也正遭”流水”的冲刷。
1. 应试的”流水”。
为了中考、高考,遨游茫茫题海,换来文化的贫瘠;诗人的月下吟哦,分解成干巴巴的解题步骤,丢失了诗歌的灵魂……语文课上,文学的感情世界,严谨的文化思辨,深刻的生命探寻,都被精确定量的分值”冲刷”着,读书的趣味被讲究标准化答案的试卷熄灭,带来文化贫血。
2. 肤浅的”流水”。
由于语文素养孱弱,课堂上卖力地复制教参,不越雷池。紧紧依贴教参教背景,教写法,教主题……把它们灌入学生的脑袋,学生再复制到考卷。因为有教参,教师心中有”底”,也有了”力量”。也因为这样”自信地”用教材,语文顽固的贫瘠着。
3. 功利的”流水”。
肖老师感觉到学校里的语文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香节,一个一个轮流登台,热闹非凡,其余时光却又走进一个又一个的评价,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一次又一次的会议……教师就是繁忙地、不”抬头”地赶在这些项目的路上,心里追逐的只有那由上级下达的考试目标线。
4. 浮躁的”流水”。
为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教学精彩镜头的来稿那么多的雷同,缺乏新意?肖老师说,因为在授课时,教师阅读不细,思考不深,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匍匐在教案、教参、名师课堂之下。因为匍匐,所以自己的思想不能站立,全无了课堂的灵性。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是”快餐”,教师跪着,学生能成为站直了的人吗?
5. 迷失的”流水”。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名师、专家,踩着风格各异的语文节奏,”流水”般地走来。老师今天去杜郎口,明天去横水;今天学这风格,明天学那理念;今天有效教学,明天深度教学……不知听谁,不知走向何方。
在一些课堂上,文本被放弃,阅读缺失,没有涵咏语言,没有思维训练,甚至将文本当成了美学教材,添加繁杂文化背景辅助材料,播放生动鲜艳的视频……这样的课,因为形式新颖,而屡获称许。这样的称许会带来什么?
…… ……
语文的”塬”是受不住这样的”流水””的。
二、沉思
面对因”流水”冲刷的语文”塬”,肖老师深入思索,着手梳理。他不忙于反对,不忙于推翻,不忙于摧毁。他静静的注视,深邃的目光追溯到”流水”的源头。希望从源头治理,保护”塬”的生态。
追问一:语文,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千个语文老师有一千个回答。但谁是执牛耳者?肖老师认为,大道至简,回归到”人”!语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你这个人。但是,我们审视一下教师的思想,审视一下教师如何体验生活,审视一下教师对个人修养的关注度,会发现什么?
追问二:语文课,又该是怎样?
语文课的样子?不就是听、说、读、写吗?但肖老师深情地说道:站在厚实的文本中,可以引入一支歌,可以欣赏一幅画,可以插入社会热点……她是大世界,大生活,是风度,是气质,是涵养。在阅读中呈现生命主体,在文本学习中留下的精神印记,老师紧扣文本,读出”我的理解”。扎根文本,开展纯正的阅读。
追问三,什么可以决定语文课?
是教参吗?是专家吗?是学校吗?是各种时尚的教学模式吗?向老师说:都不是。那是什么?
肖老师说:是孩子的眼睛,是文章的思想,是文字的魅力,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精神诉求,是我们的灵魂体验,是我们的语文梦想……
追问四,怎么教,重要吗?
肖老师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辩证的思考。一方面觉得好像不太重要,他以自己语文学习经历为例,阐述了教育应有自己丰厚的积淀,即便是满堂讲,讲得生动,亦讲得动人。在极为素朴的课堂里,给孩子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一颗文学的心。
另一方面觉得真的很重要,你看于漪,钱梦龙老师那代人,诗词书画能信手拈来,气质儒雅,风姿翩翩,襟袖间有语文味,课堂上闪烁的是语文的智慧。语文老师不能只求课堂外在光鲜,应重视修炼自我,应朝语文内心走,应针对语言文字去教,应为学生发展而教。
综以上来看,怎么教的问题,实质是教师本身素养修炼问题,有素养,则怎么教都能将学生引向热爱文学,热爱语文的路上;积淀浅薄,教学方式再多也只能与语文渐行渐远。
追问五:语文,有表情吗?
语文如果有表情,那是什么模样呢?肖老师说是阳光的。语文,不仅是交际、思维的工具,还是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还会受到民族精神、人文思想的熏陶,因此语文和生命的关联最紧密。语文学习最后都会有灵魂的参与,语文学习最终指向生命成长,影响灵魂发育。在日益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里,更需要用语文把生命引向阳光。
追问六:语文的眼光应是什么样的?
肖老师说,它落在语言文字上。
语文教学,最终是要把学生教成会阅读、思考、表达的读书人。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语文必须基于语言进行教学。通过揣摩体味语言,真正走进作品,让学生在作品里,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表达,同时受到思想影响。若更进一步让学生乐于表达,就需要教师的艺术和智慧,需用语文的眼光教。
三、坚守
坚守是因为相信,坚守也因为清醒。
因有人坚守,”塬”被各种”流水”冲刷的危害才得以控制,因有人坚守”塬”的生态得以保护。
一次次追问,一次次思索,发现最重要的是”真”:
对话要真诚;文本理解要是”真正的”、”我的理解”;语文课呼唤真实;阅读要真情投入,真情感动;课堂上的掌声要更真实;教学要有最真实的灵魂;让学生学得真实;赛课要赛得真实;各种赛课上应有真评价,真选拔,真名次……
一言以蔽之,教学是求真的艺术,来不得半点假。
肖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坚守着这一份”真”,也以饱满的热情呼唤这种”真”。
请看:
当朱昌元老师很真诚的说”课堂上的掌声,我想还是要更真实些”后,肖老师陷入了沉思。反思中,他发现”鼓”掌则失真,违背了自己求”真”、守”真”的初衷。只有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掌声,才能带来鼓励与温暖。假掌声带来的是课堂的假繁荣,对学生的学习并无多大帮助。而且细思会发现:给了不该给的掌声,会使语文课堂失去对学生更公正的评价,给课堂教学造成知识错位,使学生难辨是非;让学生情感上变得习以为常,无动于衷;导致学生思考中的浅尝辄止,随意应付;同时失真的掌声里也是教师无奈与不自信的体现……肖老师看出的假掌声背后的这些实质,想必爱热闹、爱繁华的老师看了亦会惊出一身的汗。
有多少老师对评课者的建议如此深入的反思,如此深刻的警醒自己?有多少老师会对一个似乎不关乎课堂教学质量的掌声很在意呢?但是肖老师智慧地洞察了,并纠正其中的偏颇。
再看:
当看到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组织方要求仅用一课时赛《滕王阁序》、《报任安书》等课文时,肖老师深深的担忧起来。这样的篇幅长,生字多,语句生涩,思想深厚的经典,一节课怕是很难真正的落实的。于是,在这些课上,发现老师们的教学像在拼命赶路,超进度教学,把”自己的东西”一股脑儿给了学生。面对这种情形,肖老师大声呼唤实实在在的教语文,真实地去教学,教师在展示自己教学艺术与智慧的同时,应真诚的关照学生。绝不迎合功利的眼睛。肖老师建议赛课组织者不是违背教学规律给赛课者铺上F1赛道,而是应为他们提供利于他们发挥真实水平的教学平台。
……
这就是老师的坚守。坚守的背后是深刻的思索,是勤奋的钻研,是无限的热爱。
四、追寻
“坚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教育还是不能止步于”坚守”。
还有更高的境界等待我们追寻。那是什么境界?
1. 课堂外,为”梅西式”灵感苦练”内功”。
梅西的进球连对手也禁不住喝彩,梅西的进球让人忘记进球对球队的意义,梅西的进球让人尽情沉醉在进球本身带来的欢愉。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灵感,是禀赋。
肖老师说语文教学何尝不需如此的悟性?
悟性相当可贵,但也并非不可捉摸。
肖老师说,悟性来自:生活感受,独到见解,个性思维……悟性,需沉浸在语文的教学世界里;悟性,亦需要努力阅读、学习……说到底,悟性需钻研、汲取,需积极思考,需适时抛开语文,从生活的天地中看出语文教学法则。
悟性的有无,在乎于是否读书,是否读自我,是否用心读生活。
灵感在俄顷之间降临,需要的却是平日的细密功夫。
语文老师,应该朝着这个境界奔去。
2. 课堂内,为了灵性站立,修炼”眼力”
在一次挑选《语文学习》杂志的”镜头”栏目文章时,肖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镜头写法雷同,缺乏新意。这是老师们在授课时阅读不细,思考不深的表现。这种盲从很可怕,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他的学生就不可能成为站立的人!
肖老师呼吁:我们教师自己的思想应站立,让灵性回归到课堂。
教师应该站在语言文字的大地上,”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从一个个字,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标点……找到那个妙不可言的切入点,作出自己独出心裁的解读,而不是人云亦云。
老师在文字里来回辗转,才能引导学生感受、触摸,文字的魅力也才真实的走入了学生心田。
所以,在即便最熟悉的地方,也要拿出我们的眼力,用最语文的方式去行走,做有思想、有见地的语文行者。
语文教学悟性,语文课堂内的独立思想,是一种正如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它总在前方召唤着你。追寻的路没有终点,但朝这个境界一路追寻,会使我们的出发有意义,使我们的站立更有魅力。
作者简介:陈新艳(简书号清翠竹)广州市南沙鱼窝头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热爱语文,每天学习,希望进步。愿每天醉在文字的香气里,希望自能发出微微光,照亮孩子的心。
扫一扫,可下载
邀请函@温岭年会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可到“微店@语文湿地”在线报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