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精华和糟粕(弟子规应该剔除的糟粕)

网友提问:

你认为《弟子规》是精华还是糟粕?该如何取舍?

优质回答:

《弟子规》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是古人儿童启蒙读物。其目的在于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弟子规》全文共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情,包括: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部分。

《弟子规》亿《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者。

《弟子规》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为一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以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古代文化经典启蒙读物。

《弟子规》是清朝人李毓秀(1647-1729)所作。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是山西省新绛县人,是康熙、雍正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

《弟子规》包含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品德,特别是在儿童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儿童启蒙读物。

现在我们学习《弟子规》,很有必要。有许多人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显得正当其时。

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在许多地方兴起学习国学经典的社会基础。

而《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问世以来,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启蒙学课本,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其他网友回答

《弟子规》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我要求孩子们从小开始能够背诵它,牢牢记住它,将来长大后自然会理解它的含义,并用它指导自己的言行。

其他网友回答

任何事物总有人会认为是糟粕,有人认为是精华。针对《弟子规》这本传统读物,我个人认为糟粕大于精华。这些年各类为小学生的国学班不少,其中两本读物是必学。一本就是《弟子规》一本就是《女儿经》,当然那本《二十四孝》也是必须学的。

《弟子规》算是一本是什么书呢,你若看过,你会发现,它不是儒家的东西,也不是佛家的东西,更不是道家的东西,只不过披了一张儒家思想的外皮罢了,若你亲自读过,你便发现庸俗不堪,满纸的迂腐和荒唐。

这本书是清朝一个秀才李毓秀所写,这个李毓秀考了一辈子功名,但到头来还是个秀才。在他教授私塾的时候,写下这本书,但是无人问津,也只是他教授弟子的一个私人教材罢了。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这本书被吴桥县的一个教私塾的进士发现,平日除了在私塾中用来教育弟子,还会拿到茶馆里面,教那些农闲之时的底层农民学点知识用,并不是主流文学。

我看到有些文学班宣传说《弟子规》是唐宋文学大师的必备读物,是古代圣贤的幼学启蒙,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这些大师才有了辉煌的成绩。我呸,这本书的作者李毓秀才死了两百多年,怎么这本书穿越到唐宋去了?这不是赤裸裸的误人子弟吗?

若是用这本书的内容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只会成为一个迂腐的青年,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自由头脑的青年。殊不知,这本书在80年代之前,是被批判的,因为它迂腐陈旧,令孩子的头脑麻木,根本就不是教书育人的正确读物。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东西,如今成了香饽饽,登堂入室成了流行趋势,还冠以国学大作的雅称。一个才200年多一点的读物,怎么就成了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了呢?我搞不明白。

最后说几句那个《女儿经》,我有个朋友的妻子非要孩子读这个,理由是可以培养淑女。你随便翻阅几页,上面写的都是什么些“夫无嗣,劝娶妾,继宗祀,最为切…..遵三从,行四德,习礼义,难尽说”之类的话,这些不都是封建社会压迫和不尊重女性的东西吗,怎么就成了培养淑女的读物了呢。这句“夫无嗣,劝娶妾”让人忍俊不已,这不就是说你家老爷们儿没有孩子,你给他找个小三吗?老天爷啊,这东西给孩子看,你的孩子能成为淑女,恐怕不能!

孩子已经很累了,就不要再用这种腐朽、陈旧且顽固不化的东西去毒害孩子了!

其他网友回答

《弟子规》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经典,那么为什么如今有人质疑,激起千层浪,究其原因,花和尚念歪了经,1浓妆艳抹了李毓秀的捐官史,诋毁了修心顿悟,如视出《弟子规》之心法。

2如今却成为了一大批所谓精英,极力捐官后拿《弟子规》猥琐秀的不二法门,来顶礼膜拜。

3殊不知,《弟子规》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是华夏历史长河中灿烂的文化经典,具有只可传承,不可复制,不可篡改的唯一性,这也正是为什么《孔子学堂》,走向世界,而不是其他人。

4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如今之所谓精英,精琢于中西合璧的糟粕,与国人之血馒头贪婪的蚕食,并无耻的冒出来以半个洋人自居,无知到了不时的抨击一下华夏之传统文化。

5殊不知,历代腐朽的科举,与民族文化,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即便它产生在不同的时期。

6就不要让洋人列强,在今天依旧嘲讽我们的腐朽,愚昧,与无知如满清最后依旧披挂在头上的那根辫子!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就如同在问:古代建造了那么多的烽火台,现在还有许多保存下了,这些烽火台是精华还是糟粕?如何取舍?

小花从小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弟子规》,这是父亲教会我的。小时候不懂含义,只是朗朗上口,很好背诵,也就很快被了下来。没想到会背诵了以后,就感觉到灾难来了,也就经常恨写《弟子规》的人,觉得古人没事干写这个干吗,害得我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

因为我每做错一件事,父亲父亲都会让我自己背诵关于这件事情,《弟子规》里是怎么说的,我应该怎么办。甚至我都已经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父亲还要拿《弟子规》说事。可以说《弟子规》影响了我的一生,到现在我还可以把《弟子规》倒背如流。

而我的孩子出生后的第一首儿歌依然是《弟子规》,每当孩子做错了事后,我依然按照父亲当年对待我那样,首先背诵一遍《弟子规》,然后自己再找出关于这个错误《弟子规》上是怎么说的,自己以后该怎么办。

虽然我已经近五十岁了,还是一事无成,但我最欣慰的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我在我们兄弟姐妹中是最孝顺的,街坊邻居都说我是孝子,父母临终去世的时候,我都守在身边。父亲是在我的怀里安详地去世,母亲病危的时候我在外地出差,我急急忙忙赶回家,已经不能说话的母亲,捏了捏我的手,十几分钟后去世了,大家都说母亲是硬撑着等着我回来。

我的孩子如果是在饭桌上吃饭,她永远是最后一个动筷子,买回来吃的东西,最好的一定是给爷爷奶奶。

一、《弟子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具有其成功的一面,到现在也具有积极的一面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虽然在清代名不见经传,一直是个落第秀才,但是他是在总结了《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帮助很大。

对于能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弟子规》,从小背诵下来,真的是受益终生。而能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文章也好,名言警句也好,都应该是精华。

虽然只有短短的360句,1080个字,我是自愧不如,写不出这样朗朗上口的文章,在头条里我的文章如果有1000的浏览量,心里就非常高兴了。

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弟子规》

正如我前面说的烽火台一样,烽火台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如今到了5G时代,还会有人用烽火台来传递敌情吗?

烽火台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会有人说它是糟粕吗?

《弟子规》也是如此,这是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李毓秀也是一个清朝的落第秀才,他能知道身后百年的事情?千年的事情?

辩证法里就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也不能一棒子就将《弟子规》打死,应该辩证的看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弟子规》充其量就是古代浩如烟海文学作品中的一篇文章而已,它不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的公理,是一成不变的。

能够从清代流传到现在,而且还一直有人在背诵,说明它具有积极的一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就有了它的局限性,也就有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在里面了。

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扬弃”,积极的一面,要传承下去,有局限性的就要丢掉。

结语:

学会辩证法,用辩证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浩如烟海文学作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