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伍子胥引吴入楚,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你怎么评价他?
优质回答:
对于某些人来说,伍子胥就是楚奸一枚!
背叛楚国,当了带路党,把老楚王鞭尸,让楚国陷入战乱和衰落。
这不是楚奸是什么?
很多人进而说,赞扬伍子胥的都是汉奸坯子!
有点过分了!真的!
在当时那个时代,伍子胥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楚平王抢了太子建的老婆,废长立幼,让幼子珍当了楚王。太子建只好流亡,后来被杀。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收到株连,全部被杀。
在这种情况下,伍子胥的主公并不是楚王,而是太子建以及太子建的儿子王孙胜。
伍子胥带走,带着王孙胜流亡他国,这是典型的忠臣行为,受到了春秋时期大部分人的赞同和认可。
楚王并不打算放过王孙胜和伍子胥,继续对他们展开追杀。无奈之下,只好流亡吴国,并且帮助阖闾,取得了王位。
主辱臣死,太子建一家被杀,伍子胥带着王孙胜一个小孩子,拨乱反正,复兴楚国何其难也!
不能复兴楚国,那就灭杀仇人。为主公太子建报仇雪恨,为父亲兄长报仇雪恨,帮助王孙胜回楚国,重登大位!
可惜,伍子胥和他带领的吴军并不能彻底消灭楚昭王势力。楚昭王在秦军帮助下复国,吴楚两国陷入衰落。
然而,春秋是一个讲仁义礼智信的时代。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把王孙胜封为白公,作为吴楚两国的缓冲。
楚惠王都原谅了伍子胥对自己爷爷的掘墓鞭尸行为,其他人有什么好说的!
奇怪吗?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費无忌和楚平王对太子建和伍子胥一家做的事,早就引起了楚国国人公愤!
无独有偶,明末清初的郑成功和施琅,也发生了类似的恩怨情仇。
施琅本是郑成功手下,然而郑成功猜忌施琅,杀死了施琅全家。施琅只好投靠清朝。
施琅后来带领清军打过海峡去,活捉郑克爽,总算报了郑成功的灭族之仇!
但是,背叛郑成功的黄梧,就实在想人喜欢不起来!黄梧因为一次兵败害怕责罚投降清朝,还提出了“迁海令”,让无数以海为生的渔民失去生计客死异乡。黄梧的迁海令,更是清朝“片板不许下海”严格禁海闭关锁国的罪恶源头!
伍子胥是英雄,更是励志典范!
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快到了,小伙伴们,你了解这个历史人物吗?
其他网友回答
各有说法,国恨与家仇各选其一!伍子胥身为楚国人却引吴军进攻楚国,为了一己之私愤让楚国百姓跟着生灵涂炭,按着现代说法就是楚奸!这也成了最后治他罪的理由,吴王夫差就是以他不忠治了他的罪,说他不忠于国必不忠于君。这里的国指的是楚国,君则指的是他夫差本人。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佩服伍子胥,以子己之身出逃,最终王者归来,还鞭尸泄愤。是为大丈夫真君子也!
但是从国家角度来看,伍子胥之行实不可取!倒不是说不能够帮着吴国收拾楚国,主要是吴国本身也不是好茬子,吴国好打仗,整天打天天打,为的是吴王本人的私欲,并不是为了百姓。这也是后来吴国被越国击败的主因!说到底,伍子胥只是两国相争的一枚棋子。引用张仪的说法,魏人张仪投身秦国,但所作所为并无损母国一步,秦国好魏国同好,这种投友邦是可以接受的!反之,不可取。
其他网友回答
伍子胥是楚国历史上悲剧性英雄人物。也是“千里乞师,泣血秦庭”而“立誓复楚”、“功成逃赏”、“教勾践灭吴”的申包胥的陪衬,既非反面人物,也非正面人物,而是一个悲剧英雄。对个人奋斗而言,他是个励志榜样,是亡命之徒逆袭的典型。而其为人,却甚不足道哉!
很多人不同意了,那时有“民族、国家”概念吗?当然有!楚族早已形成,楚国也早已称霸中原,他应该就是楚之公族、芈姓酓(熊)氏之后!
作为男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历经坎坷,以亡命之身最终挥吴师破郢,创小国颠覆强楚的神话;两辅阖庐、夫差,称霸东南,书写了悲情苦命英雄建立不朽功业的逆袭典范,名垂青史,是“建功立业的赢家”
伍子胥是楚平王晚年昏匮、奸倿费无忌搬弄是非的受害者,也是楚国王室内斗的牺牲品。其祖伍举是楚庄王“一飞冲天”、“问鼎中原”的首席功臣,楚庄王孙子“五龙闹海”,楚平王弑兄上位后晚年荒淫无耻、纳媳自娶,受费无忌愚弄逼走太子建,诱杀太子太傅伍父及其长兄。伍子胥逃脱追杀后投奔太子,而故太子建欲勾结晋灭郑被郑诛杀,伍子胥只得带着建之子胜,逃出昭关,一路夜行昼伏幸得渔公摆渡,还没到吴就病了,“乞食于吴市”。至吴后,“耕于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家喻户晓。
伍子胥不久投靠公子光(阖庐),知光欲谋王位,特求得勇士专诸引荐于光,专诸鱼肠剑杀僚。阖庐即位后任命伍子胥为行人、伯嚭为大夫,共谋国事。伍子胥谏阖庐“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又推荐避乱于吴的齐人孙武为将,因对故国知根知底,献“扰楚疲楚之谋”,即:“楚执政多而不和,不适应变幻的军情,如出三师轮番突袭而又速退,待其疲惫误判,则寻机三师尽出必大破之”。楚国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骚扰,楚国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吴王听从伍子胥联唐、蔡之策,大举攻楚,五战五捷,于十一月攻破郢都。年仅17岁的楚昭王(楚平王与原夲应嫁与原太子建之秦哀王长姊而生)携妹季芈仓皇出逃。吴人入郢,“以尊卑班次入驻宫室”(意与日寇按级别排队进入民宅差不多),楚国王室、公族受到极大的侮辱。
伍子胥求昭王不得,命吴军掘平王墓,暴其尸,鞭之三百。
而对父母之邦,伍子胥是人所不耻的“乱臣贼寇”和“带路党”,其私仇借敌国来报、掘王鞭尸之恶行激起楚之公族、军民群起反抗。其为人刚愎、居功自傲,不能劝谏、尽忠王事,也非吴之忠臣,终身败名裂
沒有伍子胥,吴国不会崛起,更不可能破楚入郢。正因为有了争霸之心,吴国才加速灭亡,因它恰好处于齐、晋、楚、越四国包夹之中,这恐怕正是兵圣孙武破郢后退隐的原因所在。
但伍子胥刻薄刚直,刚愎自负,以功臣、长辈自居,终因政见不合,与伯嚭、夫差反目,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被夫差赐剑自裁,又是吴国的忠臣吗? 伍子胥本应为楚良将良相,却成了楚国王室政斗的牺牲品,而为一已私仇置国人于亡国灭种的生死边缘,当然日暮途穷,必遭天谴,性格分裂。而其建不朽功业于吴,却因暴戾、不通世故而被吴弃,不亦必然乎?!
如果他是智者,自然可以用“专诸刺僚”的办法解决私仇,也可以用扶公子胜上位争霸的办法名垂青史。但他以国仇解决家恨,实则楚之贼,吴也不容,终无所归处。
王者,宗族也、祭司也、祖所倚也,掘墓鞭之,且加刀兵于父母之邦,为人所不耻!
春秋时期是楚人的舞台,百里奚事秦穆公,伍子胥、伯懿帮吴王阖庐、夫差,范蠡、文种助越王勾践。伍子胥破郢、覆楚,楚昭王吸取教训,“迁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灭顿、灭胡、救陈;楚惠王平“胜之乱”,灭蔡、杞,正江准之北而东侵至泗上,领土终及东海。楚国以疆域最广、实力最强之诸侯进入战国
“立功不立德”,功业不久,子胥是也。背叛父母之邦、亲族之国,国人鄙之。效忠于吴而不能尽其谋,不能劝谏夫差以成霸业,终被吴弃。病态武夫、直臣耳,后世当鉴之!
其他网友回答
伍子胥是个大才,历尽艰辛报仇也挺厉害的,只是后面的事儿他做的有点过了…他有个好朋友叫申包胥曾对他说…你报仇我赞同,但你要是引兵灭楚,我必救楚!后来才有了申包胥哭秦亭的一系列的精彩情节…不妥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