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论语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优质回答:
首先谢谢邀请。整部《论语》虽然只有不到16000字,但教给我们许多道理。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流露出的是至爱情深的孝敬之举,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显露出的是谦虚上进的好学之风,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表露出的是始终学习和耐心教导的为师之方,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透露出的是推己及人的为人之法,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中呈现出的是诚实守信的交友之策,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显现出的是以德治国的为政之道。还有那“人不知而不愠”折射出的是尊重他人的宽容之心,那“曲肱而枕之”体现出的是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那“君子周急不济富”映现出的是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怀,那“食不语、寝不言”展现出的是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则,《论语》里的每个字都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自己的污点,每一句话都似一把尺子,丈量出的是自己的不足。对照圣人,自身满是缺陷。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的却是人生真谛。在不经意间,自己的心灵就会受到洗涤,自己的身心就会受到匡正,自己浮躁德那颗心就会慢慢德平静下来。
想要达到圣人所说的高度并非易事,但我们应该不断的向着那个目标奋斗,这才是《论语》带给我们得最大收获。
其他网友回答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从书中,从日用生活间,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吃饭、睡觉、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学习、唱歌、祭祀、外交等等,都是那么的平凡,而在平凡中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一种若隐若现,似触而不可及的法则,也许这就是圣人与普通人的鸿沟吧!
真的要说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那绝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论语的感觉都不一样,有的人看到的是”仁义礼智信”,有的人看到的是”温良恭俭让”,有的人看到的是”克己复礼”,还有人看到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人生阅历不同,读到的东西自然不同,也许这正是《论语》的魅力所在吧!
我一直相信《论语》是一部可以开智慧的书,因为我相信,真正的道就在平常日用之间,就在这些文字当中,这要我们坚持的、用心的读下去,做到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圣人!
其他网友回答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礼”,孔子自己说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礼是什么?在孔子看来,礼,就是周天子的那一套繁文缛节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各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自己要知道自己的分量。安分守己,不得犯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没有见过孔子说的“礼”是什么吧?没关系。去博物馆看看封建社会的墓葬形制,哪一级“干部”配备几个鼎,哪一级可以有什么样的陪葬品,谁又“车马坑”,谁能享受“黄肠题凑” ,就一目了然。
孔子和《论语》在经过两千多年历史以后,曾经在“新文化时期”被打翻在地,现在又再度被送上神坛。
其实,孔子的功劳或者贡献就是搞教育,办私学,让“礼崩乐坏”流散出来的“儒”们有了谋生的手段。
只要社会不同,我们评价孔子的标准也就会跟着有所不同了。如果以为对孔子的评价可以不问社会时代的变迁,那就还是封建社会所歌颂的——孔子以前无孔子,孔子以后无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可以作为“万世师表”了。无论在中国、在全世界,有可能出现这样不倒翁式的一个历史人物么?只要是人而不是神,只要是社会而不是天国,就决不可能有的。
认为这首先应当特别注意的就是“我们今天”四个字。“我们今天”即现在,指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今天”就不是“昨天”的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中国,更不是“前天”的长期封建社会时代的中国。“今天”必有以异于“昨天”与“前天”,新中国必有以异于半殖民地半建社会与长期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只要社会不同,我们评价孔子的标准也就会跟着有所不同了。如果以为对孔子的评价,可以不问社会时代的变迁,那就还是老封建所歌颂的孔子以前无孔子,孔子以后无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可以作为“万世师表”了。无论在中国、在全世界,有可能出现这样不倒翁式的一个历史人物么?只要是人而不是神,只要是社会而不是天国,就决不可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