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五大名将(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十大人物)

网友提问:

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名将是谁?为什么?

优质回答:

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作为太平天国中后期的一代名将,他死的是相当窝囊!

谭绍光的窝囊之处在于,他是死于刺杀,但在刺杀之前,他的同僚们在同一座城市里进行了长期的筹划,他却丝毫不做防备。被刺杀前,谭绍光的手中至少有数万装备精良的兵马,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发挥出作用。

更窝囊的是,谭绍光被刺杀的地点,竟然是自己所在的王府,且府里至少有上千卫队官兵,而刺客只不过是八人组成的小组和少数卫兵,就是这么一个小分队,竟然在谭绍光卫队的众目睽睽之下,对谭绍光进行了斩首!

注意!这个斩首指的是真的斩首!

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谭绍光的大名虽然比不上陈玉成与李秀成,但他的名气和地位却紧跟二人之后。作为一个年仅15岁就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青年,谭绍光可谓是年轻有为,尤其是在其遇害的1863年,28岁的他已经是一个统帅数万兵马的将军。

而在李秀成率军返回天京,参加接下来的天京保卫战之后,作为其麾下的第一大将,留守苏州的谭绍光更拱卫着天京城的南天门。

苏州,为当时苏福省的省会,所谓的苏福省,是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在攻占江苏南部地区之后所设立的行政单位。这个板块也成为了保卫天京城的南大门,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天京城的其他方向不出现危险,苏州不丢,天京就会维持着绝对的安全。

就算其他方向存在险情,只要太平天国的力量能够固守苏州,围攻天京城的清军也不敢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这一座城市上,因为他们随时要提防苏州在背后捅来的尖刀。可以说,在整个天京保卫战时期,苏州的安危也在维护着整个战局的命脉。

而在1863年,李秀成离去时,他在苏州留下的军事力量是相当惊人的,史书中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但保守估计至少在十万官兵以上,且其中的2到3万人全部是装备精良的老兵。

但在同一时期,计划打算进攻苏州的戈登洋枪队,也不过四五千人马,两年前规模才只有6500人的淮军,经历了两年的扩军之后,其军事力量也不过两三万人。尽管两股力量合二为一,想要携手进入苏州城,但面对城内强悍的太平军武装,李鸿章也好戈登也罢,二人都是望城兴叹的。

也正因为如此,苏州保卫战从1863年4月持续到1863年12月,八个月的时间清军虽然逐步逼近苏州城外围,但却始终无法染指城内,因为城内的至少十万守军,完全是一块啃不下的骨头。

既然外部攻破不了,那就从内部下手吧!在李鸿章与戈登的暗中收买和拉拢之下,正二品官员的诱饵,愿意收编太平军的保证。高官厚禄的诱惑下,苏州成立的纳王郜永宽等八名主力战将,开始秘密向李鸿章选择了投靠,而他们掌握着城内高达75%的军队。

可如此大规模的秘密叛变,又怎么可能瞒得过谭绍光?经过情报搜集和截杀信使,谭绍光早已收到郜永宽等人秘密投降的报告。可面对如此危险的险情,天真无邪的谭绍光却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不抢先下手平定内乱,要以自己纯真的话语来劝说这八位将军,劝说他们不要叛变。

1863年12月4日,谭绍光邀请郜永宽等八人来暮王府商议军情,光是看到邀请名单,郜永宽等人就已经猜到了谭绍光已经知道了真相。决定先下手为强的他们暗藏了武器并来到了谭绍光的王府,以应对谭绍光可能安排的鸿门宴。可让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当他们来到王府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这座王府竟然完全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上千名卫队官兵并没有进入警备状态,甚至谭韶光本人也对八个人的到来没有任何戒备。

当天中午,会议正式召开,谭绍光上来就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八人应该死守苏州,坚决抗击清军。可没说几句,早就等得不耐烦的郜永宽等人突然一拥而上,手持尖刀匕首一起向坐在主位的谭绍光刺去,而经历沙场13年的谭绍光竟然在这一刻完全没有准备,其当场就被叛徒们扎死。为了震慑谭绍光的卫队,刺客们在杀死谭绍光之后,又立刻用尖刀割下了他的头颅。

很难以想象,这位名震一时的太平天国名将,居然就这么窝囊的在自己的家中死去,自己惨遭斩首之后,王府中毫无防备的上千名卫队官兵更是呆若木鸡。看到谭绍光血淋淋的人头,群龙无首的他们更是直接缴械投降。

随即,郜永宽等人的军队进入王府,他们对着放下武器的上千名官兵大开杀戒,将他们全部杀死。再然后,这八个叛徒拿着谭绍光的人头,又潇洒地出城向李鸿章请赏。

只是他们没想到,城外的李鸿章竟然来了一个言而无信,他又将同样毫无防备的郜永宽把人全部处死,随后率领淮军进入苏州城,对同样放下武器的、全城的太平军降兵进行屠杀,死亡者高达三万人以上,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苏州杀降事件。

谭绍光死的窝囊,其竟然在手握数万官兵的状态下遭遇刺杀。而那八个叛徒死得更窝囊,他们异想天开地等着赏赐,可等到的却是八把冰冷冷的屠刀!

其他网友回答

张飞,韩信,岳飞,

张飞被首下害死的,韩信是被皇后害死的,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

其他网友回答

马谡当之无愧。

谡哥

忠心耿耿地

执行诸葛孔明的战术

但是

依旧战败了

事实证明

诸葛孔明的

战略方针是错误的

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利

诸葛孔明不得不

挥泪斩了马谡。

(各位有意见异议的看客看清楚,是挥泪哦)

就是死了,

也要帮上级主官背锅,

还要被臭万年。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名将,当属兵仙韩信了。

韩信一生可谓传奇,少有人能活得像他这样潇洒。

可惜封建王朝的开国武将,多数逃不过一个“鸟尽弓藏”的宿命。兵仙韩信也不例外,更可惜的是,韩信尽然是死于妇人之手,这是比“胯下之辱”更加难以接受的耻辱。

由于“死于妇人之手”的特殊性,因此与此有关的两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钟室之祸”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也让韩信成为历史上窝囊死去的名将,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于秦朝末期、天下大乱之计,首先投奔项梁、项羽义军,奈何未得到重用。

之后转投刘邦,仍不受重用,虽有夏侯婴推荐,仍然只是个治粟都尉。

后又经夏侯婴推荐,被丞相萧何看重,奈何还是不被刘邦重视。韩信一气之下,准备离刘邦而去。于是萧何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韩信”的大戏,并极力推荐,最终满足了韩信的愿望,成功当上了大将军。

这便是“成也萧何”的由来。

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果然不负众望,屡屡建功。

(1)制定“汉中对策”,设还定三秦之计。

(2)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

(3)刘邦收韩信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

(4)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

(5)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

(6)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致项羽身亡。

由于功高震主,称帝后的刘邦对韩信甚是忌惮,终于找借口将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由“王”到“候”,韩信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便和陈豨商量好一起谋反(其实,谋反可能只是韩信的一时气话)。

当时刘邦已经亲率大军征讨陈豨,吕后便让萧何骗韩信入宫,一代兵仙就此陨落深宫。

这就是“败也萧何”的由来。

“钟室之祸”

一代兵仙的死亡方式也颇有戏剧性,吕后将韩信置于悬钟之下,让人用竹签捅死了。

这便是“钟室之祸”的由来。

(如此看来,吕后此人真是颇有艺术细胞,用竹签捅死韩信,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真是感性大于理性啊。)

“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淮阴侯韩信的评价,短短十二个字,道尽了韩信一生的功劳。

韩信熟谙兵法,称自己用兵“多多益善”绝不是自我膨胀。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因此,关于韩信的成(俗)语,千百年来也流传甚多,仅仅有关战术的典故就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余像“胯下之辱”、“推陈出新”、“一食千金”、“独当一面”、“国士无双”、“解衣推食”、“战无不胜”、“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更是不胜枚举。

最后,用汉高祖刘邦的话,缅怀一下汉初三杰吧: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不但窝囊,而且冤枉。千古奇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