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归隐(陶渊明做官和归隐的原因)

网友提问:

如果陶渊明的官职够高,他还会辞官归隐吗?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陶渊明官职在高,他也会辞官归隐,他的性格决定他一生的道路。

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在逐渐没落的家族。外祖父孟嘉是当时的名士。祖父曾作过太守。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志向远大,但性格孤辟,与当时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陶渊明二十岁时,家境很贫穷了。为了生活才走向仕途,而不是为了报效朝廷,实现理想,走入仕途。陶渊明在20岁到41岁之间,一直徘徊在仁途与家耕之间。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一定的规划。直到405年时,才决定隐世入田野。

说到这里,小编为大家说说,东晋末年社会状况,当时东晋安帝执政,国内局势一直不稳定,内乱不断,国力衰落,朝政大权旁落,被将军刘裕把持。东晋皇朝实际上是名存实亡。

朝廷内乱不断,造成社会不稳定,贪官污吏横行,百姓的生活困苦。陶渊明不愿与这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甚至厌恶。十几年在官场的经历,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自己无力挽救这动荡黑暗的社会,只好顺其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门户观念是非常严重的,作为文人墨客,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开创者。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对官场的厌恶。

提问者,这如果说得好,陶渊明官职再高,从他的诗辞中可以看得出,他厌倦了官宦的生活。从他田园生活的向往,辞官归隐是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很残酷,在东晋,门第决定了陶渊明做不了高官。

东晋的陶侃、刘裕,都是门第特别低,以军功做了高官。但是“九品官人法”限制死了,就算陶侃做到大司马,陶家仍然不是士族,只是寒族。

没有体现出任何军事天赋的陶渊明,靠家世,是不可能做高官的。

也正是因为受不了这种体制,陶渊明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第二,如果他做了高官,只能是武官,不做官逃了一条命

一生征战疆场,不是死在桓玄之乱里,就是死在刘裕手里。

陶渊明做过桓玄的幕僚,当时做高官要不就是北伐,要不就是造反,要不就是平叛。

北伐的刘牢之死的很惨。桓温白忙一场。

造反的都死了,遇赦不赦。

平叛的,得去跟刘裕争,人家是开国皇帝。

所以,别想做官了,还是归隐吧。

其他网友回答

看什么官,高到什么地步,官如果能改变现实状况,改革弊端,那他就不会辞官归隐。或者说概率很低。不过我觉得就算他官高他终究还是会归隐山林。

现实状况使然,性格使然。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到南北朝时期,这一年代国家混乱,外族入侵,司马氏偏居南方,无意复国。士族掌控朝局,控制选才任官,王谢温刘各方权臣当道,为了自家利益,搞得国家混乱,后世都有人感叹“东晋一朝无忠臣”。陶渊明在这种状况下政治抱负很难施展,郁闷孤寂自然常有,对官场的失望与日俱增。时间一长多少会羡慕隐居山林,采菊南山,怡然自得的生活。

陶渊明是文人,喜好山水田园风光,重视内心感受,习惯洒脱自在的逍遥生活。《桃花源记》还有《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都有体现。这种性格无法抵抗隐居生活的吸引,当朝局不堪,仕途不顺时总会有隐居念头,这是大部分文人选的道路,特别是像陶渊明这种寄情山水的诗人。魏晋文人大多放荡不羁又苦闷孤寂,像竹林七贤这般人很多,隐居也是当时很多文人的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翻了翻评论,大多没谈到当时的思想和儒的发展。西汉独尊儒术后,东汉发展出谶纬之学,为了巩固皇权儒家加入神化,到了三国时期人们已经流露出取消谶纬之学的想法,而到了魏晋,推崇玄学,流行清谈,代表人物不光有陶渊明还有竹林七贤。因为人的思想变了,不再是治国平天下的儒而是玄学,所以陶渊明即使官职够高,思想外加社会矛盾和个性共同作用下,辞官归隐还是大概率。

其他网友回答

那么他就不会辞官。

1.从陶渊明所写的诗句上看,几乎其实是丧失信心的,如果有相信

的话,那么它其实是不会直观的。

2.任何一个人只要官职高到一定程度,他是绝对不会由于乡野的。

3.这个话题很可带,因为那个时代他是不可能这样的。

4.至于塘人民要选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除了他谁也说不清楚。

5.陶渊明的官职是不可能高的,这是他的特殊性格决定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