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看电影和一群人看电影(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

网友提问:

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看电影,不合群真的那么可怕吗?

优质回答:

总是独来独往,不合群,真的有那么不好吗?

我们应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然后顺着内心的声音,去寻找最真实的答案:

1、我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看电影的时候,内心是舒服自在的感觉,还是孤独凄凉的感觉?2、我是主动想要一个人安静地做事情,还是出于无奈只好选择独来独往?3、我是真的不喜欢安静的一个人做事情吗?还是出于随大流的想法,才觉得独来独往似乎是不对的?如果我们能坦诚地回答以上这些问题,就能找到解开心结的线索啦。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第一个问题,当我们独来独往时,内心是否舒服自在?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们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

心理学认为,“气质类型”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它包括感知、思维的速度,情绪感受的强弱,性格的内、外倾向等。

如果我们独来独往的时候内心是舒适的,那么可以看出我们先天的气质类型应该是更多的指向内部,即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安静,思考的时候无人打扰,社交的氛围简单而深入,我们的感受会很好。

每个人气质类型都不一样,那些先天的人格特质经过奇妙的排列组合,形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人。因此,选择一种让你内心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这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健康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独来独往是不是我的主动选择?有了上面的心理学解释,我们已经大致明白了自己偏向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现在来看看,独来独往的情况是不是天生气质类型的自主选择。

在心理咨询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有自卑心理或创伤体验的人,在社交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并非不想“合群”,而是由于长期的心理缺失,导致他们无法合群。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应该小心辨别了。

当我们是出于无奈,被动接受了独来独往的行动模式,那么应该对自己重视起来。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自己重新建立“人际自信”和“社交动力”,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回到人群中去,不再有失落、孤独的体验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独来独往的认知是否正确?有时,大多数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未必适合自己。但是,我们会出于人性的本能去随大流,强迫自己融入集体,做一个活跃的人。这种认知是可以修正的: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陪伴,有些人天生“孤独”,但却不“寂寞”。他是与众不同的存在,而且能把生活安排得丰富美好。有些人不喜欢喧闹和泛泛的社交,他认为那样是浪费生命,所以只交三两知己,过着宁静的生活。只要我们能认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自信地去选择,那么内心就不会出现太多的纠结。

其次,我们有时会给自己一些“没必要的压力”,比如强迫自己当众发言,羡慕别人社交时如鱼得水,希望自己合群、不被边缘化……其实,这些想法只是心灵的负担,它们非但不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反而会破坏掉我们内心的秩序,让心态变得越来越糟。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剖析和解答啦,希望你能通过与自己对话,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希望每一个独特的人,都能自信地活出最舒服、自在的样子。放开自己,丢掉不安,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吧!

心理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用接地气的心理学知识,解决你生活中的小困惑。关注我,共同成长。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看电影,其实跟合不合群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个人是否合群,主要看TA与人相处时的态度。

1. 适当的独处,能更加认清自己

叔本华曾说: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完全成为自己。独处时会得到完全的放松和自由,也更能认清自己的本质。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更加喜欢独处,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才能在与人相处时更加得心应手。

著名演员陈道明就很喜欢独处,他几乎很少应酬,空闲时间大都独处或陪伴家人。“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他信奉的处世之道。

2. 合不合群,关键在于对待他人的态度

我有一个朋友就非常喜欢独处,有时会一个人找一部喜欢的电影去看,甚至会一个人出去旅行。他觉得有时候一个人做些事情会让自己身心放松,灵魂得到洗涤,能够有更好的状态来投入到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而平时他并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也经常会与朋友聚会,在工作中与人合作也很顺畅,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独处能让我们调整自己的状态,社交能让我们提升自己的能力,两者结合能让我们不断进步,生活充实。

如果一个人的独处只是因为不合群,那就有些危险了。我们处在现代社会中,不可能离开与人的接触。如果不合群,在生活中不会感到幸福,在工作中更会处处受制,除非你的能力逆天。

适当的独处是对身心的升华,反而有助于与他人的交往。真正的不合群才是应该改变的现状。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不合群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为不合群很可怕的想法。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从社交活动中吸取能量,越热闹越开心;另一种人参加社交活动只会消耗能量,反倒是独处的时候更开心。

在心理学发展早期,人们错误地认为第一种人才是正常人,第二种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疾病。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不过是外向者和内向者的差异,两者都是正常的。

外内向各自的优势不必赘言,只要知道一点:如果这世界仅剩下外向者或内向者,文明很快就会崩溃。

回到题主的疑问。

“不合群”是一个粗浅的词,它仅代表了一类现象,并没有揭示背后不同的成因。比如说这人有社交恐惧症,不想接触别人,那就是有问题的;

但如果这个人属于内向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耗费了大量精力和别人相处,那他就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舒缓情绪,没有问题。

缺乏思考习惯的外向者凭直觉认为不合群都是freak,这种想法挺可怕的。而从小在外向环境中长大的内向者,受此想法影响形成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反而会更不合群。

事实上,即使是喜欢在众人之中展现自己的外向者,也需要一点不合群的精神。沉溺于群体中的个体很难训练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还会被裹挟成乌合之众。

综上,

内向者需要训练合群的能力,因为不合群是他们的天赋;

外向者需要训练不合群的能力,因为合群是他们的天赋。

任何人不需要也不可能自行改变性格,只需要提升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要看你是喜欢独处,还是确实无法融入当前的工作环境里。

先说独处,我就是一个比较喜欢独处的人,题主的那些事我也经常干,每年我还自驾几百公里去看海,哥们儿都觉得我无聊,哈哈哈!不过我挺开心的!独处也不是不跟人接触,我也经常约着哥们儿好友吃饭喝酒一起玩耍!一个人的时候要学会享受恬静的时光,我个人觉得也是一种境界(有点升华了,哈哈哈),跟友人一起时也可以说是换换心情换换环境吧

再说工作环境。前几天看见蔡康永说的一段话,原话忘了只能说大概意思了,他说“我不用对身边所有人都那么热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只需要对我认为重要的人热情就行了,我身边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S”。(原话可自行搜来看看)看完这段我觉得很对,以前我也是总觉得对身边所有人都要热情的建立良好的关系,可后来发现太累了,而且每个人也不一定能热情的对待你,会让你很失望。所以现在工作中我只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就好,不影响工作就好,我没必要融入他世界,你也没必要打探我的生活。能聊到一起的同事就多聊几句,聊不到一块的何必硬的融入呢

其他网友回答

当你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一个人去看电影时感觉不到这项娱乐活动本身带给你的愉悦,那就说明你自身觉得这是一件不快乐且可怕的事情。

孤独是相对的,有人喜欢独来独往,享受一个人的静谧时光,对她而言,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都是场个人修行,她享受活动本身给她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身边伴侣陪在身边的满足感。而另外一种人,如果没人陪着宁愿不出门吃饭、不出门逛街,因为看到别人成群结队,对比自己的形单影只,更给自己增添寂寥。

或许大部分人目前都是第二种人,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没办法不受身边人的影响。而第一种人之所以可以安然的享受独处,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足够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其实与自己相处时才是最轻松的,如果每个人一天24小时都在与他人周旋,那该是件多累的事情。所以,年轻时我们都是那个不敢一个人看电影时的小女孩,成熟后愿我们都能成为“与自己独处”的那类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