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马连良买房靠他爸做梦!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的音频可以直接收听哦

2016年,京剧界众多名家陨落,这也让我们这些京剧爱好者很是痛心,北京是京剧的发源地,众多名家故事,凑成了一段段梨园佳话。因此,也就有了我们本周的主题系列――北京梨园往事,今天,我们和您说说当年的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先生的故事。
马连良生于1901年2月28日,北京是马连良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北京这方土地养育了马连良,同时给予了他展示京剧艺术的舞台,而马连良更是让京剧艺术在北京大放异彩。现在在北京依然可以寻觅到有关马连良的地点,行走在这些地点间,一幅马连良的戏剧人生也便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
20世纪40年代,马连良位尊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须生”之首。
马连良兼蓄各派艺术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具一格的表演特色,创立了柔润、潇洒的马派表演艺术,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老生流派之一,为丰富和发展京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也因此成为我国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马连良台上聊天离不开吃
马连良先生留下的奇闻趣事也很多,据说,他特别爱聊天,怎么个爱聊天呢?和您说,就是在台上演着戏呢,他也能聊!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曾经风靡一时的京剧梨园行,京剧大师马连良据说是一个爱聊天,很诙谐幽默的人。据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书里讲,马连良爱聊天儿,一次在台上跟李多奎聊,“二哥,今儿吃的什么?”李多奎心想,正唱戏呢,虽然,这会儿,咱们离这么近,也不能就地聊天儿啊。没好气儿地回:“饺子”。马连良又问:“什么馅儿?”李多奎烦透了,心想,马老板是不是没吃啊。“鸡肉的”。马连良说:“好吃啊”。
据说,当天散戏回家,马老板的宵夜就是鸡肉馅儿的饺子。用句现在时髦的话说,这马老板当年上台唱戏可以聊天,也真是醉了。不过,今天我要和您说的可不是马连良当年台上唱戏的轶事趣闻,而是您知道马老板当年家在哪儿吗?人回家吃的宵夜,这家在哪儿呢?
马连良出生在阜城门外
要说起这马连良先生的家,咱们得从头说起,咱前面可说了,马连良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是在北京的什么地方出生的呢?他后来怎么会独创了那么多的清真名菜呢?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一座重要城门,阜成门箭楼的斜对面有个地方叫檀家道。在现在的地图上已经难以找到这个地方了,但是在1901年的阜成门外,檀家道是一个很“活跃”的地方。檀家道174号,住着一户姓马的人家,1901年2月28日,马连良就出生在这里。
  
马连良的父亲叫马西园,以经营茶馆为生,马家的茶馆名号叫长顺,但是人们更多地称它为“门马茶馆”。马家经营的这家茶馆与众不同,因马西元喜欢皮黄,就在茶馆内设起“清音桌”,因此常有戏迷、票友来此,唱西皮二黄,甚至专业演员也时常来喝茶、演唱。久而久之“门马茶馆”的名号传了出去,马家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门马家”。马连良自幼受到“门马茶馆”里京戏的熏陶,京剧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而促使马连良走入戏剧之门,还要从他6岁在阜成园观看宝胜和班所演的大戏《战太平》、《因果报》、《云萝山》说起。这是马连良第一次走进戏园看戏,他被舞台上演员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从此,他决心跨入京剧大门。
  
广德楼是大栅栏街里有名的大戏楼,这座戏楼在别人看来普普通通,但是对马连良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地方。190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在广德楼经叶春善社长同意,马连良进入叶春善时任社长的喜连成科班正式学习京剧,他的戏剧人生从广德楼开始了。
  
马连良是入喜连成后才取的艺名
在此之前,马连良的父亲曾经把马连良送到香厂的樊顺福先生家学习京剧,但是樊先生脾气太大,马连良的父亲不得不放弃。经过再三挑选,马连良的父亲最后选中了喜连成科班,因为喜连成科班的叶春善社长是个公正忠厚之人,他为人谦逊,道德高尚,其社中弟子也是谨慎自好,专心技艺。马连良进入喜连成科班后,排二科“连”字辈。总教习萧长华为他起艺名为“连良”。马连良回名尤素福,字温如。
  
作科之苦,世人皆知,马连良每日早上6点上晨课,主要是吊嗓子、练武功,毯功不分文武,都要练。压腿、耗腿、踢四门腿,然后耗顶拿倒立,每天三把顶(先生看着从一数到一百,算一把顶)。随后下腰、翻跟斗、虎跳、吊毛、抢背……然后是吃早餐、上戏园、演戏、回学堂、吃晚饭、上夜课,晚10点就寝,循环往复,天天如此。马连良练功肯吃苦,他常说“别人唱50遍,我唱100遍”,马连良曾经一个月之内学习大小角色戏37出。
  
马连良因勤奋刻苦,受到了老师的器重和鼓励,他逐渐成为科班培养的老生主力。到了1916年,马连良出演了不少由他唱主角的正工老生戏,如《武家坡》、《法门寺》、《雍凉关》等。喜连成科班复排经典连台本戏《三国志》,马连良饰演诸葛亮,他将《三国志》中的《借东风》唱得落落大方、潇洒飘逸,加之他扮相出众,儒雅清丽,宛若孔明复生,受到观众的热捧,马连良一炮而红,这一年他年仅16岁。《借东风》从此成为马连良的代表作,跟随他在舞台上红了半个世纪。
  
马连良出生在阜成门外檀家道,后来随父母迁出,曾先后居住前门外南深沟、草厂下六条等处。马连良18岁与王慧茹结婚,不久随父母迁入前门西河沿街的南侧大耳胡同,还与在此居住的尚小云住对门。但是啊,马连良在大耳胡同居住不久,就又搬家了,那他又搬到哪里了呢?
北京地铁7号线开通了,其中有这磁器口一站。我想,如果早个八九十年能开通这地铁7号线啊,没准马老板会在前门外唱完戏,从珠市口站下地铁,从磁器口站上来,就两站地,三块钱,然后就溜达着回家了。那位说到底当年这马连良住哪儿啊?
马连良买房靠他爸做梦
告诉您,现在您是别找了,因为早就拆没了。上世纪20年代初,马连良的事业蒸蒸日上,收入也逐渐增多,他就在豆谷胡同购置了一所大宅院。豆谷胡同位于原来的崇文区西北部,胡同东起莲子胡同,西至翟家口胡同。
胡同形成于明代,因万历至崇祯年间,胡同里有豆腐作坊而得名豆腐巷。清代为了与西城的豆腐巷相区别,改名东豆腐巷,民国时沿用。1965年,北京街巷调整时改名为豆谷胡同。马连良的寓所就在东豆腐巷7号,到了1965年后,就成了豆谷胡同13号,这是一所大宅院,院子的后门开在了豆谷胡同北侧的巾帽胡同,当年的门牌号是巾帽胡同42号。
马连良的这所宅院颇为豪华,前院五间为会客厅,东西厢房各三间。由于马家是回族,所以西厢房作为伊斯兰教的礼拜堂使用。北房面阔五间带前廊,为马连良的父母居住。马连良夫妻居住在西跨院。中院是餐厅,后院是马连良练功的功房和存放戏箱和道具的仓库。马家在门房置有电话,内线直通西跨院,有客来访可直接通话。整座院子房前带有游廊,房梁檐角均有彩绘。
当年马连良买这所宅院还有一个故事,说经友人介绍,马连良和他的爸爸马西园父子二人来到崇文门外木厂胡同附近的翟家口豆腐巷的一所大宅院。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五间,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入二道门后有抄手游廊,梁上彩绘,院内有花草树木、天棚、鱼缸。该院左侧为西跨院后接中院及后院,后院通巾帽胡同,共30多间房,是个相当气派的宅第。父子二人都很满意,卖家说可先买前院,如手中宽裕,可再购中、后两院及西跨院。出门后,马西园突然问了一句“这院门牌是几号?”“豆腐巷七号。”马连良答道。“就是它了!”马西园一锤定音。原来马西园当年偶得一梦,梦中见到一所房子非常满意,门牌号就是“七号”,他认为梦中有吉兆,便决定买下了这所翟家口豆腐巷7号的宅子的前院。马连良在豆谷胡同居住时,是他艺术上最辉煌的时期,他的代表剧目《白蟒台》、《一捧雪》、《羊角哀》、《苏武牧羊》等剧目都是在这里居住时首演的。据说老北京人所说“豆腐巷内出好戏”的俏皮话,就是指马连良住在东豆腐巷这件事。但现在呢,豆谷胡同早就拆迁了,那么好的房子,连根鸡毛也没省下,现在啊,胡同原址上盖起了新怡家园。
马连良曾买下状元府
说到马连良先生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还有两个地方值得一提,一处,是西单地区原来的南丰胡同的状元府,一处是原闹市口附近的报子街76号。那位听友说,你说的这俩地方都是哪儿啊?怎么都没有听说过?这是北京的地名吗?这个啊,估计您是没赶上,当然了,我也没赶上,您回家问问至少得7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记事早没准还能记得,最靠谱的我觉得您问75或是80岁以上的老人,一定会获得这两条胡同更多的回忆。
南丰胡同里的状元府是马连良购置的最大的府第,标志着他事业的顶峰。南丰胡同在辟才胡同路北,胡同原名南宽街,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南丰胡同。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但是胡同里的状元府,却是远近闻名。
  
1942年,马连良买下了南丰胡同的状元府。这座状元府南北面阔18间半,前后共三进院落。房屋、游廊均是彩绘,富丽堂皇。西部为一座大花园,颇为豪华。在马连良购买南丰胡同状元府的资料中,有这样一种说法颇为有趣。传说当年马连良家住在这座状元府的对过儿,每天进进出出看着对面富丽堂皇的府第,马连良的父亲对他说:“儿呀,你要是能够买下对面的状元府该多好呀。”马连良记下了父亲的话,成名后终于购得状元府以偿父愿。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暂且放在一边,可是单从马连良能够买下状元府,就可以想见当年住在南丰胡同时,马连良的事业是何等鼎盛。然而世事难料,马连良达到事业鼎盛时,就又进入到一段艰难时世中。马家不得不卖掉南丰胡同的宅子,还债剩余之资买下了位于报子街76号的宅院。
  
那现在的南丰胡同什么样了呢?我告诉您,现在西单地区的辟才胡同,已经从原来不宽的胡同,变成了通衢大道,路北的诸条胡同统统归为丰汇园小区,南丰胡同变成了丰汇园里的一条小马路,而那座状元府也被淹没在丰汇园的高楼间,无从寻觅了。
那现在咱再说这报子街76号,告诉您,复兴门内大街南侧,从西单十字路口往西到闹市口附近,就是原来的报子街。如果您翻阅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版的地图,或是地名志的书,是查找不到这条胡同的,您只有翻阅民国时期的老地图,才能找到它的身影。那这是为什么呢?
马连良最后的故居现在成了私人机构
现在啊,复兴门内大街54号是现在很多人认为的马连良故居,这是马连良在北京最后的居所。复兴门内大街54号原来的门牌是报子街76号,1956年到1957年长安街拓宽,报子街北侧被拆除,剩下的报子街南侧,融入复兴门内大街,报子街74号也变成了复兴门内大街54号。这座宅院是马家1950年购置的,1952年,马连良从香港回京后才住进此院。整座宅院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共有房33间。南、北房均为五间,前后院正房均带前廊。院内有影壁、月亮门,方砖铺地,种有核桃、枣等果树。马连良母亲曾居前院北房,前院东房为小厨房,分里外间,外间为饭厅。后院东房为大厨房,洗澡间在后院,马连良也住在后院。1966年马连良去世后,这座院子曾一度成为那个时期年轻人参加政治运动机构的指挥部,后归全国政协。上世纪80年代,马连良故居成了“京昆室”,一些全国政协委员曾在此唱戏、联谊,后来变成一家小饭馆。
  
近些年,长安街不断扩建,马连良故居成为距离长安街最近的平房院。再后来,长安街沿线改建,将马连良故居“凸”出的前院削平,准备在院子西侧复建,中间的走廊和后院部分房屋,也要挪动位置。大体上,主要建筑都要向西挪动。如果您现在到复兴门内大街探访,肯定会惊叹于首都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马连良故居在民族宫对面、复兴门内大街著名的巴西烤肉店的旁边。但是现在,除了民族宫还在,剩下能够标志马连良故居的建筑都消失了。与民族宫隔着长安街相望有一座簇新的四合院,那就是复建后的马连良故居。昔日的马连良家庭院,已变成一家餐厅,现在还是一私人的书法艺术院。虽经改修却基本保留了旧时格局。四周都是高耸的楼群,唯有它是一所小四合院,孤独又精巧。尽管布置典雅,但怎么看似乎都含着一缕古朴凄怆。
马连良创清真名菜“醋溜木须”
说到马连良先生,他不仅是一位京剧大师,也是一位美食家,咱们以前的节目中曾经说过,著名的清真菜马连良鸭子就是当年的名厨为他首创的,并且还自创了一道经典的清真菜醋溜木须,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啊,马连良先生非常喜欢到又一顺用餐,有时演戏时间比较紧张就点一个摊鸡蛋和葱爆羊肉。有一次马连良先生把两菜拌在一起吃,觉得味道不错,就叫来当时的大厨杨永和师傅,告诉他今后再来就把摊鸡蛋和葱爆羊肉放在一起做,后来被马连良先生戏之为“蝎子拉屎独一份”的醋溜木须就成为清真名菜。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