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感触的一段话(感触最深的一段话)

网友提问:

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篇文章的哪段话?

优质回答:

我感触最深的文章,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戰》特另是<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节。“战争伟力之最厚的根源存在与民众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家书》里的三段劝其弟不要发牢骚的话:

人这一生常有三种困顿,拥有卓越的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人生难免有命运不济、环境不好、遇人不淑之时,我们普通人常会怨之恨之甚或泣之,而曾国藩一生从不抱怨,也三劝其弟力除牢骚。

志小,而忧之不大也。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当时32岁,已在翰林院任值两年,正值意气风发之时,接到六弟曾国华的来信,抱怨科考失利,埋怨自己命运不济。曾国藩写信劝其曰:小考失败就发牢骚,我可要笑话你志气太小,担心的事情又太琐碎。一个有才志的人,要将自己和所有人与事看成一个整体,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才不辱没父母的生养之恩,才能做一个对天地无愧的完美的人。所以,这样的人担心的是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自己德行没有修习好,学问没有讲习好。即: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知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名句)

无故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尤人,则人必不服。 咸丰元年,曾国藩41岁,上了五道建言疏,得罪咸丰,正值受冷落之时。此年,见弟曾国华牢骚太多,曾国藩写到:我经常看到朋友中有整日牢骚的,其命运必定历尽坎坷,一生受挫,如吴耘台、凌莸舟等人便是如此,这样的例子不可计数。无故怨天,天必定不会应允;无故尤人,人也不会信服。天人感应之理,只有顺其自然,不须强求。望他以后务必努力改掉这个毛病,以吴耘台、凌莸舟为前车之鉴,时时告诫自己,每遇到想抱怨时,反躬自思,到底哪些不足而积蓄了这些不平之气,猛然自省,决然会弃。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咸丰十年,曾国藩51岁,此时曾国藩正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军,这一年也是他被罢黜后重新启用不久,对天命人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收到沅弟(曾国荃)来信,得知其接到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不胜欣喜。他写信道:虽然初步晋升官衔,还不足作为我们的荣耀,但弟弟此次出仕做官,做事豪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所处地位可高可低,可上可下,朝中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无不钦佩赞叹。因凡事都称心如意,官衔也由此晋升。或许前些年抑郁不畅的怨气,现在都得以畅然舒展了吧?《易经》中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若弟弟能常常想到“顺信”二字,今后的功名自是不可限量。

人难免有困顿之时, 从“ 志小,而忧之不大也”到“无故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尤人,则人必不服”再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曾国藩告诉我们力除牢骚之法:立君子之志;法自然之道;坚定信心,而后,听天命,尽人事。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助者人助,自助、人助才能天助。

其他网友回答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让人很有感悟的话语。我最喜欢《劝学》中的一段话,“假于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山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每一个人不可能生来什么知识技能都会但是要学会善于借助外物强大自己。这是这段话最让我喜欢的原因,所以善假于物是古人教给我们的方法,可以像鸟生双翅一样高飞翱翔,更可以在能力所不能及时更好的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所以古人所教导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智慧而且精辟的道理,让我们从中快速领悟到其中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当中去。

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所以在知识中领悟道理既提高自身修养,又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补救武器缺陷的种种条件,造成了克服战争团难的前提——毛泽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