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杆称学问大,深解其意,终身受益!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可以说是华夏国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符号的代表之一。
一把小小杆秤承载了哪些中华文化内涵呢?请看下面这个小视频:
千百年来,杆秤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称量工具,代代相传,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我们常说“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权衡轻重”等,这个“权衡”最初就来自古代的衡器。“权”指秤砣,“衡”即秤杆。古时衙门的房梁上会悬挂一个大秤砣(权),一方面象征国家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提醒官员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要掌握轻重,要体现权衡的公正。
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权衡视为公平诚信的象征,用于比喻做人的品德,成为道德教化的一种载体。旧时有一描写钉秤匠的对联就说得很形象:“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双纽关心。”
据古籍记载,古代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为记,在秤杆上钉十六颗星花,因此定16两为一斤。在钉秤工匠中有这样的说法,无论做什么交易均不得在秤上克扣,若少一两,就少一颗星,要折寿的。
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以杆秤为喻体的谚语,如“吃了秤砣铁了心”、“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心平勿用秤”、“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等,把杆秤灵化为一种道德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秤已经取代了杆秤。杆称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杆秤所代表的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文化精神不能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延续了几千年,承载着华夏先民智慧的杆秤文化传承下去。继承的不仅仅是中华文化象征,更是诚信社会,道德操守及公平正义的坚守。
每人心中都应有一杆秤,守信用,讲公平,懂舍得,知轻重。把秤砣那种追求平衡,讲究公信的精神牢记心中,把诚实、守信做为一切商业经营的准则,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华好传统。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视频及配图来源于网络,为弘扬中华文明公益交流,非营利性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