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文学|乡村简述】河峪乡27个乡村简述之河窊村、鱼头村(常彩萍、陈俊英)

河峪乡乡村简述
19
河窊村
作者:常彩萍
河窊村,位于榆社河峪乡中部,距河峪乡政府2.5公里,距云竹高速口4公里,距建设中的太焦高铁站3公里,距云竹湖景区2公里。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全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还种植双孢菇。占地面积2300亩,耕地1200亩,荒山荒坡85亩,林地870亩,其中核桃林470亩,退耕还林222.9亩,畜牧业为养羊、养猪、散养笨鸡、养蜂。至2018年,全村有224户602人,劳动力380人,常年在外工80余人。
1976年, 村民在整修梯田时,挖掘出一具雕刻精美的北魏画像石棺,现收藏于县博物馆内。省有关专家认为,石棺的雕刻,用笔简练,形象生动,古朴大方,简洁明快,造形逼真。上面的杂技表演图,实属少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对研究中国雕刻艺术和杂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北魏时期北方一带的民间艺术形式,提供了实物依据。
关于河窊村名的来历,据《榆社地名录》记载,因村地形低洼,村前有条河流,故名。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村子由西北向南延伸在一个土体的山梁上,在历史上,阳面楼房林立,节节升高;其背面,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还有窑洞,层层叠叠,错落有序,美观大方。远远望去,村子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村前有一条从雾云山发源而来的西河,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有名的地主庄园。村里有12户地主,4大家8小家。他们是靠土地富起来的“土财主”,邻村上下后庄沟、辉教沟、云竹村河滩的所有好地,大部都属于河窊的地主。有的转入商贸,有一家在省城太原开设了叶花石印馆;还有的人家在榆次晋龙街道上开设了商铺,经济繁荣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榆社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村子。
在抗日战争前,1936年2月18日,山西省特派员刘世民和任悟生、刘汉文等七名榆社早期共产党员,在河窊村瓜地堰刘汉文家西房召开会议,传达省委指示,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榆社县工作委员会”。抗日战争中,河窊村群众积极抗日,参军参战,成立民兵组织、妇女救国联合会,为在村里驻扎的129师八路军战地医院护理伤员等。因河窊村贫富农多,财粮富有,这里成了开展抗日工作的重点之一。榆社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员刘葆明,在鬼子扫荡中,为保护粮食和群众而壮烈牺牲,县抗日政府为这开明绅士送去了“杀身成仁”牌匾。华北《新华日报》刊登了他的事迹。全村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革命烈士有7人,南下干部吴怀保1人。在村的后山上,为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八路军无名烈士,建立了丰碑。
这里的地师级干部有刘汉文(榆社早期党员)、刘静民、刘水文等,由此可见,这里人杰辈出。
如今,河窊村旅游停车场、休闲区等已投入使用。展望未来,在以云竹湖为中心的经济圈的崛起下,河窊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常彩萍,女,网名七彩阳光,榆社县人,《榆社县志副主编》,榆社《文峰》杂志编委、编辑。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晋中市作家协会、榆社县作家协会会员,榆社县诗词学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市县等报刊、江山文学网站。著有散文集《点燃记忆》一书。
20
鱼头村
作者:陈俊英
鱼头村,位于榆社县城西21公里处,河峪乡东南部,与牛村、寄子村接壤。为土石山区, 年平均气温8℃左右,年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45—170天。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 ,以农业为主,兼外出打工,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梁。林果业以核桃为主,冬黄杏杏园达340亩, 已逐渐成为村民又一主要经济来源。至2018年,共有363户998人,劳动力430人。耕地3645亩,人均收入3366元。
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基础设施完善,紧邻云竹湖风景度假区,临县乡公路景观大道,榆(社)平(遥)高速、太(原)焦(作)高铁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位处太原一小时城市圈。
该村历史悠久。据清光绪七年《榆社县志》记载,鱼头村原名叫“进德乡”。公元929年,由于进德乡的王建立,是后唐开国元勋,后唐明宗皇帝便改赐为“将相乡”。关于村名的来历,据说是位于土疙瘩上面,地形象鱼头,故名。鱼头村,是王建立的故里。王建立,出身于行伍军佐,骁勇善骑射,屡建奇功,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充任集贤大学士,封开国公,俨然为后唐王朝的宿将勋臣。后晋石敬瑭即位称帝后,又先后策封为临淄士、东平士、韩王,更是优礼有加。1965年,村民挖羊圈时,挖出了王建立的墓葬。正如王氏的遗嘱所言,墓室以石砌成,四壁雕刻图案花纹;墓中竟未发现金玉珠宝之类的随葬品,只有一具石棺而已(现存榆社博物馆)。另有墓志铭一方,记载着王建立的家世、功勋和爵位,还附记了其妻田氏的身世等,具有一定的考古及史料价值。
据《鱼头村志》记载,村里历史上建有许多庙宇,其中有唐代团华寺庙,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赶庙会并唱戏。村中还有文昌庙、五道庙、土地庙、戏台等,抗日战争后庙里神像被毁,团华寺庙改为革命烈士亭;发现有名的古墓有两座,从1962年村民挖掘出的石碑记载,一为汉故秦国太夫人之墓;第二座坟墓传说埋着 “五谷神”(榆社张姓人)。
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清道光年间,榆社民间戏班起源于鱼头村,为“落子腔”,后为农村剧团,剧目有:“打兰英”、“苏家滩”等,上世纪40年代,剧目可以连续演出6天而不重复,深受群众喜爱。还自编自演节目,多次奖励。武社火也闻名乡里,最出名的武艺高强的人,有程文治、刘振华。
这里是红色基地。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进驻鱼头村并建立党组织。县抗日政府多次在村里驻扎,组织农青妇抗日团体。村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家卫国。妇女做军需品,民工送公粮支援前线,为祖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有革命烈士11人,南下干部3人。禹锁则在1943年荣获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劳动英雄。同年,县长宁云程赠给鱼头村“生产模范”牌匾。
这里人才辈出。村里文化名人禹明,曾在《陕西日报》社、山西人民广播电视台任记者、编辑等,1986年编写了《鱼头村志》。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鱼头小落子”仍在村子里传唱至今。
今天的鱼头村,电视、网络各种文化设施齐备。勤劳淳朴的村民,在精准脱贫的大潮中,在以云竹湖为中心的旅游区崛起下,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从而成为了城市人的后花园。我们相信,这里的明天,一定光彩熠熠。
作者简介陈俊英,女,笔名涓涓细流。中共党员,国家初级育婴师。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榆社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榆社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晋中日报》《晋中晚报》《榆社报》《文峰杂志》“宝宝树育儿网”、“江山文学网”。

声 明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文学作品均属作者原创,未经本平台授权允许不得擅自转载。
榆社文学编辑部主要成员:水银月亮 一声轻叹
枫 甜随冷 霞儿 问汐
本期编辑:一声轻叹
审核编辑:水银月亮
AUGUST八



2019.8.1-2019.9.1
题目一:八月与你邂逅
题目二:风凉如水
出题人:霞儿
注意事项
投稿格式
例:
八月与你邂逅 (标题)
文|署名 (省市)
(此处空一行)
正文……
投稿要求
1、两个主题的作品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围绕每个主题,各尽所长,认真构思,自拟题目,文体(诗、散文、剧本、小说、报告文学等)不限,字数不限。必须保证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内容必须健康积极,弘扬正能量,抵制色情敏感暴力词汇,不得谈论政治敏感话题,违规作品一律不收。
3、主题作品,平台每月根据点击情况进行评比,并用平台管理费给予优秀作品作者一定的奖励。
投稿邮箱
1144569744@qq.com
写作交流的平台
传播文化的湿地
思想争鸣的会所
遇见你,遇见美的文字
榆社文学期待您的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