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赏析 暮秋独游曲江唐李商隐古诗

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优质回答: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一诗,将他对人生的悲剧意识写到了极致。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生时,是生机勃勃的,为什么还是有恨呢?因为,有生必有死,有荣必有枯,美好的事物和不长久,当荷叶生长的时候,已经暗含枯萎的命运,当荷花盛开的时候,也已经暗含了凋零的命运。

所以,李商隐说:“深知身在情长在”,只要人还活着,就会伴随着无尽的憾恨,你每天都会看到美好的事物逝去,会遭遇珍惜的人远离,即使你正在拥有,你也能预感到总有一天会失去。

最后一句,“怅望江头江水声”,江水预示着什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美好的事物逝去,也像这江水流逝永不停息。

“生命对于李商隐来说是什么呢?就是悲剧啊!一个生命从生到死,就是悲剧的诞生与悲剧的终结,……他认识到这样悲剧性的存在本质,深深知只要他活着、存在一天,这个情,也就是恨、就是遗憾、就是悲剧,就会一直伴随着他,和他一生相始终,生命的意义就是恨的创造与完成。”(欧丽鹃《唐诗可以这样读》之六《哀凄绝望的诗灵》)

或许就是李商隐对人生深切敏感的悲剧意识,让他写出了中国诗史上最为凄婉动人的诗篇。

其他网友回答

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的一生,就是一出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上天除了给了他美轮美奂的诗歌的才能,其他的都没有给他。李商隐越是追求什么,最后就越失去什么。命运对李商隐实在是太残酷了。

李商隐自认为有经略天下的大才,原以为他会获得美好的前途和美好的爱情。但是实际上,他的一生却是郁郁寡欢的一生,是怀才不遇的一生。恰如他的朋友在悼念他的诗文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他的一生,除了少年时代那些朦胧的爱情之外,似乎没有开心过。

李商隐的悲剧,既是时代的大潮裹挟所致,也和他的性格相关。在晚唐的剧烈的牛李党争中,李商隐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他深受牛党的令狐家族的帮助和信任,但最终却成为李党重要成员的女婿。

在两党的争夺中,李商隐成为两党都不敢用的边缘人。这是他政治上的悲剧。在李商隐的爱情与婚姻中,同样是不得意。在传说中,李商隐有过很多场爱情,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他与女道士有过恋爱,还曾经与一个叫荷花的姑娘,有过缠绵悱恻的爱情。这从李商隐中多迷离的、朦胧的无题诗中可以看出。

李商隐最后娶了李党的重要成员王茂元的女儿为妻,两个人感情特别深厚,一起漂泊流浪在各大官员的幕府之中。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很早就去世了,这是对李商隐的巨大打击。当时李商隐自己身患疾病,仕途渺茫,前途无望,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之中。所以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悼亡诗,除了表达他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外,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的悲剧意识。

在这首诗中,就极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从标题中,我们就能感受李商隐的悲剧意识。暮秋,万物即将凋落,对于生命来说,人也已经走向生命的黄昏。这一点,已经进入暮年的李商隐是深有体会的。李商隐看着壮丽的夕阳,心中泛起的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独游,写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也许在妻子在世的时候,他们很多次泛舟曲江,在曲江的柳荫下,在曲江的风中,他们有过美好的生活。但是妻子早已经离自己远去,只留下李商隐一个人,在曲江的秋天寂寞徘徊。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的诗的特点是朦胧,他的感情特点是伤感,这两种特点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他先写自己看到的荷花,在伤感的人的眼里,荷花不是曲院风荷那样美好,即使是在春天,他依然能从摇曳的荷花中,看到春恨。

李商隐说,这荷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他怀着一腔淡淡的哀愁。而在金秋时节,李商隐在荷花身上看到的是秋恨。其实荷花本身的兴衰荣枯,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李商隐看到的春恨与秋愁,只是李商隐个人情感在荷花上的投射,这在专业的文学批评中,叫做移情作用。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说,只要自己还没有死,只要自己的身体还在,就会动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动物呢?更何况是李商隐这样的多情公子忧郁王子。这也就是元好问所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有情又能如何呢?斯人已逝,爱人不在,在自己只能满怀愁索地听曲江的水声了。

我们说,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你明明不想这么做,但是命运偏偏让你这么做了。有诗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李商隐对生命的存在,始终就有一种悲剧意识。这一点,与道家哲学家庄子是一样的。李商隐从荷花的身上,看到的是最终枯死的悲伤,从爱情身上看到的是曲终人散的凄凉,从生命本身上看到的是人无处可逃无可奈何的彷徨。庄子说人一受其形,就始终处于一种悲剧的状态。人就像是活在后羿射箭的射程之内,最终都会被射到,即使还没有被射到,那也是暂时的偶然,所以说,人生的戏剧是偶然,而人生的悲剧才是必然,才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时代的悲剧再加上性格悲剧,共同造成了他的命运的悲剧。不过我们从这首悼亡诗中,深切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慨叹!

其他网友回答

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赏析

这首诗的诗眼在“长”字,与李商隐而言,情是思念亡妻之情,恨是对亡妻离自己而去的怨恨,所以这首诗中的“恨”与“情”是一体两面,想起亡妻与自己曾经的幸福,就是“情”,想起这个幸福已经不在了的现实,就是“恨”,所以李商隐就是痴情的伤心人,对亡妻日思夜想,时时不忘,就是“身在情长在”,“此身一日不死,则此情一日不断”。

所以,明白“身在情长在”这个中心思想,再读此诗就非常简单了。春天万物苏醒,看到美景,想起不能与亡妻你共赏,心情就不好了。秋天万物凋零,想起亡妻你离我而去,恨上加恨。我现在,看到什么都会想起你,此身一日不死,对你的思念就一日不断。就像现在,我看着江水,内心却是惆怅,又想起你了,对你的思念犹如江水东流,日夜不息。

情深如此,哀而不怨,可谓恰到好处。

其他网友回答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全诗如下: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解读一首古诗词,要先看诗词的标题,很多时候,标题里几乎就蕴藏了一首诗歌的大概内容、情感基调,写诗的大概情况等。

我们来解读一下李商隐这首诗的标题。

解读标题:暮秋独游曲江

诗歌标题只有五个字,包含的内容却不少。标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暮秋,地点——曲江,事情——游,人数——一个人。

这首诗歌的写作情景就通过标题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诗人在深秋,独自一个人在曲江游览。

不过,我们根据标题只解读了部分内容,还有情感基调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暮秋:即深秋。有诗句“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写的便是暮秋景色。秋天本来万物衰败,一片荒凉。所以秋在中国文学意味里代表的是萧瑟、凄楚、哀愁,悲凉,“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连犯人处决都是在秋天。而深秋,这种萧瑟与荒凉就更甚了。给人的感觉也就更加哀愁与悲凉了。所谓伤春悲秋便是如此。

于是,我们可以从题目中“暮秋”解读出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欢快还是悲愁了。暮秋渲染给整首诗歌渲染出萧瑟荒凉的情景。

解读情感,除了“暮秋”,还有一个字也很关键。

“独游”,是独自一个人,而不是与朋友成群结队的游玩。一个人面对满江荒凉,感到的不仅仅是生命衰败的哀愁,还有自己的孤独。

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

从标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写诗的一个大概情景,时间、地点、氛围与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理解整首诗。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前两句:荷叶生的时候,春恨也生。荷叶枯的时候,秋恨又生。

古诗或者文言文中,恨的意思,在许多时候是遗憾的意思。在这里既有遗憾之意,也有悲愁伤感之意。“荷叶生”“荷叶枯”,写出生命的衰亡,写出人生的变化。诗人在面对这种衰亡变化时,内心充满悲悯,遗憾与哀伤。一个“恨”字,写出了情感之深切。

后两句:自己生命还在,那么情感就还在。面对一江秋水,独自怅惘。

其中“怅惘江头江水声”,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身在情长在”,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之强烈,让人觉得诗人并不是伤春悲秋那么简单。

这个时候该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全面理解。

有人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吊念亡妻之作。从他的诗《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李商隐与妻子之间感情很好,恩爱有加。王氏去世,独留李商隐在世,面对一江秋水,满目枯荷萧瑟,触景生悲情,内心触动,于是对妻子的悼念流出心中便是一句“深知身在情长在”。

但是个人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里的“身在情长在”中的“情”,何尝不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情感表达。李商隐一生追求美,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仕途不顺,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暮秋独游曲江》写于他暮年。

这里的“暮秋”何尝不是他自己生命的暮秋。除了感叹时光易逝,生命恍然,虽然一生中“恨”事很多,但是“身在情长在”也有对这个世界的爱与留恋啊。

我是城南。

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版权声明